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2-第二章 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冲突
第二章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冲突第一篇自然资源及其稀缺的性质重点要求:资源开发生态影响、资源消耗的环境后果自然资源的稀缺和冲突已成为当代全球性问题如果人类按照目前的速度消耗地球资源,那么到2050年人类将消耗掉相当于两个地球才能提供的全部自然资源。——《2006地球生命力报告》(世界自然基金会(WWF),2006-10-24)第一节中国态势一、自然资源基本特点二、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一、自然资源基本特点1、总量大、类型多——从耕地、森林、草地、水资源、矿产资源、水能、太阳能、煤炭资源、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体现2、人均资源量少——从人均耕地、森林、草地、水资源、矿产资源、水能、煤炭资源等方面体现3、空间分布不均——东西差异:耕地、森林、水资源(东部);能源、矿产、草地(西部)——南北差异:耕地、能源(北方);有色金属、水资源(南方)4、资源禀赋欠佳——除林地资源外,大部分资源质量较差5、资源潜力可观——地质演化历史复杂,成矿条件良好,预示着巨大的找矿远景和资源潜力;——存在着大量矿产资源调查的空白区: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深部地段(矿山:700-1000m)——能源和矿产资源利用率低,资源节流潜力巨大。二、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1、矿产资源——供给保障程度不足——需求压力持续增大2、耕地资源——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城市化工业化驱动;水土流失、沙漠化——人均耕地面积锐减3、水资源——短缺、浪费现象严重注: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人均耕地0.795亩(折0.053hm2)确定为人均耕地警戒线4、资源开发的生态影响——土地退化:沙漠化、土壤侵蚀、污染、盐碱化、潜育化、耕地生产力下降、采矿废迹地——环境污染——生态功能降低、退化相关视频://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27.9%。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公里;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公里;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于是18个省区的471个县(旗),其中,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等九个省区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低产林改造?---还是增加耕地,获取补偿?如何增加耕地呢?露天采矿采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矿活动干扰环境而使生物群落发生演替,采矿形成的各种污染物经由大气、水、土壤进入生物体内,导致生物死亡、病变等;矿区排放的污水含有较多营养元素,使水体富营养化,在水面形成“水花”或“红潮”,致使水质恶化,影响其它水中生物;森林减少和物种灭绝(近30年来,世界森林平均每年减少8×105hm2。非洲森林减少更快)采矿对人类健康和社区安全的影响:采矿活动的突然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由地下采矿造成的塌陷和裂缝也会危及人身安全;由爆破造成的伤害;采矿噪声对人体产生两类不良的影响:一是:听觉器官的损伤,二是:对全身各系统特别是神经、心血管和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大气污染与水污染采矿对景观美学的影响对地形视觉的影响对大气视觉的影响水景生物视觉建筑物视觉三峡沿岸采矿对经济的影响:采矿活动直接导致一些城镇的兴衰;如果不另外寻求新型产业,其经济将会从繁荣走向衰落;采矿活动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因此环保意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中国十大水污染事件淮河水污染事件(1994年,停止供水达54天,600亿投入,10年治理)沱江“3.02”特大水污染事故(2004年,含大量氨氮的工艺冷凝液流入污染,直接经济损失2.19亿)河南濮阳多年喝不上“放心水”(2004年黄河取水口被污染,受灾40万)北江镉污染事故(2005年,冶炼厂超标排放含镉废水,超标12倍)重庆綦(qi)河水污染(硫酸厂排水污染,受灾3万居民,停水2天)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2005年,100吨苯、苯胺和硝基苯流入)白洋淀死鱼事件(2006年,9.6万亩水域污染,鱼类、水草大批量死亡)湖南岳阳砷污染事件(2006年,砷超标10倍,8万人受灾)太湖水污染事件(2007年,富营养化)江苏沭阳水污染(2007年,水氨氮超标,20万人受灾,停水40小时)在唐宋时代,东洞庭湖面积方圆360里,青草湖方圆265里,蒌沙湖方圆170里,夏秋三湖合一时,方圆七八百里。至明清时期,洞庭湖面积仍有6000多平方千米。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围垦,50年代洞庭湖面积有4350平方千米,60年代以后,洞庭湖面积进一步缩小,如今仅有2691平方千米。洞庭湖的变迁:湖泊缩小2005年,上海市近岸海域生物多样性状况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频发2013广州暴雨广州2013年黑龙江洪水2013年四川、甘肃地震2013年7月9日延安暴雨导致泥石流甘肃文县暴雨洪涝浙江湖南四川2014年第二节全球视野一、自然资源的稀缺二、资源的冲突与争夺三、资源消耗的环境后果一、自然资源的稀缺1、能源与矿物原料——目前,人类使用的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和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来自于矿产资源——化石能源供应具有不可持续特性——薪柴需求速度远远超出林木的更新速度——众多非燃料矿物即将面临枯竭的危险2、水资源——全世界对水的需求呈倍数增长——水资源分布的极不均衡特性,导致全球1/3的人口居住在面临中度至严重水源紧张的境地。——水资源形势趋向恶化,生活中在中等或严重水源紧张的国家中人口比重将大幅度增加(2025年,占2/3)3、食物资源——人口剧增带来的粮食供应挑战——现有技术水平带来的粮食产量增长停滞——人均耕地面积的进一步锐减、农业用地质量的退化、——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增加农业产量还是降低农业产量呢?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产量可能是近年粮价上涨主因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美国的研究显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玉米和小麦产量,过去30年间分别减少3.8%和5.5%,而这可能也是近年来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来自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的科研人员,利用模型分析了1980年至2008年间的全球气候数据,与四大农产品——玉米、小麦、稻米和大豆产量之间的关系。科研人员发现,跟地球气温如果没有上升的产量增长预测相比,气候变化促使全球的小麦和玉米产量减少了3%以上。研究人员估算,由于产量减少,粮食价格过去30年间上涨大约6%,每年涨价总额为大约600亿美元。科研人员警告,随着地球加速暖化,这股冲击日后也会加剧。目前受打击最大的是俄罗斯,当地小麦产量滑落将近15%。不过,稻米和大豆产量未受显著影响。过去30年间,一些国家稻米或大豆产量增加,另一些国家减产,使得全球总产量大致平衡。气候变暖或危及全球粮食产量研究人员发表在新一期《环境研究通讯》上的论文说,他们用计算机模型模拟了未来的气候演变,并结合天气、农作物等相关数据,预测了气候变化在未来20年中影响小麦和玉米产量达10%的风险。他们发现,如果仅计入自然的气候演变趋势,这一风险约为0.5%,而如果考虑到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这一风险可能达到5%至10%。研究人员量化了温度升高与粮食产量的关系: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玉米生长就会减缓7%,而小麦生长会减缓6%。如果考虑到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全球主要粮食产区未来20年内发生这一温度升高的几率可达30%至40%,而如果只考虑自然的气候变化,温度升高的几率要低得多。联合国粮农组织曾预测,到2030年,全球粮食作物产量将保持每年1%至2%、每10年13%的增长率。不过由于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生物能源的需要,全球粮食的需求增长更快。论文主要作者、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克劳迪娅·泰巴尔迪说,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总体来看粮食产量仍然会增长,不过其增长率可能明显降低,以至于赶不上粮食需求增长。二、资源的冲突与争夺1、需求持续增长与有限供给的冲突2、资源争端——多发于重要资源富集地,或存在于权属争议的地区(如同一流域上下游国家之间、资源富集的邻海国家之间)——重要的资源运输通道的争夺——因资源之争而引发的战争、政治斡旋……如1991年的伊拉克海湾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尼罗河水资源之争、北极能源开采权之争3、“文明的冲突”还是“资源战争”文明的冲突(意识形态的冲突)-亨廷顿资源冲突的三个因素:需求迅速膨胀资源稀缺日益显著资源所有权及控制权的争夺解决资源冲突的方式:谈判资源战争和冲突三、资源消耗的环境后果1、温室气体积聚与气候变化根据英国风险评估公司Maplecroft2009年公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数据显示:二氧化碳排放量(亿吨)605912.912.478.66.15.865.144.7117010203040506070中国美国俄罗斯印度日本德国加拿大英国韩国伊朗化石燃料燃烧56.6%北极南极冰雪融化罗斯冰架上的融水池。西南极半岛成为世界上暖化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在过去三十年间,南极半岛的阿德利企鹅数量骤减了近90%,南极半岛唯一的帝企鹅群落现已完全消失。2、土地退化:①土地侵蚀(水土流失);②土地沙漠化;③土地盐碱化。④土地次生潜育化。⑤土地污染。2012年12月19日美国德克萨斯州沙尘暴,沙尘暴发生时,风速高达每小时88公里,能见度非常差,致使27号州际公路上23辆汽车连环相撞,造成1人死亡、多人受伤,阻断公路达6小时。3、水环境与淡水生态系统退化—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河流、水库等水体的富营养化全球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1953-2000)1)水俣(yu)病事件(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1956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2)骨痛病事件(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的一些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废水,废水在河流中积累了重金属“镉”。人长期饮用这样的河水,食用浇灌含镉河水生产的稻谷,就会得“骨痛病”。病人骨骼严重畸形、剧痛,身长缩短,骨脆易折。水俣病、骨痛病3)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1986年)11月1日,瑞士巴塞尔市桑多兹化工厂仓库失火,近30吨剧毒的硫化物、磷化物与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随灭火剂和水流入莱茵河。顺流而下150公里内,60多万条鱼被毒死,500公里以内河岸两侧的井水不能饮用,靠近河边的自来水厂关闭,啤酒厂停产。4)淮河水污染事件1994年1994年7月,淮河上游的河南境内突降暴雨,颍上水库水位急骤上涨超过防洪警戒线,因此开闸泄洪将积蓄于上游一个冬春的2亿立方米水放了下来。水经之处河水泛浊,河面上泡沫密布,顿时鱼虾丧失。下游一些地方居民饮用了虽经自来水厂处理,但未能达到饮用标准的河水后,出现恶心、腹泻、呕吐等症状。经取样检验证实上游来水水质恶化,沿河各自来水厂被迫停止供水达54天之久,百万淮河民众饮水告急,不少地方花高价远途取水饮用,有些地方出现居民抢购矿泉水的场面,这就是震惊中外的淮河水污染事件。鱼类死亡污水排放植物变异村民患肿瘤5)多瑙河污染事件2000年2000年1月30日,罗马尼亚境内一处金矿污水沉淀池,因积水暴涨发生温漫坝,10多万升含有大量氰化物、铜和铅等重金属的污水冲泄到多瑙河支流蒂萨河,并顺流南下,迅速汇入多瑙河向下游扩散,造成河鱼大量死亡,河水不能饮用。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国深受其害,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都遭受一定的影响,严重破坏了多瑙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并引发了国际诉讼。建设水库的影响阿斯旺水坝(AswanHighDam)位于埃及开罗以
本文标题:2-第二章 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冲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654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