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四川农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内江市四方块街区规划设计选题类型应用型课题来源自选学院风景园林学院专业园林指导教师万蕊职称讲师姓名杨雪儿年级2009级学号200925781.立题依据内江正处于城市更新的高峰期,而城市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城市问题不断产生并得以解决的过程,而城市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旧城区的更新。四方块地段位于内江旧城中心,是内江的商业中心区,是城市历史文化最厚重的沉淀。也涵盖了内江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市政机关到普通居民区,从百货商店到小摊小贩,从高级西餐厅到苍蝇馆子,也有书店,学校……,其中有很多都是牵扯着在内江生活的人的从小到大的记忆。而四方块老的格局:狭窄的单行道,拥挤的居住区与混乱的商业建筑使那里的环境变得十分糟糕,人车混流,不仅包含了很多不安全因素,也让步行变得不那么愉悦。因此,四方块在城市不断更新的今天必然得面对被更新的命运。作为一个内江市民,我希望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此做一些尝试。2.相关背景研究2.1.步行系统城市步行系统可以包括全步行街,公交步行街,步行广场,庭院,地下步行街及庭院,二层平台街道,车辆停车站场等,联系以上部分的联结体有天桥,过街楼,地道以及交通信号,绿化,街道公用设施等。2.1.1.概念图1德国步行区的标识图2德国住宅区的交通安宁区标识2步行区的概念最早出自于荷兰。但它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专业术语和重要策略,却是在德国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德国著名的城市规划专家罗尔夫·蒙海穆(RolfMonheim)教授对有关步行区三种类型的概念做了更为细致的解说:·步行街(FuBgäingerstrasse):专门为步行者规划的街道。在这里,供货和业主的机动车交通受到时间的限制。·步行区(FuBgangerzone):步行街组成的网络。·步行区域(FuGgangerbereiche):由一个步行街网络所展布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只允许商店业主和供货的机动交通(不受时间的限制),机动车受到速度的限制,使得该区域从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行人的安全。鉴于国内的现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步行区要区分于步行化购物中心。步行化购物中心(PedestrianMall),属于一种商业形态的术语。无论是有着封闭共享空间的步行购物中心,还是设计成如公园一样开放空间的城镇购物中心,它们都只是以商业利益为目的步行化的商业设施,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着眼于人的生活的步行街区。2.1.2.发展概况汽车的发明、普及到泛滥,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拉近了两点之间的距离;一方面却使城市日益变成了一个怪物,城市规划的发展远不及汽车普及的速度。导致出现人车混流的尴尬局面,引发了不少安全、环境、人与人交流等等的问题。图3交通拥堵图4人车混流“我们城市的存在不是为了汽车通行的方便,而是为了人的安全与文明”(刘易斯·芒福德),街道应该是为行人服务的,而不是汽车。汽车应该有专门为此规划设计的道路,以隔绝噪音,减少污染。这一点在国内却是恰好相反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中国部分大中城市已从大规模道路设施建设阶段逐步迈入以步行改善、交通稳静化及更高品质系统引入为主的交通发展阶段。同时,伴随着轨道交通建设速度的加快,出行方式逐步向“轨道+步行”转变,各城市积极推进中心城区尤其是部分老城区步行系统的改善,实现人车分离,以保障步行空间、提高步行品质、促进引导出行方式由机动车向公共交通图5国内城市交通发展现状转变。3自20世纪30年代,德国埃森市出现第一条步行街,德国步行区的发展就位于世界之首。并带领全世界回到到步行的城市,就像是经历了一个轮回。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德国的发展模式:商业街的步行化改造——城市中心步行区的扩张——步行化城市,这样的三个阶段发展历程。而我国的城市几乎还处于第一个阶段。当然德国城市中心步行区的成功发展,首要归功于他们先进的城市公共交通,特别是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一方面,它改善了城市中心的可述性;另一方面,它帮助城市逐步摆脱了对汽车交通的依赖,为城市中心步行区的扩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图6交通问题解决途径2.2.案例分析2.2.1.德国慕尼黑步行商业街五六十年代的德国的城市结构如同今天的中国,市中心车辆的大量涌入逐渐使其丧失了原有的活力。1963年,慕尼黑市政府通过城市发展规划,将“促进城市中心的城市生活”作为慕尼黑城市规划最重要的目标,“老城的富于特色的结构格局应继续得到保护”。1967年,组织步行街规划设计方案竞赛的目标是:“通过步行街的规划设计将古老的慕尼黑城变得更加亲切近人,使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城市街道和广场的空间形象更加升华、更加活跃,并由此将具有文化传统的慕尼黑的城市生活方式为人们所体验、所享受”。后来建筑师温克勒(Winkner)和梅歇德罗(Meschederu)的方案获奖中选。图7慕尼黑老城区步行商业街与环路、供应线路的关系4慕尼黑使“津森十字”(津森,1965)变成了“步行街十字”。十字的格局为完型线路与交错的交通提供了各种可能,使可达性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并尽可能利用原有的商业街市和城市遗产。图8步行商业街与地下商场、地下交通的高度结合步行街区的建设首要解决的及时各种交通流线的组织,机动车及对大多数轨道交通线路从外围通过,内部主要提供步行环境及一些内部交通工具。图9玛利亚广场平面图商业街除了向人们提供物质方面需求的商业性设施外,还提供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内容:昔日的皇宫府邸作为博物馆供市民参观游览;新市政厅的内部用来举办各种展览,传播信息知识。这里不仅提供工人聚散、通行等交通的功能,还有用花池、座椅、灯柱、雕塑等小品形成的瞭望庇护空间,提供休息交流的场所。52.2.2.上海市城隍庙步行区城隍庙地区的繁华一开始来源于庙会的形式,后逐渐发展演化为摊店群商市,而繁荣至今不衰。综合性、多样性是这里最大的一个特点。城惶庙是买、吃、看、玩,一应俱全。同时,也形成了一个闹中有静,静中有闹,闹静结合的购物、就餐、娱乐、社交、游憩环境和步行天地—“走街”。总体设计的重点在于发扬特色。商业网点布局采取大集中、小分散的组群方式。并对老商场进行调整、充实、提高,保持原有古老街市商场的空间形式和环境风貌。除原有豫园路和豫园新路一段小商店予以保留外,新辟商场仍要保持“百年小街小弄”、“一个门牌一月店”,“一块招牌一个样”的中国城镇传统街市的特色,建筑内部空间可采取“大空间中小格局”、室内购物街的铺面方式。同时,新商场内容丰富多彩、新老结合,成为买、吃、看玩兼而有之的购物—就餐—文娱—游憩建筑综合体,并设有一套现代化技术设备和电脑管理设施,反映出商市面貌的时代感。图12步行区总体设计商场设计:新商场—商业建筑综合体+室内购物街+自然庭园。总的设计构思是:试图将人、社会、环境因素结合起来,作为建筑创作的条件和依据。同时,尊重民族传统精神生活模式,保持上海地方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性,将现代建筑先进技术与中国建筑传统特色有机地揉合,继承发扬我国古代优秀建筑空间艺术处理手法。6商业小街:沿街两侧商店以构架式玻璃雨棚相互搭接,构成一个全天候“连续购物商场”。街道以花砖铺地,沿街两旁商店林立,空间宽敞,设有为市民服务的各种设施,大人、小孩均可在此找到归属感。图3商业小街效果图交通组织:通过各级干道的组织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步行街网,做到人车分流,内外交通有机衔接又自成系统。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布置了地下商场与地下交通。另外,建筑内外、上下、左右可由地下通道、自动扶梯与架空加顶盖人行廊道空间交通相互交织联系。方案甚至设想了步行区内架设小型悬挂式交通运载工具,使交通与游览相结合。2.2.3.斯图加特市中心步行区斯图加特市的城市中心区的步行化起源于商业街区的步行化,并已经形成了商业、文化、休闲、生态多种功能的综合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自组织活力与生机。城市的交通发展理念以轨道交通为主的绿色交通系统为导向。斯图加特市属于丘陵地形,努力的规划建设自行车道路,以加强自行车的短距离功效,努力建立一个:轨道交通-自行车-步行�的绿色交通系统。机动车道路方面首先围绕市中心建立了环路.进而将内城交通划分为若干交通单元,通过环路.从一个单元运动到另一个单元,从而有效避免机动车交通穿越城市中心,将机动车控制在城市核心外围,并将城市中心轨道交通规划和步行区规划相结合,改善城市中心环境,促进了步行化发展,提高步行区内、外部的良好达性。可斯图加特城市中心步行区的成功离不开以下几点:(1)围绕城市中心建立城市环路机交通:轻轨和城市快轨系统。(2)斯图加特城市公共短途客运交通系统广泛分布,依靠技术公共交通工具的舒适、准时、快捷和便利性不断提高。(3)火车总站位于市中心的核心位置,承担起对各种交通方式的组织与疏导作用,极大地缓解了地面交通对城市中心及其步行区的负面影响。(4)将轨道交通放入市中心地下运行,通过广泛的地下通道系统与步行区联系,已经成为德国城市中心步行区规划与建设广泛使用的基本模式。7图14中心步行区现状图15中心交通系统简图3.项目概况3.1区域概况图16内江市坡度分级图图17内江市主体功能分图18内江市人口分布、产业结构内江是典型的盆地丘陵地貌,适合城市发展,四方块区域地势较平坦,不存在地形方面的局限。随城市多年发展,四方块经历了重点开发、开发成熟、陈旧过时的进程,现在急需更新,让城市中心展现新的活力。四方块区域是内江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这是问题同样也是契机,结合不同的产业类型,合理改造,平衡各方面的关系。图19内江市区域8内江位于四川南部(104°15′E--105°26′E,29°11′N--30°2′N),地处沱江之滨。内江东通长沙、贵阳,南通泸州、宜宾,西通自贡、雅安,北通成都、西宁。地处“成渝之心”、“成渝半小时经济圈”内,素有“川中枢纽,川南咽喉”之称,并于2011年2月14日,跻身四川规划建设特大城市。图20市区分区图21四方块区域分析四方块位于甜城区,是老城区的核心,也是城市CBD的中心,北有沱江河环绕其外围,南有梅家山任其倚靠。从风水学来说,是块腹心宝地。3.2自然条件内江西靠龙泉山脉,东靠华蓥山脉,地势平缓,浅丘平坝相间,向南北延伸。属于盆中丘陵的地形。地质构造较简单,地壳相对稳定。内江受盆地和本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气候温和、降雨量丰富、光热充足、无霜期长的特点。冬暖夏热,雨量适中。平均气温15℃--28℃,一月均温6℃--8℃,七月均温26℃--28℃,最高气温可达41℃,最低气温-5.4℃。沱江河贯穿全市,水量充沛,经过治理后,景色怡人,通过上流水坝调节,无明显汛期、旱期。离四方块街区很近,属于相互垂直的关系。93.3规划范围图22设计红线范围规划范围位于内江市市中心黄金地段。是城市生活文化沉淀重点区域。面积2.5公顷,场地地形平坦,形状较规则,没有明显死角和消极开发区域,红线范围内外都覆盖高密度的居住建筑和商业建筑。周围皆是单行的交通要道。3.4周边用地条件图23周边用地条件分析四方块周边用地类型结构单一,主要是聚集在一起的高密度的居住区,居住区的外围普遍以店面的形式开发为商业用途。其间有少数医疗用地和教育用地,几乎没有开放性的城市空间。给人感觉混乱而拥堵。因此项目的目的之一是在开发出一定的城市开放空间,让繁忙的市中心有能够呼吸的感觉,而不是躁动、烦闷、压抑的。103.5道路交通条件图24内江市交通系统四方块中心街区由一条城市主干道、三条城市公路所围合,近周道路类型也多为城市公路,由于是老城区,大多为单行道。也包含了城市交通情况最为复杂的地点。3.6场地现状分析四方块地块现在展现出一种特别的现象,建筑外立面下半身与时俱进,上半身则仍旧一身上个年代的装扮。并且被各种商业广告充斥,外立面破旧杂乱,常常散发出腐朽之感。整个四方块街区真正发挥作用的地方除了一条横贯的步行商场,几乎只有外围的一圈店铺。沉迷于热闹的市中心,很少有人关注过四方块的内里,甚至抬头看看。里面其实是拥挤不堪的待拆除的居民楼,四方块就像是城市的一颗待摘除的丧失功能的器官,占据城市重要地,却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图28四方块现状113.7历史文化纵观内江历史,也称得上是一座有山有水
本文标题:杨雪儿的开题改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231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