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文学类文本阅读(1)
-1-全国各地高中历年模拟试题分类精编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2.3文学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3题。窗钱钟书①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处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②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来让人出进的。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需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诗人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归去来兮辞》有两句:“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住么?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他虽然是柴桑人,就近有庐山,也用不着上去避暑。所以,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③……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刘熙《释名》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正如凯罗《晚歌》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佳景收历历。”同样地只说着一半。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我们的内心;眼睛往往跟着心在转,所以孟子认为“相人莫良于眸子”。我们跟戴黑眼镜的人谈话,总觉得捉摸不住他的用意,仿佛跟面具相对,就是为此。据爱戈尔记1830年4月5日歌德的谈话,歌德恨一切戴眼镜的人,说他们看得清楚他脸上的皱纹,但是他给他们的玻璃片耀得眼花缭乱,看不出他们的心境。窗子许里面的人看出去,同时也许外面的人看进来,所以在热闹地方住的人要用窗帘子,替他们私生活做个保障。晚上访人,只要看窗里有无灯光,就约略可以猜到主人在不在家,不必打开了门再问,好比不等人开口,从眼睛里看出他们的心思。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假使窗外的人声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2-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有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你什么满足,你想回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寻去。于是你关起了窗。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整天整夜不关的。(选自《写在人生边上》)11.文章第1自然段说“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这句话的含义指的是什么?(3分)答:其含义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文章第2段中指出:“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那么,“窗子”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哪里?(6分)答:其意义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文章开头说到“开窗”,是为了欣赏屋外的春天;文章最后说到“关窗”,其原因又有哪些?(8分)答:“关窗”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春联儿叶圣陶出城回家常坐鸡公车[注]。十来个推车的差不多全熟识了,只要望见靠坐在车座上的影儿,或是那些抽叶子烟的烟杆儿,就辨得清谁是谁。其中有个老俞,最善于招揽主顾,见你远远儿走过去,就站起来打招呼,转过身,拍拍草垫,把车柄儿提在手里。这就教旁的车夫不好意思跟他竞争,主顾自然坐了他的。老俞推车,一路跟你谈话。他原籍眉州,苏东坡的家乡,五世祖放过道台,只因家道不好,到他手里流落到成都。他在队伍上当过差,到过雅州跟打箭炉。他做过庄稼,利息薄,不够一家子吃的,把田退了,跟小儿子各推一挂鸡公车为生。大儿子在前方打国仗,由二等兵升到了排长,隔个把月二十来天就来封信,封封都是航空挂。他记不清那些时时改变的地名,往往说:“他又调动了,调到什么地方——他信封上写得清清楚楚,下一回告诉你老师吧。”约莫有三四回出城没遇见老俞。听旁的车夫说,老俞的小儿子胸口害了外症,他娘听信邻舍人家的话,没让老俞知道请医生给开了刀,不上三天就死了,老俞哭得好伤心,哭一阵子跟他老婆拼一阵子命。哭了大半天才想起收拾他儿子,把两口猪卖了买棺材。那两口猪本来打算腊月间卖,有了这本钱,他就可以做些小买卖,不再推鸡公车,如今可不成了。-3-一天,我又坐老俞的车。看他那模样儿,上下眼皮红红的,似乎喝过几两白干酒,颧骨以下的面颊全陷了进去,左边陷进更深,嘴就见得歪了。他改变了往常的习惯,只顾推车,不开口说话,呼呼的喘息越来越粗,我的胸口也仿佛感到压迫。“老师,我在这儿想,通常说因果报应,到底有没有的?”他终于开口了。我知道他说这个话的所以然,回答他说有或者没有,一样地嫌罗嗦,就含糊其辞应接道,“有人说有的,我也不大清楚。”“有的吗?我自己摸摸心,考问自己,没占过人家的便宜,没糟蹋过老天爷生下来的东西,连小鸡儿也没踩死过一只,为什么处罚我这样地凶?老师,你看见的,长得结实干得活儿的一个孩儿,一下子没有了!莫非我干了什么恶事,自己不知道?我不知道,可以显个神通告诉我,不能马上处罚我!”这跟《伯夷列传》里的“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倘所谓天道是耶非耶?”是同类的调子,我想,我不敢多问,随口地说,“你把他埋了?”“埋了,就在邻居张家的地里。两口猪,卖了四千元,一千元的地价,三千元的棺材——只是几块薄板,像个火柴盒儿。”“两口猪才卖得四千元?”“腊月间卖当然不止,五千六千也卖得。如今是你去央求人家,人家买你的是帮你的忙,还论什么高啊低的。唉,说不得了,孩子死了,猪也卖了,先前想的只是个梦,往后还推我的车子——独个儿推车子,推到老,推到死!”我想起他跟我同年,甲午生,平头五十,莫说推到死,就是再推上五年六年,未免太困苦了。于是转换话头,问他的大儿子最近有没有信来。“有,有,前五天接了他的信。我回复他,告诉他弟弟死了,只怕送不到他手里,我寄了航空双挂号。我说如今只剩你一个了,你在外头要格外保重。打国仗的事情要紧,不能叫你回来,将来把东洋鬼子赶了出去,你赶紧回来吧。”“你明白。”我着实有些激动。“我当然明白,国仗打不胜,谁也没有好日子过,第一要紧是把国仗打胜,旁的都在其次。——他信上说,这回作战,他们一排弟兄,轻机关枪夺了三挺,东洋鬼子活捉了五个,只两个弟兄受了伤,都在腿上,没关系。老师,我那儿子有这么一手,也亏他的。”他又琐琐碎碎的告诉我他儿子信上其他的话,吃些什么,宿在那儿,那边的米价多少,老百姓怎么样,上个月抽空儿自己缝了一件小汗褂,鬼子的皮鞋穿上脚不如草鞋轻便,等等。我猜他把那封信总该看了几十遍,每个字让他嚼得稀烂,消化了。-4-他似乎暂时忘了他的小儿子。新年将近,老俞要我替他拟一副春联儿,由他自己来写,贴在门上。他说好几年没贴春联儿了,这会子非要贴一副,洗刷洗刷晦气。我就替他拟了一副:有子荷戈庶无愧。为人推毂亦复佳约略给他解释一下,他自去写了。有一回我又坐他的车,他提起步子就说,“你老师替我拟的那副春联儿,书塾里老师仔细讲给我听了。好,确实好,切,切得很,就是我要说的话。有个儿子在前方打国仗,总算对得起国家。推鸡公车,气力换饭吃,比哪一行正经行业都不差。老师,你是不是这个意思?”我回转身子点点头。“你老师真是摸到了人家心窝里,哈哈!”(原载1944年7月《中央日报·星期增刊》第23期)【注】鸡公车:当时四川成都地区一种独轮手推车。14.“我”为什么要给老俞拟这样一副对联?(6分)答:15.评论家夏志清对叶圣陶作品有这样的评价:“文笔的长处乃在于观察力。”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答:16.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两项是(5分)A.文章重点表现了社会底层劳动者的苦难以及他们在苦难生活下的秉性和心理。B.面对人物悲惨的命运,作者以沉重的笔墨直接表露自己的见解和深切的关怀与同情。C.生活的不幸让老俞陷入彷徨无助甚至对生活麻木的状态,让人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D.这篇散文在人物描写、故事叙述和结构安排上表现出小说化的倾向,可以当作小说来-5-读。E.这篇文章语言朴实,基本上以口语做底子,稍有提炼,但不夸饰,十分流畅。三、表达题(16分)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有删节),按要求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记得有一次接受一个跑长途的任务,是给工厂的大食堂拉土豆。那次开卡车去的是一个很偏僻的乡村。一切都弄妥了,土豆也装上了,似乎可以走了。但是,在村办公室,采购员、村长、会计三个人已经喝成了知已,我只好悄悄地溜了出来,躲进卡车的驾驶室里。我打开了车上的暖风,加上皮大衣的暖气,加上刚才陪着喝的两杯酒,睡意很快向我袭来了。当我刚刚要睡着的时候,便听到轻轻的敲车门的声音。我立刻坐正了身子,发现敲门的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儿。小女孩穿着一身补满了各种颜色补丁的棉袄棉裤,正胆怯地看着我。女孩给我行了个队礼,说,叔叔,你买不买黄豆?不买了,谢谢你吧。叔叔,你买吧。我妈妈说,卖了钱,给我做花衣服……小女孩说着,泪蛋蛋就滚了下来。我跟着这个小女孩儿往她家的方向走,月光下我分明看到,小孩的鞋露出了脚趾。多好的女孩儿啊。我在心疼这个女孩的同时,竟莫名地为她美丽的追求自豪起来。这是不是另一种残忍呢?小孩儿,黄豆是你家种的么?是我一粒儿一粒儿在地里捡的。你买吧,可好了,我是少先队员,不会骗你的。你几年级?差不多二年级。怎么会差不多二年级了呢?老师说的。老师说,曼子,你差不多够二年级了。叔,我们班几年级的同学都有。小女孩的家是一幢泥房。屋子里漆黑一团。一盏小油灯被点亮了。我这才看清楚,小女孩的母亲很年轻,怀里还抱着一个叼着奶头的孩子。屋子里没有什么。只在昏暗的油灯下,依稀可见火炕上摊放着一条败絮丛生的被子。小女孩立刻把黄豆取了出来。只有小半面袋黄豆。-6-小女孩儿蹲下来,挽下面袋口,仰着头,让我看。我拿过油灯看着,然后又看看小女孩儿,看得出小女孩黑黑的眸子里很紧张。我站了起来,问年轻的母亲,多少钱一斤?年轻的母亲干着嗓子说,两毛钱一斤?行么?我问,这些有多少?小女孩抢着说,15斤。我掏出了3块钱,递给了小女孩。小女孩接过钱,立刻递给了她的母亲。小女孩很高兴,仰着脸,看着她的母亲,笑得很甜。我想了一下说,3块钱,够做花衣服的么?于是,我又掏出10块钱,给了那位年轻的母亲,说,这钱一定得给孩子做花衣服。回到卡车上,我发现那个小女孩也跟着跑了回来。她说,叔叔,你睡吧,我在外面替你看车。说着,她站在车旁,机警地看着周围。我下了车,把小女孩抱到驾驶室里,并取出随车带的罐头给她吃。小女孩死死地抱着罐头,就是不吃。我问,你怎么不吃呢?小女孩说,留着给妈妈和弟弟吃。妈妈有病,没有奶水。于是我取出所有的吃食,都给了这个女孩,说,走,我送你回家。回去的路上,看到小女孩抱着罐头不好走的样子,我便蹲下来背着她走。小女孩在我的背上咯咯地笑着——这是天使的笑声呵。送小女孩回来后,我歪在驾驶室怎么也睡不着,一闭上眼睛,就清楚地看见,在瑟瑟的寒风下,在连着天边的田野上,那个衣衫破烂的小女孩儿,擒着一条面袋,一颗一颗地拾着地面里被遗弃的黄豆。是啊,我真的想把15斤黄豆分成若干个小袋,送给包括我女儿在内的那些城里的女孩儿,让她们体验一下,女孩与女孩,该有多么大的不同啊。14.下面对本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文刻画小女孩的外貌,用笔简省而集中,但作用都很鲜明。B.文章的细节描写较有特色。如写小女孩“轻轻的敲车门的声音”中的“轻轻的”就写出了小女孩的懂礼貌和略有胆怯的神情。C.本文写小女孩的母亲,是为了刻画小女孩对亲人的又一个侧面,使主人公形象更-7-丰满。D.在我问黄豆有多少时,小女孩抢着说15斤,表现了小女孩急于卖出黄豆的迫切心情。E.全文结尾段是作者对那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女孩子的批判,希望她们警醒。15.文
本文标题: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文学类文本阅读(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190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