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鉴赏诗歌常见的表达方式
专题四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常见的表达方式一、概念解说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名师导学P142--143)(三年高考P129--P131)二、知识梳理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正侧结合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注:1、绿绮:古代名琴。2、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3、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分析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艺术手法。答案:主要用了侧面描写,(步骤一)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时间过得真快啊!(步骤二)写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步骤三)观察角度的变化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这首诗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白描“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川》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田家》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颔联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月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duó,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hú叶落山路,枳zhǐ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fú雁满回塘。它也是绘画中的术语,又叫细描,是指对事物作精雕细刻式的描写。它的特点是详尽而细腻。如《孔雀东南飞》中以工笔描绘了刘兰芝的形象:“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工笔动静结合所谓“动与静”,是对事物特征做动态或静态的描写,两者互相映衬,形成一种情趣。在运用时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雨后池上刘攽(bā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诗歌前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静迷人的静态;后两句用“忽起”“垂杨舞”以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美。本诗既写出了雨后池塘的静态之美,又写出了它的动态之美,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异常优美的雨后池塘春景图。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2013.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招兵问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同:孤独。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以动衬静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里显出静态。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草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诗前两句直接写景,为下文铺垫,后两句更进一层,“花自落”“鸟空啼”表面上刻画了“花落”“鸟啼”的热闹景象。但是“自”和“空”却透出了无人欣赏之意,从而显出了山中的宁静、荒芜,以动衬静,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虚实结合“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1)当前之景为实。指现实眼前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2)已逝之景为虚。指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3)未来之景为虚。这是还没有发生的景象,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4)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诗人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1)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明作用:(2)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pèi。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渲染烘托,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点出哪些是实境,哪些是虚境;采用什么方式写实、写虚;收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落脚在主旨或情感上。答题要点(08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问: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以实写虚)(2013.天津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答案:(3)例:“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这是古代诗词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也叫曲笔,即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从对方着笔(虚写)对写法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前两句,诗人极力渲染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氛围,为下文正面描写“思家”,作了情感上的铺垫,更令读者去体会“家”的亲切、温暖。三、四两句写想家,其异于常人之处在于:不是直接写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是换一种角度,把自己的思念转化成对方的思念,极写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使思念之情加倍托出。细节,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简单来说,细就是细微,在其不经意中的特写镜头似的放大,节就是关键,对整首诗歌表达情感、刻画人物的重要作用。细节描写《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作者自己被贬他乡,且在“垂死病中”,当听到挚友遭贬消息时,竟“惊坐起”。一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表达了对朋友命运的深切关怀,道尽了友情的真谛,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04年全国卷1)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总结:古典诗歌细节的作用有哪些?1、刻画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2、表达出复杂、细微的思想感情;3、具体准确地反映了事物的特征;4、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的多为面,细笔描绘的多为点。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为面,后两句为点。总结描写技巧1.观察者的立足点及角度:远近、高低、俯仰2.绘形、绘声、绘色3.动静结合4.虚实结合5.白描(粗笔勾勒)工笔(细笔描绘)6.点面结合直接描写(正)和间接描写(侧)即学即练1.[2012·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望江南[宋]李纲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ruò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①玉花:喻雪花。“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答案]“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解析]题干中的“描写”既是提示,也是限制。答题时应从描写技巧,如
本文标题:鉴赏诗歌常见的表达方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98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