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章老年人的生理特征本章导学•基本要求:(1)了解老年人的生理特征(2)了解老年人的常见疾病•重点与难点: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变化特征与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理。•基本内容: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和常见疾病第一节老年期的生理特征•老年期的典型特征就是“老”,即老化、衰老的意思,而人的老化首先就是从生理方面开始的,这种生理特征的变化不仅体现在上述的老年人的外观形态上,还反映在人体内部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以及身体各功能系统的变化上。一、老年期的形态变化形态上的变化包括细胞变化、组织和器官变化以及整体外观变化。(一)细胞的变化•这一变化是人体衰老的基础,主要表现为细胞数的逐步减少。(二)组织和器官的变化•由于内脏器官和组织的细胞数减少,脏器发生萎缩,重量减轻。(三)整体外观的变化•1、头发•2、皮肤•3、身高•4、体重•5、其他。肌肉松弛、牙齿松动脱落、语言缓慢、耳聋眼花、手指哆嗦、运动障碍等也是我们常见的老年人的外貌特征。•上述这些变化的个体差异很大,它与一个人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营养条件、精神状态和意外事件等因素都有密切关系。二、老年期生理功能的减退•在生理功能方面,老年人也表现出了明显的衰退趋势。•首先,贮备能力减少。•其次,适应能力减弱。。•再次,抵抗力下降。•最后,自理能力降低。•在老化过程中,生理功能的降低也同样存在个体差异,衰退情况各不相同,而且,同一个个体的各个器官功能的衰退情况也不尽相同。但总的说来,机体的生理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各个组织、器官系统将会出现一系列慢性退行性的衰老变化,并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一)感官系统解剖生理学变化图1A眼球结构模式图视网膜脉络膜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巩膜中央动静脉视神经视网膜血管睫状体睫状小带前房角膜瞳孔晶状体角膜缘虹膜锯齿缘黄斑视轴角膜1.无色透明,具有屈光作用2.功能随年龄增长明显减退易出现:远视、散光角膜炎、结膜炎老年环视网膜•视网膜是视觉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由于年龄的老化,视网膜可变薄,光感受器和视网膜神经元数量减少,黄斑部中心凹视锥细胞减少,双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逐渐减少,并出现色素上皮的色素脱失,因而使视网膜的防护功能及视觉功能开始衰老。晶状体•1.富有弹性的透明体,视调节•2.随年龄增长,体积增大,弹性降低,调节和聚焦功能减退•易发生:老花眼•青光眼•白内障•晶状体是双凸的透明体,其纤维终生不断的生长,越靠正中央的纤维越老,质地变硬。随着年龄的增加,色变深,呈黄色或琥珀色,成为短波光的过滤器,蓝色和绿色光谱过滤后,传递到视网膜部分的总量减少了,致使大脑识别蓝色和绿色的能力也随之下降,而出现老年人“夜盲”现象。生理性老视•随着年龄的增长(45岁左右开始)所致的生理性调节力下降,导致近点远移,即读书、看报、写字等近距离的注视目标放远方能看清楚,此种现象称为老视,或称之为“老花眼”。这是由于晶状体硬化,睫状肌功能减退所致。这种情况除戴合适的花镜外,需增加周围环境的照度与亮度以减轻视力疲劳。年龄40-4545-5050-5555-6060-6565-70708090眼镜度数100D150D200D250D300D350D400D600D800D•色觉改变•老年人同时在分辨蓝色——黄色时有困难,大多数老年人看蓝色觉得暗一些,当晶状体老化,颜色变黄或黄褐色而选择性吸收蓝光所致,在一般情况下不影响他们分辨交通信号灯。•早在1980年,人们就认识到紫外线对人眼视网膜的危害性,所以在人工晶体的材料中加入了抗紫外线的成分。正常成人晶状体只能透过波长400~500nm的光,可是人工晶体可以透过其他非天然的甚至有害的光线,这其中包括紫外线的损害效应。一般认为“视网膜危险区域”是波长大于400nm的光线,这不只是紫外线了。所以预计在人工晶体的材料中加入蓝光吸收物质,将成为晶体制造的一种规范,就像如今在人工晶体材料中加入紫外线阻挡物质一样明及暗视力的改变•许多老年人对明与暗的适应能力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无论从明亮的室外到光线暗的室内或反过来从室内到室外,这种暗适应及明适应的速度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慢(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每增加13岁则所需要的照明度就增加两倍)。这样在晚间活动或开车都增加了困难,尤其是雨后的夜晚,湿的地面,再加上灯光黯淡(或间断照明)的路上会更加困难对比敏感度的下降•对比敏感度是分辨空间相邻区域的能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辨别物体及人的面孔需要靠对比度、质地及外形。脑部及视网膜细胞通过“密码”来辨别目标的边缘及对比度,而不是通过明暗来进行辨别的。随着年龄的增加,对比敏感度的衰减速度也加快对眩光的敏感•由于老年人的角膜、晶状体的透明度下降,玻璃体液化甚至脱离都可以引起光线散射,使视网膜成像的对比度下降,产生光影变幻,而导致视功能的下降。例如,在室内面对射入光线的窗户而坐或面对阳光行走或开车,以致辨别迎面的交通信号灯都会因为眩光造成困难。所以老年人需要较适宜的照明,如旁中心过来的光线过强,进而会出现盲性眩光。•眩光与离眼距离的平方呈反比,且可由于光线入射角的变小而减弱。同时,老年人从失能性眩光的情况下再恢复过来也较年轻人慢得多。例如,用手电光照眼后,再看近视力表,老年人就比年轻人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看清楚。因此,老年人在室外应戴上波长不同(颜色各异)的滤光眼镜来降低射入眼内光线的强度,同时滤光眼镜可以吸收光谱末端的蓝光降低眩光,进而可以改善视功能。白内障•老化,遗传、局部营养障碍、免疫与代谢异常,外伤、中毒、辐射等,都能引起晶状体代谢紊乱,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称为白内障,此时光线被混浊晶状体阻扰无法投射在视网膜上,就不能看清物体。世界卫生组织从群体防盲,治盲角度出发,对晶状体发生变性和混浊,变为不透明,以至影响视力,而矫正视力在0.7或以下者,才归入白内障诊断范围。白内障预防:•1、经常佩戴深色眼镜。研究人员发现,接受太阳光紫外线照射的强度越大、时间越长,老年人患白内障的机会也就越高。长期生活在地球赤道部和高原上的六十岁发上老年人群,白内障的发生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全球同龄老年人平均发生率的近二倍。外出时戴上一副深色的防紫外线眼镜,可大大减少紫外光对眼睛晶体的照射量,阻止晶状体的混浊变性,从而有效地预防白内障的发生或进一步的加重。•2、防止人体的水分不足。人体内充足的水分是保证人体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的最基础条件,这对于老年人来说尤其重要。因为老年人的机体功能出现衰退,在脱水的情况下,体内的正常代谢极易产生紊乱,造成人体内有害物质如超氧因子的积蓄,损害眼部的晶状体细胞,导致白内障的发生。而对已发生白内障的老年患者,脱水状态可使原本并不严重的病情急剧加重,这就是许多老年人在生一场大病后,眼睛视力迅速下降的原因之一。•3、摄入足够的维生素C。人体中眼睛的维生素C的含量是人体其它部位浓度的三十倍左右。它是维持眼睛晶体生理功能,防止其老化的重要元素。就老年人而言,随着年龄的增大,机体的营养吸收功能和代谢机能逐渐减弱,对维生素类的吸收和利用下降,晶状体的维生素含量失衡,久而久之引起晶状的变性。另外,维生素C类还是人体内的抗氧化剂,对紫外光线或化学毒性引起的白内障有较好的治疗作用。•4、服用小剂量阿斯匹林。阿斯匹林是一种古老的抗炎药物,近些年赋予了许多新的用途,尤其在老年人机体的代谢抗老化方面,可谓老药新用。老年人体内对一些氨基酸的消除功能减退,容易使某些氨基酸蓄积,并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其中色氨酸及代谢产物过量后,能与眼晶状体蛋白质结合,变成棕黄色的混浊体,形成白内障。而机体内含有一定量的阿斯匹林,可减缓甚至消除它们之间的接合,从而可预防白内障的产生。手术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为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新型白内障手术。此手术目前主要集中在我国比较先进的大中城市开展。使用超声波将晶状体核粉碎使其呈乳糜状,然后连同皮质一起吸出,术毕保留晶状体后囊膜,可同时植入房型人工晶状体。老年性白内障发展到视力低于0.3、晶状体混浊在未成熟期、中心核部比较软,适合做超声乳化手术。其优点是切口小,组织损伤少,手术时间短,视力恢复快。玻璃体•随年龄增加易液化和后脱离,由于透明质酸酶及胶原发生改变,蛋白质发生分解,纤维发生断裂而致玻璃体液化,进而导致玻璃体发生后脱离,间接的影响了眼的调节作用。•易出现:闪光感•飞蚊症•瞳孔变小对光反应灵敏度下降•瞳孔的大小在不同的年龄是有差异的。出生一年内,因瞳孔放大肌未发育完全,瞳孔较小。青春期瞳孔最大,进入老年期瞳孔呈进行性缩小,即使在暗处,瞳孔的散大也不如青年人显著。这是由于睫状肌的老化,瞳孔的大小适应光的变化能力减弱所致。75岁的老年人,只能达到20岁时的12%,80岁瞳孔在白天与夜晚的光反应的灵敏度几乎接近于零。•随着年龄的变化瞳孔收缩状况年龄白天mm夜晚mm相差mm204.78.03.3304.37.02.7403.96.02.1503.55.01.5603.14.11.0702.73.20.5802.32.50.2视觉搜索•ZNOREXV•LAIQBDW•SMKEOPY•ELAXRVQ•NAWOMDC•VLOAYKJ•BQNSHRU•视觉搜索指的是人们怎样扫描视觉影像,找出重要的信息。•心理学家拉比特(Rabbitt,1999)曾做过一个实验,实验要求被试尽可能快地从一个字母矩阵中把字母Q找出来(实验材料见图3-4)。结果发现老年人完成这个视觉扫描任务的时间要显著长于年轻人。视觉编码•随着年龄的增大,视觉编码速度呈下降趋势。这在闪光融合的实验中可以得到充分的说明。老年人需要两个闪光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显著长于年轻人,才能觉察出这闪光不是连续的。此外,在视觉掩蔽实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后一个闪光与前一个闪光之间的间隔时间要长到一定程度,老年人才能觉察出前一个闪光,这个间隔时间也显著大于年轻人所需要的间隔时间(Scialfa&Kline,1996)•病房及疗养院的照明设计要兼顾医生护士的诊疗护理及老年患者的感觉,目前新型的病房及疗养场所,以房间较小住1~2人的紧凑型房间,一般是把照明灯具设置在房间中央,照度为100~200lux,要注意使向上或横卧着的病人不致感到眩光。夏日阳光下为100,000lx;阴天室外为10000lx;室内日光灯为100lx;距60W台灯60CM桌面为300lx;电视台演播室为1000lx;黄昏室内为10lx;夜间路灯为0.1lx;烛光(20CM远处)10~15lx。•在选用光源时,要避免光源色温高而照度不高时,会使病人感到阴暗和情绪低沉,所以最好选用显色性大于80,色温为4000K三基色荧光灯,另外顶棚上用的间接照明式装置杀菌灯时,应注意灯的紫外线经两次反射而损伤眼睛(电光性眼炎)等等。耳耳•1.随年龄增长,中耳、内耳出现骨质硬化和增生,鼓膜变厚、硬,失去弹性,听神经功能衰退,听力下降•2.高级中枢对声音信号分析减慢,对声音的定位功能减退•3.前庭功能改变,平衡功能减退,易发生眩晕•4.故老人喜欢安静、听话喜慢鼻鼻•1.嗅粘膜退变,神经细胞数量减少、萎缩,嗅觉敏感性减退•2.鼻粘膜干燥、血管脆性增加,易破裂出血。感觉系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感觉等感官功能的变化。•1、视觉。老年人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比较常见的是远视(即老花眼),还会出现视野狭窄、对光量度的辨别力下降以及老年性白内障等。•2、听觉。表现出生理性的听力减退乃至耳聋。•3、味觉。老年人味觉迟钝,常常感到饮食无味•4、嗅觉。老年人鼻内感觉细胞逐渐衰竭,导致嗅觉变得不灵敏,而且对从鼻孔吸入的冷空气的加热能力减弱,因此老年人容易对冷空气过敏或患上伤风感冒。•5、皮肤感觉,包括触觉、温度觉和痛觉。由于皮肤内的细胞退化,老年人的触觉和温度觉减退,容易造成烫伤或冻伤。另外,痛觉也会变得相对迟钝,以致难以及时躲避伤害性刺激的危害。•6、其它。此外,老年人维持身体平衡的器官也出现功能减退,容易因失去平衡或姿势不协调而摔交,造成意外事故。•总之,所有以上变化都标志着老年人感觉器官系统的老化,各种感觉能力和功能的衰退,他们对外界各种刺激往往表现出感受性较弱、
本文标题:老年人的生理特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170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