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简介•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泌Bì阳)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齐名,世称“温李”。为朦胧诗鼻祖。•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生平际遇46年的人生分为三个时期:一、青少年时期(24岁以前)。•10岁时,父病逝。从堂叔学古文。在艰苦的条件下发奋攻读,开始诗歌创作。现存古诗《无题》一首:“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这首诗用乐府民歌常用的排比手法,写一位少女的聪明能干和羞涩依人之态,曲折地表达了他渴望施展抱负和对前途焦虑的心情。纯用白描手法,风格清新明朗。二、25-33岁,踏上仕途,陷入党争时期。•娶妻,陷入党争。•入仕的道路坎坷,25岁赴京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失利•26岁再次赴吏部试判,被录取,授官秘书省校书郎。几个月后被调离。此时的诗篇抒发“才命两相妨”的感慨。•29岁他又一次参加吏部书判拔萃科考试合格,二进秘书省•32岁,母病逝,守丧。三、入幕府、天涯漂泊的后期(34-46岁)。•先后在桂州、徐州、梓州的幕府中当幕僚•39岁,妻王氏病故,更使他精神上蒙受沉重打击。居东川时,常抑郁不欢,顶礼佛教,甚至想出家为僧。后返归长安。一度游江南,郑州闲居,病逝。李商隐的爱情•玉阳学道传幽情与女道士的恋爱仙梦•遗恨终身“柳枝梦”与柳枝姑娘的难圆情缘•忠贞爱情憾余生与夫人王氏的生死爱情李商隐的诗李商隐现存诗594首,又《集》外诗16首,陈尚君《全唐诗补编》录入4首,共存诗614首,但是有的诗显然为误入。千古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五绝游原)•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七绝嫦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七律无题)•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七绝夜雨寄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七绝贾生)•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七绝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七律锦瑟)•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七律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七律无题二首)•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七律无题二首)•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五律晚晴)谒山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赠刘司户蕡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已断燕鸿初起势,更惊骚客后归魂。汉廷急诏谁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李商隐诗歌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咏史诗二是咏物诗三是爱情诗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其中最杰出的是他的爱情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点一是朦胧性二是多义性注重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诗歌意象有非现实性、心灵化的特点比兴寄托的手法典故化意的手法雾里看花式的朦胧造境比兴寄托•作为一个内向兼伤感型的诗人,李商隐用来比兴寄托的载体大多为纤弱细小的事物,虽然或高洁或美丽,然而共同的是都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如为雨所败、先期零落的回中牡丹,香嫩可口却被剪凌云寸心的幼笋,先苦后荣、在斜阳暮蝉中摇曳的衰柳,身世悠悠、飘荡参差的流莺、孤鸿,暗夜强笑、非时早秀的李花、梅花,“高难饱”、“恨费声”的秋蝉,乃至“无端五十弦”的锦瑟,无一不是诗人身世、命运的一种象征,浸透着身世之感和人生感慨,在艺术上也达到了人、物浑然一体的完美境界。典故化意•李商隐也是极富艺术敏感的诗人,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是是非非,无不击打着诗人多愁善感的心灵,使他能够设身处地、体贴入微地揣摩生活和事物,在此基础上借助典故,使得不便言明的得以隐约曲折地表达,也使原本平淡的显得清新且富有诗意,同时又有神无迹,浑然天成,丰富了读者的联想,扩大了诗歌的内蕴,对诗歌艺术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雾里看花式的朦胧造境•心底涌动着强烈的感情,但又吝于表达,只是示以感情过程中的某些片断,且在这一系列的片断组合上,又是随感而设,支离破碎,其内在逻辑没有明确交代,显得雾里看花般朦胧隐约。李商隐诗歌的“隐”,最为迷人的,最为耐人寻味的,即在此。•《锦瑟》一诗,要想下一个明确结论恐怕是不太容易的事,只有作者自己知道它们的明确含义和内在逻辑,正如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所言:“心理症的病人居住在另外一个世界里,这个世界只有像他那样的语言方式才能通行无阻。”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一首表示两情不渝的爱情诗,也有人认为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一开头就道尽离情别恨,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颔联以春蚕蜡炬作比,比喻中有象征,已经超越爱情而具有执著人生的意义。李商隐的无题诗李商隐以无题诗著名。根据《李商隐诗歌集解》里所收诗歌的统计,基本可以确认诗人写作时即以《无题》命名的共有15首:《无题》(八岁偷照镜)《无题》(照梁初有情)《无题二首》(昨夜星辰;闻道阊门)《无题四首》(来是空言;飒飒东南;含情春畹晚;何处哀筝)《无题》(相见时难)《无题》(紫府仙人)《无题二首》(凤尾香罗;重帷深下)《无题》(近知名阿侯)《无题》(白道萦回)《无题》(万里风波)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创的抒情诗体,也是他在唐诗发展中最大的贡献之一。·寄托在有无之间·高度的概括性·创造性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善于用典浓烈而凄清构成了无题诗的情感基调。所谓浓烈,是说它绝不作浮泛的情语。它将既深且专的情剖露于人,将最痴情处指点于人。这是用整个的青春与生命去追求的爱,是刻骨铭心、绝不自解也无法解脱的生死恋。所谓凄清,就是说,无论诗中的相思与追求是怎样的一往情深、缠绵萦回,那结果却总是伤怀,总是无望,总是迷茫!就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谁又能不为这种凄婉又真挚的爱情追求所打动呢?1.政治上的失意潦倒,生活经历中爱而不得和得而复失的悲哀,当与之有很大的关系。李商隐常被一种感伤抑郁的情绪纠结包裹,这种感情基调影响了他的审美情趣。2.从文学渊源来说,他吸收了六朝骈文用典精巧、秾丽绵密的特点,杜甫近体诗音律严整的成就,韩愈、李贺等人炼字着色瑰奇新颖的长处;由于自身情感基调与审美情趣的原因,也出于大诗人对艺术独创性的追求,他把前人的这些特点融汇再造为自己独特的风格。李商隐诗歌风格的成因
本文标题:李商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609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