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中国经济现状与日本上世纪70年代初更接近
中国经济现状与日本上世纪70年代初更接近张季风日本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日本股市从上世纪70年代的5000点开始,经过73年/74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回调到3580点附近,日本完成了彻底的产业转型,之后又经过了两次石油危机,最终在1990年达到接近40000点。目前中国的经济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同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有可比之处,还是同其80年相似?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清楚的认识,因为这决定着目前中国的股票市场对应日本的是70年代的3580点还是80年代的接近40000点。为此我们摘录了有关媒体对中国日本经济学会秘书长、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张季风研究员的采访,以供大家参考。以下是有关采访的内容:访中国日本经济学会秘书长、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张季风研究员经济发展阶段不一样,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不一样,最后导致的结果也不一样。既然中国现在的经济状况和70年代初日本更相似,我们就更应该借鉴日本70年代初的一些经验和教训。我们就能有一个明确的参照系。编者按:近段时间,国内许多媒体大量报道日本上世纪80年代中期泡沫经济,并将其与现在的国内经济现象进行比较。从日本经济发展教训中寻求借鉴是有意义的,但专家认为,经济问题的比较与借鉴要有正确的参照系,不能超越经济的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否则,就会开错“药方”,误导大众。从发展阶段、宏观经济状况来看,我国目前经济现状与日本上世纪70年代初更接近,彼时日本克服石油危机、治理通货膨胀并推动经济转型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本报记者申欣旺与日本80年代中期泡沫经济相比,更多的是差异记者:今年以来,国内对于泡沫经济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关注,有些媒体认为和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泡沫非常相似,您如何看待?张季风:正如你所说,目前国内很多人士认为,中国经济出现了泡沫,并且和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泡沫经济相似,这种判断的潜台词认为,中国如果不防止泡沫的出现,将可能出现类似日本的长期萧条。但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误会。因为当前中国经济现状与日本80年代中期存在的差异太大,具有明显的不可比性。相反,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倒更像日本上世纪70年代初的经济状况。记者:您并不赞成国内经济与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对比?张季风:是的。在进行国别经济对比时,不可能会出现绝对的相同。因此,我并不否认当前我国与日本80年代中期的泡沫经济,有某些相同之处。例如,从表面上看来,宏观经济都表现良好,投资和出口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经常账户盈余占GDP的比重处于较高水平,汇率升值、房地产和股票等资产价格猛涨等。记者:那您为何认为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是不一样的?张季风:相同点是有,但我认为更多的是差异。最关键是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日本当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几乎不存在差距。国内市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比如平均每户已经拥有1台小汽车,彩电、冰箱、空调等家电早已完全普及。中国目前也远远达不到这种水平,汽车总拥有量才3000多万台,人均就少得可怜了。中国当前仍处于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广大的农村市场还没有完全启动。市场广阔,发展的余地还很大。由于发展阶段不同,由此带来方方面面的不同。从产业结构上看,80年代中期日本已形成了发达国家型的产业结构,不论产值结构还是就业结构第一产业下降至5%以下,第三产业超过50%,而中国现在农业就业人口仍占50%左右,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60%左右。从企业实力上看,当时日本的企业已经相当成熟,出现了丰田、日产、日立、东芝、松下等世界顶级企业,而且这些世界顶级企业掌握着众多的核心技术,形成了许多世界级品牌。可以说,日本当时的企业与欧美国家相比已没有什么差距可言,有些产业,如家电、汽车甚至要超过欧美;当时日本的管理模式,也被世界所认同,成为当时最先进的管理模式或经营模式。从我国的现状来看,世界顶级的企业极少,而世界顶级的品牌还没有出现。特别是我国的企业严重缺乏核心技术。从增长速度来看,日本在80年代高速增长期已经结束,年平均增长不足5%;而我国现在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近几年的速度一直是10%左右,今年可能超过11%。从GDP总量来看,日本当时的GDP总量在世界第二,中国目前的绝对量是世界第四。但人均GDP就很不一样了,日本当时人均约2万美元,而我们现在仅仅2000美元。此外,从消费物价指数(CPI)来看,日本1985年是2.0%,1986年是0.6%,1987年是0.1%,1988年是0.7%,物价水平一直处于低位。而我们则不一样。按照惯例,房市和股市的上升会传导给物价,但对日本来说,能源、资源等几乎百分之百进口,大部分中低端消费品也依靠进口。日元升值,意味着可以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多的进口产品。进口价格下降稳定了日本国内物价,这就是当时日本物价始终处于低位的秘密所在。而中国却不是这样,人民币升值比较缓慢,渐进式的升值对进出口产品价格影响不大。只要国际油价、资源价格上升,立刻就会影响到国内物价,近一两年,特别是今年物价持续上涨。记者:货币升值情况是否相似?张季风:对美贸易盈余过大,在美国的压力下日元被迫升值,这一点似乎与人民币汇率改革比较像。但也有所不同,当时日元升值是剧烈的,从1985年9月开始的一年多时间里,率汇从1美元兑换250日元猛升至120日元,升幅高达52%。而人民币的升值是渐进式的,控制在5%左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是中性的。记者:不动产暴涨和股市方面的情况呢?张季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房地产和股市一样火爆,日经平均股指涨幅达3倍。1986年—1990年,全国商业用地平均价格累计涨幅67.4%。我国现在出现的房地产和股市的成倍暴涨确实很相像,甚至比日本涨势还猛。但也有不同。当时日本全民几乎都去炒股,炒房,就连家庭主妇也参与进来了。因为在日本,家庭主妇一般是不关注家庭外的事情的,这足以表明炒股风潮之旺。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当时的许多日本企业、银行也汇入炒股、炒房大军,而且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中国的绝大数企业,特别是银行并未参与炒股和炒房。泡沫不是长期经济萧条的祸首记者: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日本泡沫怎样形成的?张季风:80年代后期,由于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而后发效应消失,有利的投资机会减少,实体经济方面的资金不足状况发生逆转。再加上1985年“广场协议”后,美元贬值和日本经常收支顺差继续扩大,强化了日元升值预期,促使一部分资本从美国流回日本,加剧了资本过剩。此外,日本采取了扩大内需政策,加剧了资本过剩。大量过剩资本并没有流向技术创新和实体经济,而是集中流向股票、房地产市场,引起股价、地价暴涨。记者:所谓的“土地神话”情况是怎样的?张季风:持续采取的扩大内需政策,特别是大量增加公共投资,增强了地价上升预期。大量剩余资本涌向不动产,炒地皮、炒楼盘。1986到1990年间,全国住宅用地平均价格累计升幅近60%,其中东京地区近乎翻了1倍。据估算,日本的地价上涨到2100万亿日元,是同期美国地价的4倍,而我们知道,美国的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6倍,这也反映出当时泡沫的程度。记者:金融机构在整个泡沫经济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张季风:在暴利引诱下,企业将大量资金投入与本业无关的股票和房地产。证券公司大量承揽代客理财业务,并为赚取手续费而劝诱客户频繁买卖。在“土地神话”的预期下,银行疏于审查,若以土地为担保,可提供等于甚至超过担保物市值的贷款,所贷的款又被用于购买房地产,购买的房地产又作为申请贷款的担保,导致经济泡沫越吹越大。另外,由于日本推行金融自由化,主银行制度,即主要商业银行指向本企业集团内部或本系列的大企业提供资金的制度开始崩溃。大企业纷纷转向脱离主银行资本市场筹措资金。失去了固定大客户的银行资金越来越过剩,急于寻找投资对象。当时最保险、见效最快的就是投资房地产和股市。这是一个背景,大量的过剩资本推动了泡沫的膨胀,推动了泡沫经济的加速。记者: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当时日本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失误,但也有人认为,当时的状况,无论采取哪种政策,都是殊途同归,泡沫经济避免不了。比如,前日本大藏省国际事务次长内海诚表示,即使日本当时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同样会对银行系统及经济造成影响,这是一个困境。您如何评价?张季风:我认为,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日本决策当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确实存在重大失误。从大的方面看,一是政府对泡沫的警惕与认识不足;二是泡沫膨胀后采取硬着陆的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了防止因日元升值导致经济萧条而采取的宽松的金融政策持续时间过长。中央银行从1986年1月起连续5次降息。在三年多时间里,货币供应量持续扩大。实际上,1986年底,企业状况已趋好转,但宽松的金融政策没有得到及时调整,2.5%低利率一直持续到1989年4月。第二,过度扩张的财政政策。从1986年起,日本大幅度扩大财政、特别是公共投资规模。1987年后半期,经济出现过热征兆,但是1988年的财政依然是扩大内需,将对付日元升值萧条作为政策课题。第三,对大量过剩资本的形成及流向没有引起足够注意,更没有将其引导到增强基础开发能力和产业创新上去。第四,泡沫急剧膨胀后,政策当局采取了急刹车的措施,硬着陆的政策导致泡沫崩溃。第五,泡沫崩溃后未采取紧急救助。政府对“泡沫经济”崩溃后所产生的恶劣影响看得过轻。1990年,股市比上一年暴跌33%,1991年地价也出现战后以来的大幅度下跌,比上一年下降了8%。这是明显的“泡沫经济”崩溃现象。但政府却认为这些资产价格的下跌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太大影响。当然,你也提到了内海诚先生的观点,如果当时采取紧缩政策,可能会使银行系统受到影响,可能带来另一种不利的结果,这也有一定道理。但我总觉得,如果政策再中性一点,也许能够减缓泡沫膨胀的速度。记者:泡沫给日本带来的损失有多大?张季风:以政府实施紧缩政策为转折点,1991年初夏,“泡沫经济”崩溃,出现了一系列难以治愈的后遗症,诸如巨额不良资产、投资信心崩溃、市场低迷、大批企业倒闭、失业率持续攀升和财政赤字扩大等等。由于股市和地价等资产价格的缩水,到2001年,日本经济累计资产损失就达1330万亿日元(约折合10多万亿美元)。记者:您曾提到“骄横的社会风气”也是泡沫的一个重要原因,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张季风: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前期,日本不仅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摆脱石油危机影响,而且其生产的节能型家电、汽车等产品迅速占领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佼佼者。80年代中后期,日元升值后,国内资金大量过剩,民间企业纷纷向海外进军。至1990年,日本公司在美国开设有1000多个工厂,日本在美国设厂生产的汽车,占美国全国汽车产量的21%,同时还对美国的商业、金融、保险等服务领域投资。有些人甚至狂妄地提出要“购买美国”。在夏威夷,80%的酒店和70%的高尔夫球场归日本人所有,使夏威夷几乎成了日本“殖民地”。此时的日本经济已经进入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从政治家到普通国民,都开始头脑发热。记得90年代初,我在日本考博士时候的一篇英语论文的内容就是,为什么美国人经济不如日本,是因为美国人太懒了。这种自满导致日本整个国家对泡沫失去警惕。记者:现在学界对日本80年代中期的泡沫与此后的长期萧条之间的关系看法不一,您如何看待?张季风:现在有一个观点就是认为中国如果出现泡沫经济,就有可能带来类似日本那样的长期萧条,这样的结局很惨,我们很多人非常担心。我认为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其一,是前面已经反复强调,我国与当时日本的情况大不一样,不可能出现与日本80年代末90年代初完全一样的结果。其二是泡沫经济未必就一定导致长期萧条。泡沫的崩溃只是日本陷入长期萧条的原因之一,或者说仅仅是一个导火索,而日本陷入长期萧条的深层原因在于其自身的结构性矛盾。我的一个观点就是,不要把泡沫经济和长期萧条划等号,它们之间有关系,但是没有必然的关系。长期萧条并非“失去的十年”记者:您认为造成长期萧条有更深层的结构性的困境?张季风:到80年代中期,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内形成的主要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已经不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需要了。日本从产业结构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转轨。因为整个市
本文标题:中国经济现状与日本上世纪70年代初更接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018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