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2016年高考小说阅读复习(实用)
一、考纲解读《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1.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高考试卷2013年2014年2015年选文体裁中国小说中国小说中国小说《峡谷》(阿城)《鞋》(刘庆邦)《塾师老汪》(刘震云)涉及考点11(1)5选2选择题(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等)5选2选择题(表达技巧、人物形象、情节、主题、语言等)5选2选择题(表达技巧、人物形象、情节、语言等)11(2)故事情节的作用故事情节的作用概括分析人物形象11(3)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句子含义)11(4)探究环境描写(从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角度探究)探究小说情节探究人物形象(文本人物和课内人物的比较)二、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考查情况:命题分析通过以上表格的综合比较,可以得出全国卷近几年在小说阅读这一考点上的几个特点:1.选材范围。以现当代的名家作品为主,作品内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或审美情趣、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2.试题样式。题型和分值相对稳定。1个5选2的选择题,3个主观简答题,分值为25分。3.考题特点。(1)问题设计侧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往往在以下题型中选择4个考查:①把握故事情节(含“探究情节设计的合理性”);②揣摩人物形象;③注意环境描写;④概括(或探究)主题;⑤品味赏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及鉴赏小说的标题。(2)问题的切入点较小,问题较具体。集中于分析综合和鉴赏题。(3)更趋向关注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集中于探究题。A、正面描写B、侧面描写C、细节描写1、人物小说三要素2、情节3、环境A、开端:引起矛盾冲突的第一个事件B、发展:矛盾冲突逐步展开,逐步激化,达到高潮前的这段过程C、高潮:矛盾冲突尖锐、紧张,决定矛盾双方命运、事件成败和发展前景D、结局:高潮之后的结果A、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B、社会环境: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三、小说的基本知识小说读什么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感知情节)2.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分析人物形象)3.这个故事发生的特殊环境是什么。(了解背景)4.表现了什么主题。(把握作品主题)5.通过哪些写作方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题的。(艺术特色)阅读一轮课本P172-185小说阅读“考点精讲”等知识点内容。第一讲:把握小说情节第二讲:赏析小说形象命题角度一:情节一、概括、梳理小说情节1、人物(何人)+事件(做何事:包括原因、经过、结果)2、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2010年广东卷《面包》第1题: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1)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2)丈夫撒谎掩饰。(3)妻子替丈夫圆谎。(4)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二、情节作用题1、考虑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2、考虑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3、考虑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4、考虑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5、考虑情节与环境的关系(揭示……的社会环境、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环境)三、探究(分析)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四看:1、看情节自身前后的关联性2、看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变化的轨迹3、看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4、看情节安排是否合乎生活逻辑命题角度二:形象一、概括形象类1、抓描写:正面、侧面、细节2、抓情节3、抓评论语2011全国新课程标准卷:《血的故事》第3题:“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的心态。二、形象的作用次要人物的作用:(1)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发展;(2)侧面衬托(陪衬),个性鲜明;(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4)揭示或凸显主题,增添魅力;(5)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三、人物形象探究五个角度:1、情节角度2、人物自身角度3、主题角度4、环境角度5、真实角度课堂演练二轮资料P55面2015年全国卷《塾师老汪》命题角度三:环境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P187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P187环境类试题答题思路一、表述要点:P189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衬托)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二、表述格式①××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②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③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④揭示……主题。例题解析:2013全国新课标Ⅱ卷《峡谷》16.(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案①从在小说中的地位来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②从形象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所以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性格起着关键作用;③从艺术表现上看,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④从思想内涵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命题角度四:主题一、小说主题的表现形式:P193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将现实生活中的丑恶形象用故事的形式加以揭露和鞭挞。如:《变色龙》(契诃夫)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知识储备:三、概括主题的基本格式:这篇……(或文本)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反映了(表现了)……精神;歌颂了(赞扬了)……品质;揭示了(揭露了)……实质(罪行、问题)。二、解题思路:P193如:《祝福》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技法点拨:P194-195技法26、“四从一注意”,助你挖主题命题角度五:表达技巧知识储备P198-200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2、表现手法3、结构安排4、修辞手法5、选材剪裁:①材料和中心的关系处理是否合理②主次详略是否得当③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答题基本格式:表达技巧+具体内容+表达效果一轮课本P200“对点训练”答案:(1)对比。(2)①贝尔蒂与霍夫曼之间的对比,即霍夫曼的虚伪、卑劣与贝尔蒂的真诚、高尚相对比;②贝尔蒂与迈尔之间的对比,即迈尔对待俘虏时的冲动与贝尔蒂的理性相对比,迈尔在死亡面前的恐惧与贝尔蒂的视死如归相对比;③在霍夫曼狼一样的眼光下,人们的惊慌失措与贝尔蒂的镇定自若相对比。《仁慈的小偷》第(3)题答案:①手法:欲抑先扬(2分)②前文将那个男人塑造成一个对安娜贝尔女士体贴入微的绅士形象,结尾处却交代出他是一个小偷,(2分)③效果:这使人物前后形成对照,凸显了他精于算计的性格特征及敏锐的观察力。(2分)命题角度六:语言特色小说语言:P200语言风格:平实、自然、清新、华丽、幽默、辛辣、洁净明快、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口语化、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等。1、从修辞手法考虑、2、从词语锤炼入手(动词、形容词、副词、叠声词、拟声词)3、从句式入手(长短句、整句、散句)4、从表达方式入手(叙述、议论、描写类)解题方法:命题角度七:标题小说题目的拟题常见的拟题方法有:1、以人物(形象)为题。《孔乙己》《阿Q正传》2、以事件为题。《林黛玉进贾府》《失街亭》3、以地点、时间、背景为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4、以线索为题。《药》《项链》5、以主旨(情感、寓意)为题。《伤逝》6、以问题为题。《丧钟为谁鸣》理解小说标题的含意(双重或多重)1、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2、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3、一语双关,双层含义。小说题目作用1、交代主要人物形象。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3、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4、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5、具有象征意义。《药》6、揭示\暗示小说主旨7、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寄托作者情感。《铁齿铜牙纪晓岚》8、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冲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理解小说标题的内涵及作用题目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题:(1)思维模式:①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②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③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④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⑤标题是否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⑥标题是否一语双关,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解题步骤:答题模板:理解标题内涵: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即表层含义);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即深层含义)。标题的作用:①……②……③……典型例题(2011全国新课标卷)《血的故事》(4)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①“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表层含义)②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般的故事”(深层含义)③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情节与主题)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①“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作者的巧思;(构思)②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结构)③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主题)小说《马兰花》15年新课标卷1文学作品阅读答案详析•马兰花得知麻婶得病后发呆•到医院看望未提六百元钱事•对丈夫常拿六百元钱说事很伤心•读麻婶女儿的信满眼泪水。•麻婶向马兰花借六百元钱•得脑溢血在医院抢救未果•其女儿火化麻婶带骨灰回上海•写信替母还马兰花钱。梳理小说的脉络层次•(2)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小说的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事物,也可以是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还可以是某个事件、作者的情感。常见的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如鲁迅的《药》就有明暗两条线索。•两条线索同时展开,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主题更突出,结构更严谨,内容更丰富。(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主要写马兰花一家为借钱而引发的冲突,在冲突中展现马兰花的性格特征和美好品质,这是文章的明线;其次还写了麻婶生病、去世及麻婶女儿写信还钱的内容,补充了相关情节,交代了故事结局,升华了主题,这是文章的暗线。•参考答案:•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好处•①明线写马兰花一家为借钱而引发的冲突,在冲突中展现马兰花的性格特征和美好品质。•②设置麻婶母女还钱这一暗线虽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
本文标题:2016年高考小说阅读复习(实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313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