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九、连环合同中的合同效力【案例介绍】1998年10月,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钢材购销合同。合同约定甲方为乙方提供钢材1000吨,履行期限为1999年8月。在价格条款上,合同暂定为每吨价格2500元。同时合同约定,如果在1999年7月市场价格涨幅或者跌幅每吨不超过100元,将按每吨2500元履行。合同还约定,在1999年7月双方就合同中钢材价格达成一致意见时,乙方应预付定金80万元。乙与甲签约后,与1998年11月又与丙签约,乙向丙提供钢材1000吨,每吨价格为3000元,履行期限为1999年9月。合同还约定,如乙不能供货或者丙中途退货均支付货款总额30%的违约金。1999年7月,钢材价格涨至每吨3500元。乙急速向甲汇去定金80万元,甲收到定金后如数退还。时至1999年10月,乙因无法履行合同被丙追索。【几种观点】1、本案中乙、甲订立的买卖钢材合同与乙、丙的买卖钢材合同属于连环合同。乙与甲订立的合同是附生效条件的合同,之后因钢材价格涨幅每吨超过100元,双方又未就价格从新达成一致意见,所以该合同无效。由于连环合同的标的物是同一的,所以乙与丙订立的买卖合同也无效。2、尽管乙与甲的买卖合同无效,但乙与丙的买卖合同有效成立,所以乙应承担违约责任。【评析意见】本案争议涉及连环买卖合同的合同效力认定问题。许多学者认为,所谓连环买卖合同是指就同一标的物签订的一连串的买卖合同,同一当事人在买入的合同中是买受方,在卖出的合同中是出卖方,各买卖合同之间形成一种连环关系。本案中乙与甲之间订立了买卖钢材的合同,乙又与丙就同一标的物订立了买卖合同,故形成了连环买卖合同关系。从本案来看,尽管是连环买卖合同,但这两个买卖合同的效力完全不一样。就乙与甲之间的买卖合同而言,该合同应认定为附条件的合同。附条件的合同是指在合同中规定了一定的条件,并且把该条件的成就或不成就作为确定当事人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发生法律效力或失去法律效力的根据的合同。当事人订立合同订立合同时,对合同的生效或者失效可以附加条件,也可以不附加条件。是否附加条件,由当事人根据意思自治原则自行协商确定。合同所附的条件,其种类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其一,延缓条件和解除条件。延缓条件是指合同中所确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要在所附条件成就时才能发生法律效力的条件。解除条件是指合同中所确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应当在所附的条件成就时失去法律效力的条件。其二,积极条件合同消极条件。把某中事实的发生作为条件的,叫做积极条件。把某中事实的不发生作为条件的,叫做消极体积。积极条件和消极条件,既可以作为延缓条件适用,也可以作为解除条件使用。将上述条件综合起来,边构成了下列四种条件:积极的延缓条件;积极的解除条件;消极的延缓条件;消极的解除条件。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约定合同应当附条件的,在合同成立后,如果所附条件尚未成就,合同就不产生法律效力或失去法律效力;如果所附条件一成就,合同边立即生效或者失去法律效力。本案乙、甲双方订立合同时,将合同的价格暂时定为2500元每吨,约定如果在1999年7月市场价格涨幅或者跌幅每吨不超过100元,将按每吨2500元履行,也即1999年7月市场价格涨幅或者跌幅每吨不超过100元,是该合同生效的条件,所以该合同附消极的延缓条件的合同。事实上1999年7月,钢材价格涨至每吨3500元,所以该合同生效的条件未成就。之后双方又未就钢材价格协商一致,故乙与甲之间的买卖合同应认定无效。当然甲没有履行合同的义务,其退还乙交付的定金也是正确的。本案中,乙与丙订立的钢材买卖合同,因双方就合同的主要条款,即合同的标的、数量、价格、履行期限、违约责任等协商一致,且不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共利益,也即具备了合同生效的条件,所以该合同有效成立。认为连环买卖合同中一个合同无效必然导致另一个合同无效的观点,既否定了合同的相对性规则,而且也与本案的实际情况不符。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双方应按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否则应承担违约责任。从本案来看,1999年10月,因乙公司无法履行合同,构成违约,所以乙公司应按合同约定承担支付违约金的责任,如实际损失大于违约金的,可以请求法院后仲裁机构增加违约金的比例。十、有奖促销合同的法律效力【案例介绍】原告王维俊是被告上海白金汉保龄球馆(以下简称被告)的机修工。被告曾在1996年5月初在球馆内张贴告示,主要内容是:球馆为答谢广大来宾,推出颇具吸引力的奖励方案:凡分数在290分以上者可得高级音响一套,达到299分可获彩电一台,最高分300分者即可获进口摩托车一辆(价值人民币33200元)。该告示的内容同时在1996年5月出版的《体坛纵横》杂志第20、21期上刊登。此后,上海市长宁区工商行政管理局于1996年5月28日以被告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以下简称《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为由,作出罚款人民币5000元、查封雅马哈XV125S摩托车等物品的处罚决定,处罚完毕后发还了查封物品。1996年6月,被告在馆内重新张贴告示,将奖品“摩托车”变更为“精美礼品”一份。1996年9月19日上午7时许,原告在被告的经营场所本市定西路825号2楼32号球道打保龄球,在一局中获得全局全中,被告的工作人员当即交给原告一张记有保龄球总分300分的电脑记分单。原告以打满300分按约应奖一辆进口摩托车或人民币33200元为由,要求被告给予兑现。被告则认为原告成绩有诈,且设奖进口摩托车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在受工商行政处罚后已在球馆内张贴告示,变更所设奖品为“精美礼品”,拒绝了原告的要求。原告因与被告交涉未果,遂诉至法院。法院审理后认为,原告在取得一局300分的成绩后即经被告工作人员当场确认,并持有电脑记分单。被告提出其成绩虚假依据不足,故对原告取得300分成绩予以认这定。被告刊登在《体坛纵横》杂志上的广告属要约行为,但其内容已部分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并已受到了行政处罚。之后,保龄球馆在球馆内张贴告示将奖品变更为“精美礼品”,该事实在有证人证言和照片等证据予以证明,承诺人原告在长宁区公安分局的陈述中也承认奖品是“精美礼品”而非“摩托车”,即原告与被告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的标的是“精美礼品”。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关规定,“精美礼品”的价值理应理解为在法律认可的范围内,鉴于其是因原要约违法超出法定金额范围变更而来,故其价值应确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据此,法院作出判决:被告应给付原告人民币5000元(其中的个人所得税由被告代交并在其中扣除)。【几种观点】1、被告在《体坛纵横》杂志上刊登的要约,因原告打满300分致合同成立,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5条、第111条之规定,判决上海白金汉保龄球馆有限公司给付原告建设雅马哈XV125S摩托车一辆(价值人民币33200元)。2、被告刊登在《体坛纵横》杂志上的广告属要约行为,但其内容已部分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所以该要约行为无效,原告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3、被告刊登在《体坛纵横》杂志上的广告属要约行为,但因其内容已部分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并已受到了行政处罚。之后,保龄球馆在球馆内张贴告示将奖品变更为“精美礼品”,表明被告对要约进行了实质性变更,原告打满300分,是对该要约的承诺,所以合同成立。被告应兑现原告价值相当的“精美礼物”。【评析意见】这是一起有奖促销兑现纠纷案件。有奖促销作为营销方式的一种,实际上是指通过设立某种奖励以招徕顾客的营销活动。因此有奖促销活动将在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发生合同关系。关于有奖促销合同的性质,学理上,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种由买卖合同和射幸合同的混合,也即双方之间首先产生了一种买卖合同关系,同时也发生了一种一方中奖后,另一方支付奖品或奖金的射幸合同关系。从本案来看,主要涉及以下两个问题。首先,应依据合同法的有关理论,判断该有奖促销合同是否成立。合同的订立过程分为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本案中,被告在《体坛纵横》杂志上所刊登的广告,其意思表示构成了对不特定相对人的要约。因为它具备了如下内容:(1)它是特定人——被告向不特定的打保龄球的顾客作出的意思表示。(2)它包含了合同应当具备的主要条款,合同标的是高级音响、彩电、进口摩托车。需要指出的是,此合同标的因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故受到上海市长宁区工商行政管理局给予的行政处罚。被告在受到工商行政管理局作出的行政处罚后,在球馆内张贴告示将合同标的变更为“精美礼品”,该行为是对原要约内容的变更。被告虽未再刊登广告消除影响,但原告作为被告的工作人员,确也知道合同标的已变更为“精美礼品”。相应地,原告的行为也符合承诺的条件:(1)原告在被告处打球,即接受了要约的全部内容;(2)原告打满了300分,有被告出具的电脑记分单为证。《合同法》第25条规定:“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所以,本案原、被告之间的合同关系成立。其次,是合同标的“精美礼品”价值的确定。确定合同成立后,合同标的“精美礼品”的价值到底如何确定,是本案的又一个关键。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工商公字(1996)第386号文《关于营利性保龄球馆举办高额奖励活动是否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问题答复》中规定:营利性保龄球场馆举办的,以一定的得分来决定消费者是否中奖的有奖销售活动,属于以带有偶然性的方式,决定消费者是否中奖的抽奖式的有奖销售。由此可见,本案被告举办高额奖励活动是一种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3条第3款规定: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人民币5000元属不正当竞争行为。可见,本案合同标的“精美礼品”的价值,法定上限不得超过人民币5000元。由于被告对“精美礼品”价值及形态未明示,故作为消费者之一的原告在接受了全部要约,并符合了合同规定的奖励条件后,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可得到价值最高限额为人民币5000元的“精美礼品”。因此,法院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角度考虑,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确定有奖销售的法定最高值人民币5000元(即“精美礼品”的价值),作为该有奖促销合同履行的标的,是合法合理的。十一、债权人代位权的行使【案例介绍】被告(李某)在1998年3月18日以个体户名义申请了营业执照,专营农副产品及日用百货。1999年4月5日被告向其好友钱某(原告)借款5万元用作周转金,双方约定于1999年10月10日以前全部还清,并立有字据为证。但是直到1999年10月底,被告仍未能还款,原告多次催要未果。1999年12月1日被告在进货途中,因司机万某违章驾驶造成交通事故,致被告受伤住院,加之经营管理不善,被告遂决定停止经营。得知此事之后,原告与被告协商还款事宜,被告提出只能以剩余商品(约5000元)还款。之后,原告了解到被告曾借款10万元给其妻弟于某购房,本应与1999年10月底前还给被告,但被告因念及亲戚关系碍于情面,没有向于某催要借款。于是原告向法院起诉,要求被告和于某支付借款及逾期还款的利息损失,同时要求代位行使对司机万某的交通事故赔偿请求权。【几种观点】关于原告是否有权请求第三人化被告支付货款问题,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1、原告无权请求于某还款,因为原告与于某之间并不存在借款合同关系,于某只是欠被告10万元,况且于某同被告存在亲戚关系。原告也无权向司机万某代位行使赔偿请求权。2、尽管原告与于某之间没有合同关系,但于某欠了被告的债务,而被告又因碍于情面不催付,在这种情况不原告为保护债权,有权向于某主张权利。当然也可以向司机万某代位行使赔偿请求权。3、原告为保护其合法债权,有权向于某主张权利,但是不得向司机万某代位行使赔偿请求权。【评析意见】本案中被告未能按期履行还款协议,显然已购成违约并应负违约责任。原告既有权请求被告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也有权行使代位权,请求于某及时还清其对被告的欠款,而不是请求第三人代被告向其还款。原告不得代位行使对司机万某的赔偿请求权。分析理由如下:原、被告之间的借款合同关系有效成立,双方对此并无争议。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合同关系只能发生于特定主体之间,只有合同当事人一方才能基于合同向另一方当事人提出请求或提起诉讼,而不能向
本文标题:合同法律制度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84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