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上虞上虞据《晋太康三年地纪》记载“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乐,故曰上虞”(娱与虞通用)据传,上虞县是虞舜后代的封地,地名虞宾,上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杭州湾南岸,宁绍平原中部。上虞是浙江省建县最早县份之一,历史悠久。史籍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据郭沫若考证,殷商甲骨文中已有“上虞”地名。夏帝少康后属越国,战国时期楚灭越后属楚,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上虞县,从此开始了有史记载的上虞历史了。百官街道(百官镇)据《太康地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以百官为地名是为了纪念,当时跟随舜,来到上虞的文武百官,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建县时县治设百官镇,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县治迁丰惠镇,1954年9月,县人民政府迁至百官镇。清代诗人唐九皋在《百官镇》诗中云“风舞龙蟠耸碧峰,剡溪缭绕旧虞封,低绯野渡秦时日,出没斜阳舜庙钟”曹娥街道曹娥街道名称来源于一个感天动地的孝女的故事。曹娥是会稽上虞梁湖曹家堡人,从小没了母亲,父女相依为命,她是一个十分听话懂事的孩子,敬老爱幼,勤劳淳朴,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当家,深得邻里的喜爱。父亲曹盱是一位巫师,这一年的五月初五,他在迎潮神的活动中,不幸落入水中。这天风急浪高,滔滔江水一下把他吞没了。曹娥得知消息后,赶到江边,哭着呼喊自己的父亲。但父亲不见踪影,回答她的只有呜呜的风声,哗哗的浪潮声。之后,她快步跑回家去,一会儿,提了一篮香瓜飞快地回到江边。曹娥向一位打鱼的邻居借了一条船,把瓜篮拎到船上,邻居们着急,问她要到哪里去?曹娥说:“我有救爹的办法了,我爹喜欢吃香瓜,只要我把瓜抛到江里,如果瓜沉下去了,那一定是我爹在下面,这样,我可以把爹救上来了。”邻居们都劝她,风浪那么大,这样太危险了,可不管邻居们怎么劝阻,曹娥下定了决心,划船驶进了风雨弥漫的江心。曹娥把香瓜抛到江里,瓜浮着,顺着江水向下游漂去。小船跟在后面,曹娥边划船,边大声地喊:“爹爹,女儿给你送瓜来了,你快来吃瓜呀!”。但瓜始终没有沉,浪峰之间只有曹娥的哭喊声。曹娥的小船已经漂得很远了,她没有了力气,喊声慢慢地低了下去,可她仍嘶哑地喊着:“爹爹,你女儿……”这样寻到了第7天,她突然感到漂浮的香瓜沉下去了。“沉了”她扑到船头,睁大了眼睛,望着江面。只见香瓜在水里若沉若浮,恍惚间,似乎也若隐若现地闪着父亲的身影,曹娥高喊一声“爹爹”就扑进了江中。3天后,人们在江面上发现了曹盱父女的尸体。阳光下,曹娥的面容很安,她终于找到了父亲。邻里们非常痛惜,含泪安葬了曹娥父女。后人十分崇敬曹娥,把那条舜江改名曹娥江,还在江边修起了孝女曹娥庙,以供后人纪念这位年仅14岁的孝女。东关街道话说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炼锻兵器,蓄积资财,至今还尚留炼塘、银山、牛山等遗址,在宋朝就建立有名的“东关驿”。当年曾有“金柯桥,银东关”之称,可见其富足程度。丰惠镇丰惠古称上虞城,自唐长庆二年(822)置上虞县,到1954年迁回故址百官,县治长达一千一百多年。城外有座桥原名酒务桥,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历史最为久远,南宋嘉定十七年,上虞知县楼杓重修此桥,因其旧名“酒务”不雅,当时有人为了感恩知县提出更名为德政桥,楼知县听后说:“天以丰岁加惠我民,事幸而集,予何德焉?以丰惠揭之其可。”于是,这座桥便易名为丰惠桥,镇亦因桥而得名沥海镇相传以前没有什么海,由于一年四季风调雨顺,在一望无边的平原上,到处显现出一派五谷丰登、牛羊成群、鸟语花香的美好景象,也不知到了何年何月,哪朝哪代人们渐渐的变得懒、馋、占、贪起来,喏大一个洲县,竟成了盗匪贼窝、淫窑赌殿。一派乌烟瘴气,好不凄凉!于是,天庭震怒,召集诸多仙臣,聚议如何整治这一方土地上的生灵。玉帝下旨:由南海龙王前往,即刻将这里沦为沧海,所有生灵,一律葬身海底,万世不得超生!观世音菩萨念上天有好生之道,即去一探究竟,终于还发现一个良心未泯叫全德的小乞丐,并把即将到来的灾难告诉他,全德随之告诉人们,可遭来嘲笑。灾难来临时,全德已背起老娘逃离,潮水在他身后疯狂用涌来,当全德实在跑不动了,母子准备接受惩罚时海水突然止住,像一道墙般竖立在他们面前。从此以后,全德立足而止的地方,便成了“立海”。周附近村庄的人认为这是一块受菩萨保佑的地方,开始移居此地。沥海城和丰惠城是上虞两大古城,文化积淀深厚,古遗址始建于宋代,明代时为海防要地,民族英雄戚继光曾率领军民在此筑城抗击倭寇。老一辈的人,也喜欢叫沥海为沥海所,这跟洪武年间的卫所制有关。章镇镇上虞有一句老话,“上数章镇,下有崧镇。”关于章镇名称的由来,实在无从考证。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由蒲城章氏北迁之时,路过此地,见此地依山傍水,风光秀美、文人荟萃,所以有一支章姓定居于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的章镇。章镇是虞南第一重镇,有虞南门户之称。崧夏镇东晋时期,时任吴郡内史的袁山松兼辖崧厦,因抗流寇战死沙场,乃建袁公祠以纪之,并称其所筑之城为“嵩城”。后又改称嵩下市、嵩城市、嵩镇、嵩厦街,至1936年,《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记载为崧厦镇,一直沿用至今。梁湖镇梁湖者。两湖也。其境内有两湖泊,一曰皂李,相传,在唐初贞观年间,皂湖一带经常闹旱涝灾害,农民颗粒无收。当时有一曹姓大户曹氏和黎姓大户黎氏,两人看在眼里,忧在心上,但也无计可施。先贤的挖田围堤筑湖故事深深感染了曹氏和黎氏,他们决定也学先人的样子,把自己的田让出来,挖土围堤成湖。两人分别召开了族人大会,公布了此项决定。乡亲们十分感动,纷纷提出尽义务挖湖。曹氏和黎氏就把闸口、湖塘下的田地腾出来,乡亲们老老小小全家出动,手提肩挑,日夜劳作。他们把泥土挖起来,挑到北面、东面、西面三个边上堆积起来,不久,就形成了三座大山。经过一年断断续续的辛勤工作,一个占地500亩的湖底挖成了。雨天水积到湖底,湖底就渐渐蓄满了水,旱天就开流灌溉。湖挖成以后,方圆数里的良田免受旱涝之灾,乡亲们再也不用为雨季连绵旱季干燥而担惊受怕了。后人为缅怀先辈功绩,取其谐音皂李为湖名。一曰洪山,唐朝天佑年间,华山村有个恶霸叫李梦庚,霸占村里一口据说当年由吕洞宾弃药而成的“神井”,村民迫于其财大势大,不敢招惹,某年,天下大旱,李梦庚还是不肯放水给村民,一个叫梁洪山的小伙子看不下去,在交涉无果的情况下,打算挖地道引出泉水,谁知一不小心,惊动了那水潭下面睡着一条青龙,苏醒了的青龙吃痛正待对梁洪山发怒,乡亲们连忙跪下道明了原委。知道了真相后,青龙一爪抓起躲在人群中瑟瑟发抖的李梦庚,腾身跃起将他摔向地面。说也奇怪,李梦庚摔着的地面瞬间陷了下去,底下的水汩汩流出,马上将李梦庚淹没了,那里也成了一个大湖。梁洪山,就把他挖的这个湖叫做“洪山湖”。梁湖本来是一个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自从风水被破以后,百余年间,不再出王出将,可悲可叹。附上刘伯温破梁湖风水的故事,=1263。虞乡一幛峙兰风,俯瞰长江气象雄。漫说林岙明媚处,且看烟雨画图中。汤浦镇汤浦镇形成于东汉,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半山区小镇。“汤浦”意思为水滨,山水一色,被誉为“聚宝盆”。由于汤浦的耕地系小舜江的冲积平原,地势底洼,多小型湖泊和沼泽地,因此古人称此地为“汤浦”,“汤”,意为水;“浦”意为水滨的意思。上浦镇上浦的出处无从考证,但有一个成语一定听说过“东山再起”,东晋名士谢安,宁可隐居在东山也不远入朝为官,直到前秦以80万兵力南侵,谢安仓促引8万兵力抗衡,并在肥水进行了有名的“淝水之战”。谢塘镇相传东晋著名诗人谢灵运与族弟谢惠连的后裔因为看中这里风物宜人,环境幽美,遂举家从上浦东山移居这里,还募人在夏盖湖筑了一条很长的水塘用以抗潮,谢姓家人沿塘而居,镇因塘得名,故曰谢家塘,后人简称谢塘。世居谢塘的谢姓人家,应该多是东晋名相谢安的后代。谢灵运是谢玄嫡孙,谢玄是谢安之侄。盖北镇盖北名称的来历和一座山有关,因为在那座山背面,所以叫盖北。那山叫做夏盖山,相传大禹曾在此地谋划治水方法,至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于山南建见明寺纪念大禹,宋治平三年(1066)英宗赐额净众寺,南宋书法家张即之书寺匾:“大禹峰”,又于山东建夏盖夫人庙,祀大禹妃子涂山氏。抗日战争时期,上虞爱国青年在石崖上,阴刻隶书“还我河山”、“卧薪尝胆,湔雪国耻”。驿亭镇取自杜甫的《秦州杂诗》之九:“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二都杨梅更是驰名中外,誉称越中果品第一,自汉朝时就是贡品,每年夏天上虞都会像朝廷进贡二都杨梅,当年更是深得慈禧太后的喜爱,曾经慈禧太后让其心腹太监,亲自来上虞采选二都杨梅。小越镇据传,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曾在此屯兵,迄今,小越后山尚留有遗迹。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缪在当地斩孽蛇为民除害,又将小女嫁于此,故名“小越”。历史上,小越曾有过清明上河图般的盛况,有诗云“流水小桥石板街,长廊倚楼曲尺柜”。至今,小越仍留有磨剑井、伏龙山、潼主娘娘庙等遗迹,境内留有陈春澜故居及小春晖学堂。道虚镇道墟是鲁迅先生笔下“闰土”的故乡,享有“有道之墟”的美誉。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孕育了教育家阮真、方志学家章学诚、园林学家陈从周、文学家川岛先生、美猴王六龄童家族等一大批杰出人才,道墟镇历史悠久,相传春秋时越王勾践就在此地的称山称炭铸剑。据《范寅越谚论古今山水变易》云:道墟地名,系明太祖朱元璋称之,意为有道之墟,即讲究礼仪道德之集市。长塘镇长塘镇的镇名选自唐朝诗人韦应物的《任鄠令渼陂游眺》,“野水滟长塘,烟花乱晴日。”下管镇据《管溪徐氏宗谱》记载,徐姓祖先自奉化迁居于上管村下,故名下管。宋熙宁年间(1070年)置乡,民国二十一年建镇,一直是虞南重镇、商贸重地。18永和出自唐朝诗人唐建的《三日寻李九庄》“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永和不仅是一个古老的商埠,而且也是个红色古镇。在革命战争年代,依仗有利地形与四明山浙东游击纵队遥相呼应,一批有志青年纷纷走上了革命道路,前后共有二十六名同志成为革命烈士陈溪乡陈溪乡选自唐朝诗人陆西声的《阳羡杂咏十九首》,“桃花脉脉自成溪”。久而久之就有“成溪”变成了“陈溪”,陈溪乡以前有一条桃花溪,每当桃花烂漫,柳絮纷飞的时节很多文人墨客,隐士高人都会来此盘桓。时人有赞云:“虞南山水胜景,陈溪为其精华”。丁宅乡实在是无从考证,鄙人估计以前那里居住的都是丁姓之人,故以此名之。岭南乡这个也是无从考证,鄙人估计在众山川以南,故以此名之。
三七文档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上虞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760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