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评价第1章 自然资源特性与开发利用现状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评价第一章自然资源特性与开发利用现状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与中国资源的总体特征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日趋加剧。如何以最低的环境代价确保经济持续增长,同时还能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当代所有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以资源高消耗来发展生产和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严重地威胁着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我们必须对我国的资源环境状况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并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和社会代价取得较高的发展水平,保持可持续增长,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一、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1.资源的基本概念通常人们为了方便将自然资源简称为资源,为了尊重这种流行说法,本文所说的资源如无特别说明就是指自然资源。《辞海》中把资源定义为“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料,如土地资源、矿藏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英国大百科全书》中把资源说成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这些成分的环境功能。前者包括土地、水、大气、岩石、矿物及其群聚体森林、草地、矿产和海洋等,后者则指太阳能、生态系统的环境机能、地球物理化学的循环机能等。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所谓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我国学者中较为流行的资源定义是: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利用的、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尽管存在着许多种不同的资源定义,归纳起来有三点值得我们注意:其一是天然物质;其二是可以利用;其三是能够产生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在所有关于资源的定义中所称的“天然物质”,并不一定是纯粹意义上的天然物质,如耕地资源,经过干百年的人工劳作,其天然性已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变化。又如人工林,也是如此。值得强调的是,自然资源的概念和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不断地拓宽自然资源的范围。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所主要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在品种、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就拿人类社会所使用的能源来说,早期以木柴为主,后来是煤。随着工业经济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经济随之进入了石油阶段,能源以石油为主。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核电在发展中国家已占总发电量的四分之一。人类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出更方便、清洁的新型能源,如氢能、潮汐能、地热能、高温岩体热能等等。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资源人类将不再使用,而以新型资源来代替之。2.资源类型划分由于资源内容广泛、丰富,为了研究及开发利用上的方便,一般依据资源的一些共同特征将资源进行统一分类(表l—1)。按照资源的地理学性质可将资源分为水利资源(含淡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这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分类方法,基本上包括了主要的自然资源类型。但仍有些资源还没有包括在内,如旅游景观资源、风能以及与新型能源有关的资源等等。传统的自然资源分类方法,是按照自然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中所占的主导地位笼统划分为农业资源、工业资源、能源、旅游景观资源、医药卫生资源、水产资源等等。在某一种类资源下又可进一步细分。联合国粮农组织通常在农业资源之下,按土地资源、水资源、牧地及饲料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及遗传种质资源等进行分类和研究有关问题。按自然资源的可更新特征,将资源分为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包括水资源、耕地资源、生物资源等,而不可更新资源主要是矿物资源,特别是以矿物为主的能源。严格说来,这种分类存在着许多问题,有些资源还很难按此原则来划分。当今世界面临日益紧张的资源短缺问题。这种分类方法就时刻提醒人们注意那些不可更新的资源,不可更新就意味着用一点少一点,用完了也就没有了,从而将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另外特表1-1自然资源的分类表自然资源耗竭性资源可更新性(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作物资源牧场及饲料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渔业资源遗传资源不可更新性(不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化石燃料资源非耗竭性资源恒定性资源太阳能潮汐能风能降水易误用及污染资源大气水能江河湖海中的水资源自然风光别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可更新资源也并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任何资源的可更新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如森林资源,因大面积的砍伐,将造成森林所构成的植物群落的逆演化,从而使得森林面积锐减,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种质资源减少,林地退化成草地或沙漠。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还有,耕地资源是可更新的,其含义是指耕地是可以重复利用进行农业生产的。但一旦耕地被占用了,它将成为不可更新的资源了。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耕地相对不足的国家,珍惜耕地,保证耕地面积不出现较大的减少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将资源按照它们中的某些共同性质分类,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不同资源间的相互关系及同类资源的共同特征,以便更好地更合理地利用资源。二、资源的基本特点与中国资源的总体特征1.资源的基本特点资源的基本特点就是它的有效性和稀缺性。资源的有效性是指人类可以利用,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能够产生效益或者价值。如地下埋藏的石油,是当今工业社会的主要能源和某些化学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但是,另一方面并非所有有效用的天然物质都是资源。如空气,在地球上绝大多数地方,与它的需求相比较,它的数量极大。因此它就成为一种可以任意取用的物品。这一点正好说明了资源的另一个特点即稀缺性。空气也会成为重要的资源,但那是在特殊的场所、特殊的时间所发生的特殊事件中。如潜水员就将压缩空气做为生命之源,此时的空气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了。而在宇宙飞船的密封舱中,空气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资源的有效性和稀缺性是资源的基本特征,这两个特征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只有那些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类生存质量的天然物质,才会引起人类的兴趣而成为研究对象。资源的有效性和它所包含的经济价值,不断地促使人们去开发利用资源,从而导致稀缺的不可更新资源的数量下降,资源的有效性就决定了资源必然是稀缺的。而对可更新资源来说,如果消耗的速度超过了可更新的周期,也会使资源数量下降甚至枯竭。资源还有多用途、多功能和多功效的性质。如土地资源,一块地我们可以把它开发成耕地种植粮食作物,也可以开发成果园或森林,同时也可办成渔塘等,当然还可以办工厂、建学校和居住地。所有这些都要取决于资源利用中的边际效益及其它因素,即看一看它做何种用途以何种方式开发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资源的有效性与稀缺性都是相对的,既取决于资源本身的状况,也取决于技术、经济、环境、政策诸因素的制约。资源的有效性和稀缺性是资源的基本特征,其它较为重要的还有资源的可塑性、多宜性和有限可替代性。资源的可塑性是指自然资源在外界有利的影响下可以产生优变,使其价值升高或利用效益增加;在外界的不利影响下也可产生劣变,使资源的利用受到影响,降低其可利用的价值,甚至成为“废弃物质”。这种可塑性是我们保护资源的基础。保护资源就是要有效地利用资源的可塑性,使之朝优变的方向转化。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定向改造和利用资源可塑性是有一定限度的。任何管理上、政策上和技术上的失误均有可能使得资源产生劣变。这种作用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资源的质和量,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源的特性。资源的多宜性是指同一种资源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用途,如石油资源既可做为能源服务于社会,又可以化工原料应用于石油化工工业。资源的有限的可替代性是将各种不同类型的资源视作为一个系统。在这个资源系统内,不同资源的优化组合可以起到各单项资源所起不到的作用。在这个资源系统中,某单个资源量上的减少,可以通过其它资源量上的提高而得到有限的补偿,如以钢铁代替木材。再如农业生产中光照的不足,可以通过提高水稻化肥施用量而得到部分的补偿。但这种补偿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其作用机制非常复杂,需要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才能进行。2.中国资源的优势点(1)中国地域辽阔,海陆兼备,经度和纬度差异大,资源总量大,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中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南北跨越纬度49º(53º31¹,~3º59'N),东西跨越经度62º(135º2¹,~73º22¹E)。中国海域总面积是473万平方公里,南北跨越纬度38º(3º~41ºN),东西跨越经度32º(99º~131ºE),大陆海岸线长18万公里,岛屿5000多个。海域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一半,海岸线占世界总海岸线的5%,居世界第六位。地表水水资源2.6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耕地面积约20亿亩,居世界第四位;森林面积18.7亿亩,居世界第六位;草地面积约60亿亩,居世界第二位;矿产资源按45种重要矿产的潜在价值计算,居世界第三位;其它如水利能、太阳能、煤炭保有储量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第三位。我国资源的第一大特点就是总量大。资源总量大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综观世界各国,除日本外,经济大国都是资源大国。很好地利用我国资源的这一优势,将能够使我国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之列。(2)资源种类多,类型齐全。我国地形多样、气候复杂,形成多种多样的农业自然资源。具体表现在东农西牧、南水北草,山地平川农林互补,江河湖海散布环集,为综合利用农业资源提供了必备的基础。我国目前已发现矿产171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153种,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较为配套齐全的国家之一,可为国家建立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体系提供物质基础。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居世界前列。3.中国资源的劣势点(1)资源相对量少,以及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是我国资源的最大劣势,这将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均资源量位居世界后列。一个国家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或消费量,而我国各类资源的人均值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矿产资源只及世界的二分之一,人均土地面积只及世界的三分之一,森林资源仅及世界的六分之一,草地资源仅及世界的三分之一,耕地资源仅只及世界的三分之一,水资源仅及世界的四分之一。水土资源是难以增加的特殊资源,更无法从国外输入,它们已经被列入我国稀缺资源的榜首。我国主要资源人均拥有量水平较低,并将随着人口总量的持续增长和因经济发展引起的资源总量持续下降,人均拥有量将继续降低。这一难以改变的事实表明我国庞大的人口对资源的巨大压力。不容乐观的是,我国一些稀缺的资源如耕地不仅人均数量少,而且后备资源不足。据“中国宜农荒地资源”的研究,我国后备宜农荒地毛面积仅5亿多亩,其中可作为种植业使用的农作物用地净面积也只有l亿多亩。(2)我国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衡,增加了利用的难度。由于地理、地质、生物和气候的分异作用及其叠合,使得我国资源的空间分布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我国的水资源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水资源的90%以上集中分布在由大兴安岭向西南至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即大约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山地丘陵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草原不足三分之一。在水土资源的分布上也不尽如人意,我国西北干旱区土地面积占30%,耕地不到10%,水资源不足8%。南方耕地面积仅占36.1%,河川径流却占82.8%。北方耕地面积占63.9%,而河川径流仅占17.2%。(3)我国资源中优质资源所占比重较小。我国虽然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属于陆地自然障碍区,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比例较高。如我国境内有流动沙丘6.7亿亩,戈壁8.4亿亩,4000米以上高山29.09亿亩,总的面积达44.19亿亩。我国一等耕地约占全部耕地面积的40%,中下等地和有限制的耕地约占60%,耕地总体质量不算好。矿产资源除煤外,其他矿种贫矿多富矿少,复杂难利用矿多,简单易利用矿少;中小型矿多,大型矿少。以铁矿石而论,在保有储量中富矿只占总储量的7.1
本文标题: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评价第1章 自然资源特性与开发利用现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796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