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中美争夺制电磁权讲解
中美争夺制电磁权,电磁战场演习还是初步探索(2009-11-2900:15:24)标签:军事中美争夺制电磁权,电磁战场演习还是初步探索2009年11月29日近日“铁拳—2009•确山”演习在济南军区打响。某集团军长戎贵卿披露,这是电磁环境空前复杂的演习,某红军师3年来探索的通信、雷达、光电、网络对抗战法和电磁频谱管控行动能力经受住了挑战和考验。《解放军报》指出;“电磁战场”、“电磁空间”对信息化作战具有关乎成败的重要影响。所谓“电磁环境空前复杂的演习”,既是承认师级规模“电磁战场”演习还是初步探索,对比美国俄罗斯等信息化强军,中国还有明显差距。为贴近实战,演习联合导演部调集强大电磁干扰力量,对“红军师”实施全程干扰。师通信营无线连受‘敌方’强电磁干扰!在5公里内,功率1000W左右。全师通信专业的金牌教练员张留成按约定方案迅速改频,信号还是不行,他在变换天线的同时持续改频,在时断时续的信号中,依靠听力和记忆力硬抗抄收。30分钟内,张留成先后6次约定改频,48次持续改频,硬是精确获取高炮团密码2份158组,声码1份54组,无线电信号2份6组,确保上级对部队实时管控。进入集结地域,“敌军”再次对师通信指挥系统实施强电磁干扰!所属部队电台一下消失。6部某新型超短波电台车内兰金华迅即改变频率,同时通知预先指定好的4部电台按照原频率展开工作,对“敌”实施“电子徉动”。20分钟内,兰金华在“敌方”9次电磁干扰中11次快速改频,成功收报10份,为指挥员及时掌握战场情况和下定战斗决心提供宝贵数据。前方攻击群紧急报告,某高地急需航空兵火力支持。此时,联合作战群的频谱“大管家”杨涛手中掌握的最后一个波段刚刚投放到另一战斗区域,而正在攻占某高地的右翼前沿攻击群在用频上与参战飞机导航频率重复。杨涛及时将已经远在25公里外的战斗预备群用频划拨给高地附近参战的某步兵团重复使用。侦察营仪侦连牟瑞春,通过遥控无人机与敌军防空部队周旋,一边将地面站向有利于接收信号的方位快速转移。同时,超常规地借助某型战场电视传输系统,将信息同步发送到指挥所情报中心,情报处理车三级士官任海兵在电磁丛林中及时准确地协助判读出逆袭分队动向这一重要情报。上级迅速就近调派侦察兵背负某新型野战电视传输系统接近。不到5分钟,带有语音的电视画面迅即传来,虽然画面质量不高,但配合断断续续的无线电台沟通,准确判定了“敌”逆袭分队正沿大岭、段庄,向午云坡方向实施逆袭!”将情报发送出不到半小时,该师炮兵群即在预定地域建立起两道火力拦阻线,4个航空兵架次在段庄地域狠狠打击逆袭之“敌”。解放军总结出信息化战争是在复杂多变的电磁环境中进行的,战场电磁环境效应直接影响着武器装备战斗效能的发挥,决定着战场的生存能力。从作用机理上看,复杂的电磁环境主要通过四个方面影响武器装备的战术和技术性能:1。热效应。静电放电和高功率电磁脉冲产生的热效应一般是在纳秒或微秒量级完成的,是一种绝热过程。这种效应可作为点火源和引爆源,瞬时引起易燃、易爆气体燃烧爆炸;也可以使武器装备中的微电子器件、电磁敏感电路过热,造成局部热损伤,导致系统性能失效。2。射频干扰和“浪涌”效应。电磁辐射引起的射频干扰,可对信息化设备造成电噪声、电磁干扰,使其产生误动作或功能失效。强电磁脉冲及其“浪涌”效应,还会对武器装备造成硬损伤。3强电场效应。电磁辐射源形成的强电场不仅使武器装备的电路失效,还可能对武器装备的自检仪器和敏感器件的工作可靠性造成严重影响。4。磁效应。电磁脉冲引起的强电流可产生强磁场,使电磁能量直接耦合到武器系统内部,从而干扰电子系统正常工作。美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强调:“应把电磁环境效应问题和每个武器系统的维修计划与集成化保障计划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美军指出:“所考虑的电磁环境效应包括静电放电、电磁兼容性、电磁敏感性、电磁辐射危害、雷电效应、电子对抗等14种因素。”研究从“射频对军械的危害”,到新型武器装备的电磁环境效应,其研究概念和范围不断更新和扩展,同时,还建立了武器装备电磁脉冲效应试验数据库。美国已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陆、海、空三军电磁脉冲效应研究机构。俄罗斯早已开展了强电磁脉冲对电磁环境效应问题的研究,建立了大型电磁脉冲模拟系统,对军舰等大型武器装备进行抗电磁脉冲模拟试验。对陆军使用的常规武器装备,美、俄等也都进行了电磁环境效应试验。中国不但缺乏电磁战的实战经验,在武器装备的抗电磁脉冲水平也有待提升。“铁拳—2009·确山”演习证明;解放军电子战先行王牌师现有的装备和技术还不足以应付强敌,师通信指挥系统按约定方案迅速改频不行,最终要靠专业士官依靠听力和记忆力硬抗抄收,勉强维持有限资讯连通。当然,美军的电磁战经验仅限于对付第三世界资讯战弱国,一但在中国范围打具有超限战能力的解放军,并不容易取得全面压倒优势。同学告诉我的高校内幕:原来是这样“挽留”人才的我的一位同学也是从高校出来在职读书的,知道我现在学习的方向是高等教育学,于是经常告诉我一些高校内部正在发生的一些事情,他认为一个想要研究高等教育的人不能不关注当下高校正在发生的一些事情。我当然很感兴趣。出于一些有中国特色的理由,我们的理论从来只说“应然”的事情,而很少关注当下,关注“实然”。譬如说,我们的高等教育学都没有提到大学的行政级别,大学的“官本位”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大学的影响,但“官”念却实实在在地对每一所高校发生着深远的影响。我的同学告诉我的正是发生在他们大学里的“官”们身上的事情。我的这位同学告诉我说,他们学校最近调整干部,动了接近40名中层干部。如此之大幅的调整,自然会引起一些小小的震动,同学听说有人和领导怕了桌子,有人当面表示不满和质疑,但显然都胳膊拧不过大腿,最后的选择当然是服从。对于大多数的不学无术(这里指没有学术)的干部们来说,他们糟蹋自己在先,又怎能不继续被糟蹋下去呢?不过我的同学和我显然对于那些没有别的能力而只会当干部的干部们并不关注,他们被糟蹋了,也在自我糟蹋,同时糟蹋着学校,当然这似乎并不是他们的责任,原因不在他们那里。原因在哪?我们不知道,也关心不了。我的朋友告诉我要特别注意的是另外一个现象,即学校干部中的正教授们、年轻博士或博士生们在这次调整中都被安排到了重要的行政岗位,这似乎也是他们所乐意的事情。有了学历与职称上的优势就想当“官”,想给自己套上一顶官帽子,这似乎是发生在学术人身上的一件比较普遍的事情。而校方怕这些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外流,于是想方设法满足他们,也希望能用一顶“官”帽子将他们套住,很多学校留住人才的办法居然是:让他们当“官”!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在他们那里演绎得淋漓尽致。我和我的同学对这一事件进行了一个初步的分析,认为这一普遍现象自然有其深刻的制度层面的原因。中国是一个泛政治化的社会,一切问题都可以成为政治问题,哪怕一个人内心深处冒出来的想法。因而政治的权力决定了这个社会的资源分配,哪怕是学术。学术资源如课题、经费等都在上级部门的“官员”手中,要获得这些资源就得向他们低头。这本身就是对学术的侮辱,也是对从事学术的人的侮辱,学术本身被贬值了,对学术的管理才更具价值。所以从事学术的人,都想通过纯研究学术的人成为一个可以管理学术人的人,去当“官”。“官”之所以诱人,在于它可以对其它一切领域进行指手划脚。行政权力被泛化到极致就成了极权社会,在我们的社会,们依然可以时时体会到无所不在的行政权力。如果学术的最高价值都由权力所设定,如果学术不能在权力面前获得独立与尊严,如果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不能在权力者面前获得尊严,那么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将会继续在我们这块土地上上演。现在学术似乎增值了,但学术增值的结果不是让更多的人从事学术,或者说,从事学术的目的并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为了使自己增值,抬高自己的身价,提高自己与学校讨价还价的能力,为了追求学术之外的东西:经费或“官”。对于学校来说,明知道安排这些人当“官”会影响他们的学术生命,但学校宁愿糟蹋学术,糟蹋那些从事学术的人,也不愿让他们流失,至少,他们高学历与高职称本身就可以为学校装点门面。当这些博士或博士生们安然享受着他们手中的权力时,权力已经在悄悄地腐蚀着他们的学术生命了。权力在糟蹋学术,学术人也在自己糟蹋自己。我的同学似乎很轻松地跟我探讨这些事情,实际上他也有着一些困惑,因为他现在只是一名旁观者,过些年,他一旦“学成回校”,他也许也要在成为一名寂寞的学术人或成为一名“风光”的“官”之间进行选择。他那时会何去何从?我当然没办法预测他的未来,说实话,我也并不关注未来,我所感兴趣的,是“当下”高校里面这些事情发生的意义之所在
本文标题:中美争夺制电磁权讲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799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