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题及答案(二)
1、《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1、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黄帝内经》的是(班固的《汉书·艺文志》)2、《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的作者是(A)A、马莳B、李中梓C、吴昆D、滑寿E、高士宗3、《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而精藏之。”此处“主水”是指(B)A、主水液代谢B、主藏精的功能C、主骨D、主天癸E、生殖之精4、据《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人体阴阳平衡的关键是(A)A、阳气固密于外B、阴精充足C、精神清净D、阳气固守于内E、传精神、服天气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出下窍”,“浊阴”是指(A)A、二便等污秽之物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C、饮食化生的精气D、津液E、营血6、《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这句经文说明了(D)A、阴阳的统一性B、阴阳的对立性C、阴阳的运动性D、阴阳的可分性E、阴阳的物质性7、《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气化则能出矣”的“气化”主要由何脏腑施行(C)A、三焦B、脾C、肝D、肾E、命门8、据《素问·五藏别论》六腑的功能是(C)A、藏精气而不泻也B、泻而不藏C、传化物而不藏D、满而不能实E、以上均不是9、《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脾与季节的关系是(C)A、脾主长夏B、脾主四时C、脾不主时D、脾主四时末十八日E、以上均不是10、《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老年人表现为(A)A、昼不精,夜不瞑B、不昼瞑C、夜瞑D、昼精E、夜昼不瞑11、《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两虚相得”的“两虚”是指(B)A、自然界气候正常和人体正气充实B、虚邪之风和人体正气虚弱C、气候异常和人体正气充实D、气候正常和人体正气虚弱E、上巨虚穴和下巨虚穴12、据《素问·生气通天论》,“清静则肉腠闭拒”的“清静”是指(B)A、四时气候清静正常B、人体阳气清静正常C、人体阴阳平衡协调D、人体精神清静不乱E、天气清静正常13、《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下”的原文是(D)A、诸逆冲上B、诸胀腹大C、诸躁狂越D、诸厥固泄E、诸痛痒疮14、据《素问·热论》,热病产生遗热是由于(A)A、热甚而强食B、热甚而再感C、热甚而忧思D、热甚而热食E、复感热邪15、《素问·痹论》“心痹”的症状是(B)A、四肢解堕,发咳呕汁B、脉不通,烦则心下鼓C、烦满喘而呕D、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E、中气喘争,时发飧泄16、腰脊不举见于《素问·痿论》中痿证的(A)A、骨痿B、痿躄C、脉痿D、筋痿E、肉痿17、《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水泉不止”是由于(D)A、肾不化气B、肝失疏泄C、肺失宣降D、膀胱不藏E、气化失常18、《素问·至真要大论》对“诸热之而寒者”宜采用的治法为(C)A、取之热B、取之寒C、取之阳D、取之阴E、取之营19、《灵枢·营卫生会》中“太阴主内,太阳主外”之“内外”是指(A)A、营气与卫气B、体内与体表C、白天与晚上D、气与血E、阴经与阳经20、据《素问·举痛论》,疼痛日久而成积者,是由于寒气客于(A)A、小肠膜原之间B、侠脊之脉C、背俞之脉D、肠胃之间,膜原之下E、小肠三、多选题(每题1分共10分)2、《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女子七七可有(②③④)①阳明脉衰②任脉虚③天癸竭④太冲脉衰少⑤肾气衰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偏胜的临床表现中,阴胜则出现②⑤)①汗出②数慄而寒③齿干④腠理闭⑤身常清4、《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食气入胃后的输布过程中正确的有(①②③④⑤)①输精于皮毛②散精于肝③行气于府④浊气归心⑤留于四脏5、《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必做到(①②③④⑤)①和喜怒②顺四时③节阴阳④安居处⑤调刚柔6、《灵枢·决气》篇指出,液的生成和作用是(①②③④)①谷入气满②淖泽注于骨③骨属屈伸④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⑤若雾露之溉7、据《素问·举痛论》,下列哪些是正确的(①③⑤)①怒则气上②恐则气乱③思则气结④惊则气下⑤悲则气消8、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皆属于火”的病机是(②③④⑤)①诸厥固泄②诸禁鼓慄,如丧神守③诸躁狂越④诸逆冲上⑤诸病胕肿,疼酸惊骇9、据《素问·咳论》,脾咳的兼症为(③⑤)①咳则遗尿②咳则失气③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④呕吐⑤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10、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内容,下列哪项属于反治法(①②③④)①真寒假热,治以四逆汤②真热假寒,治以白虎汤③气虚便秘,治以补中益气汤④热结旁流,治以大承气汤⑤阴虚火旺,治以六味地黄丸四、名词解释(每题1分共10分)1、齿更答:人到七八岁,乳牙脱落,被恒齿代替,谓之齿更。更,更换2、封藏之本答:指肾主藏精,宜闭藏而不妄泄的功能。9去菀陈莝答:除去体内郁积陈久的水邪。菀,通郁。去、莝同义,即除去10、无失气宜答:指审察病机要从六气主时出发,不要违背六气主时的规律。气宜,六气各有主时之宜,即六气主时的规律、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明确提出了“治病必求于本”这一临床诊治原则。本,指阴阳而言,“治病必求于本”意为诊治疾病必须要推求阴阳的盛衰。其道理是:(1)从生理上看,人有脏腑经络气血,又分表里上下内外,这些皆统属于阴阳范畴而有阴阳之分。(2)从病因上看,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也有阴阳之别,即使是六淫,由于四时之不同,也有阴阳之异。(3)在诊断上,中医的四诊八纲首先辨别阴阳。(4)从病机上看,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5)从治疗上看,药物的升降气味、用针的补泻、左右等,皆不出阴阳之理。由此可见,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两种性质,疾病发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阴阳失去了相对平衡的结果,因此在治疗上也必须从阴阳入手,针对阴阳的盛衰不同而进行治疗“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疾病发生的本质,指出了调治阴阳是治病的根本大法,此句是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1、十二脏腑的主要功能:心藏神,主人体精神思维活动而协调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为“君主之官”。肺主气,助心调畅全身气血和气机升降,为“相傅之官”。肝犹如将军,智勇兼备,主深谋远虑,为“将军之官”。胆主决定判断,肝胆相使,才能正确处理事物,为“中正之官”。膻中为心包络,犹如内臣,代君行令,主情志喜乐,为“臣使之官”。脾胃能受纳腐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为“仓廪之官”。大肠具有传化糟粕功能,为“传导之官”。小肠具有将胃传化的水谷分清别浊的功能,为“受盛之官”。肾藏精充脑养骨,使人运动强劲.动作精巧,神强聪慧,为“作强之官”。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为“决渎之官”。膀胱能贮藏全身升清降浊后的津液,在肾的气化作用下,变为尿液排出体外,为“州都之官”。以上十二功能活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既分工又合作,密切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生理功能。故曰“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说明十二脏腑是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体现了藏象学说的整体观。1、你对“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是怎样理解的?无者,勿也。是说失血的病人,勿再发其汗;大汗伤津的病人,勿再耗其血。这是根据血与营卫之气异名同类的理论,提出的治疗原则。因为在生理上两者关系密切。汗为津液所化,血由营气所生,二者均来源于水谷精微。而津液又是血液的重要成分,故二者关系密切。在病理上两者相互影响。若出汗太多,必然伤津,化血无源而血少;而失血之人必伤津液,津液亏损,汗出无源而少汗。在治疗上,对失血、血虚患者,不能妄夺其汗;对于脱汗者,也不宜用动血之品或针刺放血等疗法。此论点对临床实践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如《伤寒论》中的“衄家不可汗”、“疮家不可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等汗法禁忌原则,即导源于此,告诫医生对血虚或失血感受外邪者,当用养荣发汗的治法。后世医家据这一理论,提出了“血汗同源”的论点。1、试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答:“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即善于诊治疾病的医生,在诊治疾病时,一定要四诊合参,先辨疾病的阴阳属性。因为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是相对平衡的,疾病的发生,就是人体阴阳失去了平衡,即阴阳偏胜或偏衰,所以在诊治疾病时,无论是察色、按脉,还是问诊、闻诊,必须先辨别其病的阴阳属性。只有辨证准确,才能正确指导临床治疗。2、根据《素问·痹论》简述行痹、痛痹、著痹的病机与病证特点。经络闭阻风气胜者善行而数变行痹游走无定处风寒湿杂至痹证寒气胜者凝滞、收引痛痹疼痛剧烈难忍,痛处固定营卫凝涩湿气胜者重浊粘滞著痹疼痛重着不移,麻木不仁4、如何理解《素问·五脏别论》中“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答:《素问·五藏别论》指出:“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魄门,即肛门。肛门也为五脏的役使,水谷所化生的糟粕不会久留体内。本句主要指出肛门局部组织与五脏的整体关系。魄门的启闭要依赖于心神的主宰,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摄,方能不失常度。而魄门功能正常又能协调内脏的升降之机。所以魄门的功能常能反映内在脏腑的状况。这对于临床辨证、治疗、预后等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若魄门久藏不泻,则见腑气不通之承气汤证;若门户不约,洞泻不止,则为脾肾阳虚之泄泻,宜用四神丸、真人养脏汤;若二便同时失禁,说明五脏精气败绝,可用于判断病危者的预后。2、结合《素问·汤液醪醴论》原文,试述水肿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及治法。《素问·汤液醪醴论》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藏阳已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5分)此段原文论述了水肿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及具体治法。病因:“其有不从毫毛而生”,指出水肿病可有感受外邪而发自皮毛者,也有发自内伤者。此处所言水肿的病因是由内伤所致,并非由外感所得。(1分)病机:据“五脏阳以竭也”、“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其魄独居”、“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可知本篇所论水肿的病机,是由于内在致病因素导致五脏阳气虚衰,不能温煦蒸化水液,致使水湿内停,水液妄行,充斥于肌肤四肢及胸腹而成水肿病证。(1分)症状:据“津液充郭”、“形不可与衣相保”、“四极急而动中”、“形施于外”等论述,说明本病以形体浮肿为主症,浮肿以四肢尤甚,使衣服难以穿上。甚则影响内脏,水邪凌心射肺而出现心悸、喘咳等症。(1分)治则:提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即平调阴阳的盛衰,并祛除郁积陈久的水邪,体现出中医扶正祛邪的治疗法则。(1分)治法:①“开鬼门,洁净府”,指出祛除水邪的具体方法当用发汗、利小便法治疗。②“缪刺其处”,指出当用刺络法祛除在络的瘀滞,利于阳气的敷布以宣通阳气。③“微动四极”指出当轻微地活动四肢,以运脾气化水湿,此为后世提出健脾利湿法的先导。④“温衣”,即保护机体的阳气以助阳气散阴凝,此为后世提出温阳利水法的先导。(1分)1、煎厥是烦劳伤阴,阴虚阳亢,逢夏季阳盛,以致煎熬阴精而昏厥的病证。病因:因过劳而致阳气亢盛,煎熬阴精;病机:阳亢阴虚,至夏阳盛之时,更使体内阴虚阳亢,阴不制阳而发病;病位:肝、肾;症状: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昏厥;病性:本虚标实。薄厥是因大怒而迫使气血上逆于心胸或头部所致的昏厥之证。病因:大怒;病机:大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涌,郁积于上而发病;病位:肝;症状:昏厥、头痛、眩仆,可伴见偏枯的后遗症;病性:实证。3、何谓正治法?何谓反治法?请举例说明?答:正治法:逆疾病征象而治,即所选药物的属性与疾病的性质相反。“逆者正治”,正治法又名“逆治”法。适用于病情轻浅而单纯无假象的疾病,所谓“微者逆之”。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等。(2分)反治法:顺从疾病假象而治。“从者反治”,反治法又名“从治”法。适用于病势较重、病情复杂并出现假象的疾病,所谓“甚者从之”。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2分)4、如何理
本文标题: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题及答案(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669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