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考纲点击】《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又是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常用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仍在词语的理解和积累上,在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偏义复词。其中考查的重点是实词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考点突破】考查的内容包括一词多义、单音节词、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查是重点。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对名词的分析,一是防止望文生义,二是注意确定所指名物的范围;对形容词的分析,主要推敲一下其与所修饰的对象或动作的联系。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直接考查名词、形容词的意义或用法的,数量极少,倒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考查常有出现。“多义动词”的意义分析推断一直是常见文言实词考查的重中之重。文言文阅读中考查常见的实词—,有“显”和“隐”之分。“显”是指那种直接在所考查的词上加点;“隐”是指在文句的翻译判别中,只要理解原句中某些实词的确定意思,就可以翻译或分辨出译句的正误。一、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已不相同的词,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有的词义演变转移了,有的是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的变化,这些变化都造成了古今异义。例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灾,绝食者千余家(断绝粮食)B.小学而大遗失(小的方面要学习)C.古之学者必有师(读书求学的人)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解析】“绝食”是词义演变了。“小学”古是“小”和“学”两个单音节词相连,今义则是一个双音节词;“学者”古义是泛指求学读书之人,今指有专门学问之人,词义缩小了;“所以”古义表示“……的原因”或“通过……的途径、方法”,今表示结果,词义转移了。诸如此类的古今异义词,教材里多处出现,同学们在课后应做分类整理,加强记忆。只要大家留心整理,记忆,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语感,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遇到此类现象会自然想到是否有古今异义的情况,然后结合上下文比较推断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答案来。【答案】D二、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有本义、比喻义、引申义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例2、下列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借)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C、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假如)2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不真,与“真”相对)【解析】宽假:宽容,是一个双音复词,“假”的义项有借、凭借、借助、不,真、给与、如果、假如等,这些都是课内所见妁。在课外文言丈的阅读中,遇到某一个实词,就会联想到这个词在教材见过哪些义项,试着把这个义项代入到具体语境中去判断,则能推断出正确的理解。记得多了,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答案】C三、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中“莫”通“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例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知明而行无过(智)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什么)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D、虽有镐暴,不复挺者(又,曝)【解析】“何”有“什么”义,但这里把“什么”代进去是讲不通的,有通假的意识,就要想到是近音通假,“何”通“呵”,呵斥的意思。【答案】B高中课本中涉及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同学们可采用“零存整取”的方法来分散记忆,即每学一篇课文,就做归纳整理,一篇文字的通假字并不是很多,整理起来很容易,识记起来更方便,如《师说》中的通假字就只有两个:“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受”通“授”,“或师焉,或不焉”中“不”通“否”。同学们养成分类整理的习惯,分散,记忆,阅读运用时就可以“整取”了。四、单音节词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如古代说“冠”,现在说“帽子”;古代说“朝”,现在说“早晨”。因此,不能把单音节词误认为双音节词,如“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地”,土地;“方”,方圆。也不能把连绵词拆开来理解,如“望洋向若而叹”(《秋水》),“望洋”是仰视的样子,不能拆成“望”和“洋”来理解。还要注意同义词(近义词)连用,如“中道崩殂”(《出师表》),“崩”,特指天子死亡;“殂”,死亡。“崩殂”在这里是同义词连用,可以看成一个词,“死亡”的意思。五、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是说,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如: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作息”一词从文章意义上分析是“劳动”的意思,那么这个词语的意义就偏重于“作”,“息”就成了陪衬。再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现在正处于充满危机、有可能亡国的时候;“存亡”中只有“亡”表达了意义,“存”做陪衬。【方法指津】一、命题规律文言实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理解加点的文言实词在所给句子中的含义。从所选择的文言实词来看大多数文言实词属于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从近几年来看文言实词的考查大多数是在《考试说明》上的120个实词范围之内。二、命题预测现对2009年高考“文言实词”的考查趋势作如下预测:1.题型较稳定,在第1卷中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命题材料中的句中实词往往与课文中的实词对照设题。32.重点考查实词的语境意义。3.在第Ⅱ卷中以翻译或断句的形式考查。【技巧指津】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在文盲文阅读练习中,不仅要直接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而且在语句翻译题中也要涉及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因此,我们必须要掌握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一般说来,其方法有以下三种:一、成语联想法现代汉语中的成语,绝大部分来源于古诗文,因而有很多词语的文言意义在成语中得到了保留;在解释文言实词时,我们就可以联系成语来推断其意义。如《涉江》中:“腥臊并御,芳奉得薄兮”中的“薄”字意义,可以联想成语“日薄西山”,就能推断出“薄”字为“接近、迫近”的意思。二、语法结构分析法要考察某个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先确定其词性,再推断其意义。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烟涛微茫信难求。”句中“信”字,显然是用来修饰谓语“难求”的,用作状语,而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来充当,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信”字应译为“实在,确实”的意思。三、整齐句式推断法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相似的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如《涉江》一文中的句子“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句中的“以”字,较难理解,但可借助该句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贤”对“忠”,意思相近,“以”对“用”,童思也应该相近,由此可以推断出“以”字也作“被任用”之意。总之,能否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直接关系着能否读懂文言文,在平时复习和应考中,要灵活利用一些技巧,正确推断文言实词的音义。【误区警示】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辽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辐射面广,占分值大,失误率也较其他知识能力点要高。究其错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种情况:1、不辨古今,以今义解释古义。从词义角度,将古代汉语的实词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词义完全桶同,一类是完全不同,一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考重点考查的是第三类。这一类实词,从词义的古今变化来看,又可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和名称说法改变等五种情况。所谓不辨古今,就是考生没有注意到词义的古今联系与区别,误将它们与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在词义上混为一谈,以今义去解释古义。2、不知通假,以通假宇为本宇。对占汉语中部分实词的通假现象,考生如果不能洞察,就不能按它们的本字去解释,而仍按字面义去解释,这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3、不明活用,未按活用类型解释词义。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如果不明白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不按活用的类型解释词义,而是望文生义,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4.不分单双,将两个单音宇误作一个双音词。在文言文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就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相同。如“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地”和“方”是两个单音词连用,释义时应分别解释为“土地”和“方圆”;如果把它们误作现代汉语的—个名词“地方”,句子就解释不通,释义也必然错误。【常见古今异义词】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出使的人,今义:行装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今义:男人的妻子3.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古义:效死命;今义:导致死亡4、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古义:男子;今义:妇女的配偶45.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古义:施行政令;今’义:国家机关的管理工作6、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7.东面而视古义:脸朝东;今义:方位词,东边8.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古义:面部;今义:面貌9.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义:专家、学者,内行的人今义: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l0.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古义: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今义: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11、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12.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13、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明14、再拜奉大将军足下古义:对人的尊称;今义;脚下面15、吾祖死于是古义:在此;今义:承接连词16.策扶老以流憩古义:竹制手杖;今义:搀扶老人17.或取诸怀抱,晤盲一室之内古义:思想抱负;今义:怀里抱着18.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骄傲;今义:尽情19,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古义:看到细微的预兆;今义:看机会,看形势20.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古义:狂放,不拘礼法,不含贬义;今义:肆无忌惮,贬义2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2.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从”是“跟3X的意思,“而”是连词今义: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2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很多人24.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25.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天气;今义:一定地区内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或比喻动向、情势等26.韩魏之经营古义:名词,收藏;今义:动词,计划或管理27.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义:可惜;今义:对他人的不幸表示怜悯28.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随从人员,名词;今义:干某项事业29.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当中夹杂着,今义:当中30.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寺院的住持31.墙往往而是古义:到处;今义:相当于“每每”、“常常”32.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古义:脸色
本文标题: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779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