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受体[教学提示]1.弄清材料、主题、结构、语言等概念,掌握集材、炼意、谋篇、用语的基本方法和要求。2.通过训练,提高采集材料、提炼材料、安排结构和使用语言的能力。3.了解写作受体的有关概念和知识。第一节写作载体的内质所谓写作载体,就是包含、运载写作内容的文章形体和传播媒介。写作载体不能离开写作内容,因而,它是写作成品的内质与外形的统一体,也就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写作载体主要有四个要素:材料、主题、结构和语言。其中,材料和主题是内容要素,我们称之为内质;结构和语言是形式要素,我们称之为外形。下面,我们对写作载体的内质和外形分别加以介绍。一、材料的含义与作用1、含义《辞源》:凡自然资源可供制造成品者,均称材料。材料:“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也”及“金木水火土也”基本定义:材料是作者为特定的写作目的而搜集、摄取的,以及写入文章中的一系列事实现象和理论依据,诸如人物、事件、景物、情理、数据、例证、名言等等。和材料相关的概念有素材、题材和资料。素材:指写作者在创作前从生活中积累起来尚未经过取舍、加工、提炼的原始材料。具有零散性片段性和可感性的特点,有待于作者进一步加工。题材:题材有着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题材是指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某一方面,如“工业题材”、“军事题材”、“爱情题材”等,是在素材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提炼后写入文学作品中的材料。具有逻辑性、概括性、完整性的特点。狭义的题材则指构成文学作品内容的一组完整的生活现象。实用文章写作一般不使用“素材”和“题材”这两个概念。撰写学术论文、实验报告和其他科技文章,经常使用“资料”这一概念。资料,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用来参考和引用的各种书面材料。2相比较而言,“材料”的使用范围最广,它既包括经过作者选择提炼后写进具体文章中的材料,也包括作者在写作之前搜集积累的原始材料。它适用于各类文体。2、分类:(1)根据材料的特点可分为:事实性材料:指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包括人、事、物、景等。观念性材料:指在对社会生活观察实践后逐步形成的观念、意识、看法等抽象的理念,包括科学原理、定义、结论以及广为流传的警句格言、谚语等。(2)根据材料的性质:正面材料、反面材料(3)材料的价值:一般材料、典型材料(4)材料的位置:中心材料、背景材料(5)材料的形态:个别材料、综合材料(6)材料的来源:直接材料、间接材料3、材料的作用例文:有一天,老板说我的头发长得已经很不成话,简直像个犯人的时候,居然给了我一块钱。我高高兴兴地去理了一个“分头”,剩下的七角钱在书店买了一本《昆明冬景》。我是冲着沈从文三个字去买的。钻进阁楼上又看了半天,仍然是一点意思也不懂。这我可真火了。我怎么可以一点也不懂呢?就这么七角钱?你还是我表叔,我怎么一点也不明白你在说些什么呢?七角钱,你知不知道我这七角钱要派多少用场?知不知道我日子多不好过?我可怜的七角钱……我已经和表叔沈从文开始通信。他的毛笔蝇头行草是很著名的,我收藏了将近30年的来信,好几大捆,可惜在令人心疼的前些日子,都散失了。有关传统艺术系统知识和欣赏知识,大部分是他给我的。那一段时间,他用了许多精力在研究传统艺术,因此我也沾了不少的光,他为我打开了历史的窗子,使我有机会沐浴着祖国伟大传统艺术的光辉。在1946年还是1947年,他有过一篇长文章谈我的父母和我的行状,与其说3是我的有趣的家世,不如说是我们乡土知识分子在大的历史变革中的写照,表面上,这文章犹如山峦上抑扬的牧笛与江流上浮游的船歌相呼应的小协奏。实质上,这文章道尽了旧时代小知识分子、小山城相互依存的哀哀欲绝的悲惨命运。我在傍晚的大上海的马路上买到了这张报纸,就着街灯,一遍又一遍地读着,眼泪湿了报纸,热闹的街肆中没有任何过路的人打扰我,谁也不知道这哭着的孩子正读着他自己的故事。——黄永玉《给艺术两小时》材料的作用:动笔之前,主题靠材料来形成。从本质上说,材料是第一性的,主题是第二性的,先有材料后有主题。动笔之后,主题靠材料来表现。没有材料的支撑,主题就是“空中楼阁”。但是,材料可以形成并表现主题,也可以损伤消解主题。因为,材料总是大于思想的,任何一个材料都不是观点所能穷尽的,材料在客观上所蕴含的意义常常大于作者在主观上所要表达的观点。这和“形象大于思想”有所相似。因此,材料对主题是有多元作用的—既可以起正面作用,也可以起负面作用。(1)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材料基本情节:一位穷乡僻壤的老师,经过多年呕心沥血终于培养出山里第一批大学生。结尾1:该教师因疾病缠身而溘然长逝。主题:歌颂教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结尾2:该教师因民办教师转为公职教师的政策迟迟未落实而毅然出走。主题:惋惜之余鞭挞官僚作风和轻师抑教的世俗之风。结尾3:该教师因此被提拔为教育局长并成绩斐然。主题:只要是金子,在什么环境下都能闪光。结尾4:该教师升官后却一事无成。主题:作出成绩不一定当官,每一个人都有适合他的位置。人尽其用,但更应人尽其才而用。(2)材料是表现主题的支柱。4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3)材料是安排结构的依据结构和语言是写作的外形,而一定的外形必须服从并服务于一定的内质。没有材料和主题,纵使有高超的结构技巧和华美的辞藻,也无济于事。如鲁迅曾想写一部以红军为题材的小说。在具体的结构布局和技巧表现上,已决定“像《铁流》似的写”,但最终因材料不熟悉,怕写不好而因此搁笔。可见,没有材料,纵使有结构设计和表现技巧,也无法写出深刻的文章。4、材料的积累(1)经心即心理学上所讲的“有意注意”,指在积累过程中要时刻保持“紧张状态”,留心各种各样的事情。“夫储材之法,可蓄之于平日,而不能取之于临时……旁皇四顾,神志萧索,及至文成之后,非枯寂无聊,即罅漏百出。“——清·吴曾祺(2)细心指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物都要精微细致地观察和认识,做到观察的深入和认识的全面。“……罗兰·巴特说过:文学是语言的探险。那就是说,文学是要向着陌生之域开路。……在人的心魂却为人所未察的地方,在人的处境却为人所忽略的时候,当熟练的生活透露出陌生的消息,文学才得其使命。熟练的写作,可以制造不坏的商品,但不会有很好的文学。……离开熟练,去谛听去领悟去跟随那一片混沌无边的陌生。”——《熟练与陌生》史铁生(3)贪心5指对材料要尽可能多地占有。“采集之时,贪多务得,要跟‘奸商’一般,只消风闻得何处有门路,有货,便千方百计钻挖,弄到手方肯死心,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可称为‘货’的,便囤积,不厌其多。”——茅盾“金玉布帛竹头木屑粪土之属,无不豫储。初不必有所用之,而当其必需,则粪土之用,有时与金玉同功。”“他脑子里总是储备丰富,无论古今中外,大小题目,他都能应付自如。”(许广平《鲁迅先生怎样对待写作和编辑工作》)(4)耐心“每一分钟,每一个在无意中说出来的字眼,每一个无心的流盼,每一个深刻的或者戏谑的想法,人的心脏的每一次觉察不到的搏动,一如杨柳的飞絮或者夜间映在水洼中的星光——无不都是一粒粒金粉。我们,文学家们,以数十年的时间筛取着数以百万计的这种微尘。不知不觉地把它们聚集拢来,熔成合金,然后将其锻造成我们的‘金蔷薇’——那就是文学作品。——巴乌思妥夫斯基二、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一)材料的选择“选用的时候,可就要象关卡的税吏似的百般挑剔了:整整一卡车的‘货’,全要翻过身来,硬的要敲一敲,软的要扪一把,薄而成片的,还得对着阳光照了又照——一句话,用尽心力,总想找个把柄,使扣下来,不让过卡。”(茅盾)1、选择能表现主题的材料切忌:(1)材料与主题无关(2)材料堆砌,淹没主题(3)材料分散,各自为阵2、选择新鲜生动的材料新鲜是指生活中最新发生的事情,对社会人生的最新看法或感受。新颖的材料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以前没有被别人使用过或很少使用过的材料,其二是6指对旧材料的活用,即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站在时代精神和科学思维的高度,去揭示材料的意义。比如“眼见为实”这句成语,长期以来已成为“求实”的代名词。而有篇题为《重说“眼见为实”》的文章,却认为眼见的不一定实,因为外界的现象会欺骗人们的眼睛,人们的眼睛又会欺骗人们的大脑,如我们看到大海和天空是蓝色的,其实是光线折射造成的错觉;而眼睛看不见的东西,往往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如电磁波、微生物等。文章得出结论:在新时代,要讲科学的态度,而不是以“眼见”作为“实”与“不实”的依据。这就是从新的角度活用了旧材料,用新的方法研究旧材料,从而化陈腐为新奇,给读者以富有时代精神的新启示。生动是指材料具体形象,富含情感,有丰富的象征意义。3、选择典型的材料典型材料就是指某一类材料中最富有鲜明个性和典型特征,最具代表性并且最能深刻揭示事物本质的材料。典型材料有“以一驭万”的功效。文章要在有限的篇幅中给人以更多的信息,就必须选择典型材料,以增加文章的“密度”和“份量”。比如,新华社有篇题为《奔向2000年》的通讯,在论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观点时,引用了一个反面材料——1901年2月3日人侵我国的八国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给德皇威廉二世的一份“奏议”中的一段话:“中国武备之虚弱,财源之衰竭,政象之纷乱,实为一个千载难得的瓜分时机!”这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材料,它有力地证实了作者的观点。又如,“他(赫尔岑)的母亲路易莎和他的幼子柯立亚乘船遇难淹死在海里;他的夫人娜塔里雅患结核症逝世;他的17岁的女儿自杀死去……他只活了58岁!但是苦难并不能把一个人白白毁掉。他留下了30卷文集。他留下许多至今还是像火一样燃烧的文章。它们在今天还鼓舞人们们前进。”(赫尔岑的墓志铭)4、选择真实的材料(1)指实有其事、确凿无疑的材料。实用文章的写作,如调查报告、科技报告等,一定要选择真实可靠的材料,力戒虚妄,才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帮助读者正确地认识事物,否则,就会迷惑读者,产生不良的影响。(2)指材料本身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文艺写作,如小说、诗歌等创作,材料的7真实主要是指艺术的真实,本质的真实。刘勰《文心雕龙》:“事信而不诞”“酌其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艺术真实:就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产生的,能够更艺术地,更高屋建瓴地反映生活本质意义的真实。“不必是曾有的事实,但必是会有的实情”(鲁迅)(二)材料的使用“一个蹩脚的记者可以把一个有趣的素材变成一则毫无用处的简讯,而一个优秀的记者则可以把一个毫无用处的素材变成一篇饶有趣味的作品。”1、确定材料的性质特点例如: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二、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三、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四、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鲁迅《死》2、确定材料的先后顺序:贴切自然,合理有序例如:鲁迅的《故乡》中,当母亲和“我”提起闰土时,叙述的主线中断了,插进了一段描写天真可爱、活泼质朴的童年闰土的材料。这段材料的安排就非常自然、贴切,它为下文“木偶人”式的中年闰土的出场作了必要的铺垫和对照,从而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3、确定材料的详略疏密重要的材料详,次要的材料略具体的材料详,概括的材料略人所不知的详,人皆知晓的略中心事件、中心议题应详写,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应详写。“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姜夔)例如:如要写一篇表现“无私的母爱”文章,文章中会出现许多对母亲的细节描述,但为了集中表现母爱的无私这一主题,应选择一二个典型事件来写,至于体现母亲的善良等品质的细节则要点到为止,不能大段地铺陈;同时,作为反8衬,可能会穿插一些体现父爱的场景,这时候,更要注意不能“反客为主”,大量出现写父爱的片断或段落会导致“无私的母爱”这一主题无法清晰体现。案例探析:现代人缺少诗意生活。现代人的生活充斥着为了生计和未来的奔波,充斥着嘈杂的汽笛声与喧闹声,充斥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戒备。人们需要在清风的吹拂下,在小鸟啁啾中找回生活的诗意。自然的灵动与纯净,让人们更加诗意地生活。诗意地生活,源自人们内心的和谐。季羡林曾说过:真正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真正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试想,一个内心浑浊不堪的人如何能够让生活充满
本文标题:写作载体的内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825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