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千古诗魔—白居易“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这是唐宣宗李忱悼念白居易的诗歌。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又号醉吟先生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善于叙事,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作品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的诗富有韵味,雅俗共赏,连普通老太太也能听懂,流传甚广。他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诗,“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过分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写诗非常刻苦,他写的诗中有:“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的诗句。后人便以“诗魔”称之。白居易贞元十六年登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元和十年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白居易和元稹[zhěn]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晚年与“诗豪”刘禹锡友善,世称刘白,提倡诗歌发挥美刺讽喻作用。白居易一生以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15)为界,即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有“兼济天下”之志,后期则“独善其身”之意。*前期:﹠出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仕宦之家﹠少年时,随家避乱越中。﹠16岁,初入长安。以一诗获顾况赞赏而诗名远扬。一段佳话:“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这种生活使他能接近人民,对其诗歌创作走上现实主义道路有着重大作用。*前期:﹠27岁参加乡试,次年应省试。﹠贞元16年(800年),以“十七人中最少年”的出众才华和第四名的成绩考取进士,后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步入仕途。﹠元和元年(806年),复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入选,被授周至县尉(期间写作《长恨歌》),不久,召回长安。﹠元和三年(808年),任左拾遗,积极有为。﹠“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后期:﹠江州四年,自编诗集15卷。诗歌创作极其丰富。﹠十五年,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长庆二年(822)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从58岁始,定居洛阳。期间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后以刑部尚书致仕。﹠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墓志。元和十年(815年),贬为江州司马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的母亲虽因看花坠井去世,然而白居易早有许多咏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纪录,新井诗作于元和元年左右,可见此事不能构成罪名。他被贬谪的主因,很可能与他写讽谕作品而得罪当权者有关。白居易的思想主导思想: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兼有佛道思想“独在行善”前期:志在兼济,以讽谕诗为主。后期:独善其身,以感伤诗为主。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与元九书》中主要观点有:1.为时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讽谕美刺的创作要求。3.真诚去伪的创作态度。4.强调诗歌的诗教功能。5.“情”是诗歌的根本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诗歌分类《与元九书》:“自拾遗来,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迄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喻诗。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又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中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绝句,自一百韵至两韵者,四百余首,谓之杂律诗。凡为十五卷,约八百首。”白居易的诗歌类型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白最重视的诗。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这些诗篇广泛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琵琶行》。表现闲情逸致,抒写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不少篇章还宣扬了省分知足、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如《观稼》、《归田三首》其中有价值的是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写景小诗,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问刘十九》等,都能以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画出生意盎然的境界,历来脍炙人口。白居易诗歌的风格通俗:叙事直切,描绘真实,明白晓畅,平易浅显。“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新乐府序》)薛雪《一瓢诗话》云:“元白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僧惠洪《冷斋夜话》“老妪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赵翼:“看是平易,其实精纯。”评价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忆江南词三首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乐府:汉代专管音乐的官署名,乐府诗指两汉至南北朝时为当时乐府机关采集编乐的歌诗,后指魏晋至唐代按乐府旧谱重填新辞以入乐以及后人仿效乐府古题而作的诗歌。新乐府:由中唐白居易提出并创立,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用新题写时事,不依谱,不入乐,体制与古乐府不同。33新乐府运动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作品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流。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即新乐府运动。1、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2、认识到文学植根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3、阐发了诗歌的特性,并结合这种特性强调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根情、苗言、花声、实义”(《与元九书》)4、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辞质而径”:“言直而切”:“事核而实”,“体顺而肆”。(《新乐府序》)◆“新乐府”主要理论主张元稹(779--831)的主要作品是乐府古题19首和新乐府12首。张籍和王建虽无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他们以丰富的创作成为新乐府运动的中坚。李绅诗作虽不多,但《悯农》诗二首却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读者。新乐府运动白居易是盟主、领袖。既有理论又有创作实践。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尊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轻肥
本文标题:白居易诗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566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