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立项课题
“以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为价值取向的品德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南京市渊声巷小学王俊梅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价值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计划向市场经济转化的社会转型,向教育也提出了社会转型的时代要求。现代社会已经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在这样一个巨变的时代,社会的文化和价值充满了多样性和异质性,充满了差异、竞争与合作的文化再生机制要求人们更富有创造性,要求人们能迅速地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社会。进入21世纪,我们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既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又必须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这一艰巨任务的完成,既要求我们在教育中抓好学生的知识学习,为未来参与社会竞争和发展自我、服务社会奠基扎实的基础,又要求我们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竞争的素质要求。很多研究证明,小学阶段是人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能否培养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小学教育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有鉴于时代的要求,现代学校教育应立足于人的完美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我们选定了本课题作为研究,决心在小学道德教育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知情行相统一、教学与教科研相结合的道德教育的新路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深化服务,从而提高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道德教育并不是独立于其他诸育的单独一育,道德教育存在于学校的一切活动之中。课堂教育占据着学校教育的大部分时空,如果在课堂中不能充分开发道德教育的潜能,不能在学科教育的理念上有所体现,那么,学校的道德教育终究是一句空话。发掘各学科内容和教学过程中丰富的德育资源,特别是发掘教师内在的育德潜能,这对于促进学生道德提升和对教师及学科的情感认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与人格的魅力,是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的。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当前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对小学儿童品德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认识,着重从儿童道德情绪情感体验入手,通过把道德行为落实在具体的学校教学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通过充分优化德育课堂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二、课题研究的界定1.思想道德素养: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思想道德素养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社会或一定阶段的思想道德要求,在个人品质情操方面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我国的思想道德修养是由传统道德教育发展的,符合社会进步的道德准绳。2.价值观: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价值取向:决定社会行为的方向或因素,人需要反思和批判已经确立的价值观念,通过这种反思和批判,克服现行价值理念的缺陷,使之走向完善、合理。3.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三、课题研究的目的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学校旨在达到如下目标:1、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形成良好的健康的情感与品德行为,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好迎接未来社会挑战的准备。2、努力探索并形成具有特色的品德课堂,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3、探索常态下课内外有机结合的一种有效机制。四、课题研究的特色以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为价值取向的教学策略之研究,这是我们根据目前现有品德教学的现状,以及全社会对青少年的要求而提出来的,没有价值取向,品德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不以道德素养为培养目标,学生的品德素质品德根基也就无从谈起,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也只能成一种空话。因此,我们的课题创新之处在于以价值取向引导青少年成长,寻求与价值取向相匹配的研究教学策略,从而摸索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新课堂。让学生不再是接受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课堂不再只是一门课程的知识探究,而是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学生不再是“配角”,而是活动的“主体。课堂不是教师在表演,而是学生在交流与合作、注重学会做人、学会生存、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受。通过品德课堂教学法的策略研究,在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过程,在道德的传承与学生道德素质提升之间架起一个桥梁,充分体现传递、交往、情感归属、社会适应、个性发展的阳光之路。本课题的另一创新之处是:随着江苏省教研室把公民教育项目的引进,我们深感这一项目对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我们创造性地把品德学科的课堂教学与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常态下课内外有机结合的一种有效机制。五、理论的依据1.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撑。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的都是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校管理的开放性,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生活中学习。我们期待着“和谐社会”的构想尽快变为现实,给学生发展提供成长的肥田沃土。2.公民教育理论是我们研究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社会道德素质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公民教育(citizeneducation)是每个出生在这个国度里的人都有权接受的教育,如在未成年前须接受的义务教育,以及此后的职业技术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公民)教育”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名词,对于发展(公民)教育最早的清晰的概念是联合国1975年给出的定义,即:发展(公民)教育关注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人权、尊严、自主及社会公益等活动;鼓励思想交流及汇集,并行动起来以推动社会改变;塑造一个较合理和公正的社会和经济秩序。3.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为我开启课堂教育策略的新思维。多元化教育理论是当代国际流行趋势之一。它揭示了人们对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多元选择的认知,它是在世界一体化格局中,人们对于保持各自文化的特性,所作出的积极努力的一种结果。维持多样性,尊重差异,各民族有权利积极参与社会各方面的活动,而不必放弃自己独特的认同,是多元文化论倡导的主旨,也是多元文化教育得以产生、发展的理论基点。4.体验教育理论引青少年亲历、感悟、反思,并最终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体验总是与个体的自我意识紧紧相连的,体验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1、个体亲历的阶段,即个体亲身经历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情境的阶段。这是体验的第一过程;2、个体对上述亲历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观念的阶段。其实,每个人都在经历着许许多多事情,可是,各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作为体验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亲历的第一阶段,还应当上升到对亲历的反思,以形成人生经验的阶段;3、个体在新情境中检验所形成的观念的适应性阶段。正因为经验具有个体性、主观性,因此,只有在新情境中加以检验才能克服经验中的不足之处,或者巩固经验中的合理之处,同时,新的情境又会促进经验思维的灵活性;4、再反思,产生新经验的阶段,并不断循环,不断体验,直至达到目标。由此可见,体验教育是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并由此发展学生适应自然与社会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个性成长的一种教育方式。六、研究内容及成果形式(一)课题研究内容1.教学设计的优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坚持从优化“教学设计”着手,进一步细化和落实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解决好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与落实,并从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评价等几个环节进行深入地探究与实践。(1)有效备课:我们发现要做到有效备课,教师就必须树立新的教材观,从教材的执行者走向教材的创生者。在备课中,可以根据学生需求,适当增减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有效更换教学内容;根据教学需要,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根据生活实际,及时调整教学进度。(2)有效上课:我们发现要做到有效上课,教师就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从重文本传授走向重过程体验。因为新课程注重学生自己体验的过程,强调“教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根据教科书的教学目标,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教师在课堂所扮演的角色是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3)有效评价:我们发现要做到有效评价,教师就要树立新的教学评价观,从“重结果性评价”走向“重发展性评价”。因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评出个三六九等,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教学过程和结果为评价范围,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全部成果为评价内容,以鼓励性评价为主要方法。评价呈现过程化,评价内容呈现多样化。有形的或无形的,显性的或隐性的,都可以成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内容。2.师生关系的优化本课题通过深化德育改革,科学地把握课堂德育过程中的各种关系,通过师——生、生——生之间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交往,进而转化为精神沟通、交往和理解的关系,增强德育的情景性、情感性和生命活力,真正做到情理融通。具体表现在:(1)建立师生之间民主的、和谐的、合作的关系,即“我——你”对话关系。德育不再是道德权威对受教育者的道德驯化,而是在教育者的组织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是教育者的启发、引导、指导与受教育者的认知、体验、践行相结合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教学相长、品德共进的过程。(2)形成友善的、宽容的集体氛围,让学生有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创造性的成长、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水分。(3)德育实施的方式是生动活泼的。它不是物化的、模式化的,而是人格化、多样化的德育。学生是人,不是物;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容器,也不是装“美德”的口袋;学生是精神主体,是道德主体,是有思想感情的人。教育不是物的标准件生产,也不是居高临下的灌输;教育是育人、育心、育德的文化——心理过程。德育实行人格化的教育,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展示。(4)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德育。在开放中吸纳新的时代精神,锻炼受教育者的思维批判力、道德选择能力、创新能力。(5)它不是只重视道德认知,忽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而是道德的知情行协调发展的。它不是单纯的说理教育,而是把理性的传授和指导学生丰富多彩的体验学习、形式活泼的道德践履结合起来的德育,是完整的德育,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德育。(6)它不是保姆式,而是自主式的德育。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它对学生放手,它相信学生的能力,吸取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己去践行、去体验、去创造。3、实践活动的优化学校于2005年积极申报参加由省教研室从美国引进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的研究,成为了首批实验学校。在三轮的实验中,课题组的老师们指导学生认真开展项目研究,所研究的课题《关于自行车失窃问题的研究》、《关于紫金山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小学生应拥有姓名时间论著标题刊物名称主办单位本人承担情况王俊梅2007、5谈教师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有效使用《教学研究》陕西教育报刊社独立撰写,约2000字王俊梅2007、6走进有道德的课堂生活《中国德育》中国德育杂志社独立撰写,约2000字王俊梅2007、8在课堂上能领略到祖国的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吗《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参与编写,第八章第二节,约15000字丁玲2007、8孩子的需要在生活中是否都能实现《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参与编写,第五章第三节,约15000字《品德与江苏教育编写第1自己的学生证》分别荣荣获了省、市听证展示优秀奖,区一等奖的佳绩。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增强了公民意识,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收获着成功。(二)课题研究成果形式1、理论方面:(1)论文集(2)公开发表的课题研究文章王俊梅2005、12我的课余生活社会》六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课,约300
本文标题: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立项课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367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