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fanh--健康促进规划设计
第五讲健康促进规划设计公共卫生学院樊宏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作用涉及目标人群的生命准备、生命保护和晚年生活质量的各个阶段;其内容涵盖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控制影响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以及政策和组织机构等众多领域。因此,每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活动无论周期长短都必须有科学的,周密的计划设计。计划是科学管理的体现,它有利于选择优先项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明确目标和作用方向,指导和协调各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共同行动。同时,计划是质量控制的标尺和效果评价的依据。第一节规划设计的意义规划设计的意义规划是科学管理规划是行动指南规划是协调纲领规划是评价标尺第二节规划设计的原则规划设计原则⒈目标原则计划设计必须自始至终坚持以正确的目标为指向,使计划活动紧紧围绕目标开展,以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⒉整体性原则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整个卫生发展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或说是一个专项。在制定计划时必须明确卫生保健总体目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要为此目标服务而不能背离大方向。⒊前瞻性原则一切计划都是面向未来的,要预测未来,把握未来。计划的制定和执行要考虑长远的发展和要求。前瞻性目标服务要体现一定的先进性,如果目标要求过低,将失去计划的激励功能。⒋灵活性原则在制定计划时,要尽可能预计到在实施过程可能发生的变故,要留有余地并预先制定应变对策,以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但不能因为弹性原则,而随意更改计划,只有经过评价与反馈,有修改计划的指征,认为确有修改的必要时才能由制定者进行。⒌可行性原则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一要借鉴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二要做到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地提出计划要求。⒍参与性原则鼓励社区干部和群众积极参与项目的制定及项目的各项工作活动。7.成功的原则为了保证项目规划的成功,规划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并得到有关领导的承诺,其责任和作用应该明确;工作机制应该透明;制定的策略应该是综合性的;规划应该包括检测与评价,各项指标应该是可测量的。第三节基线调查基线调查的步骤一、研究项目的确定和调查方案的制订二、抽样设计三、问卷设计四、调查方法五、资料的统计分析研究项目的确定和调查方案的制订明确项目目标,调查对象、内容、方法等都是服务于这个目标。研究方案应包括:调查对象、抽样方法、测量方式、问卷设计、以及后续进行的归类和统计分析。抽样设计抽样:指从目标人群中抽取一部分“样本”,由此取得与目标人群较为接近的结果。随机抽样:总体中每个成员都有被选作样本的同等机会,也就是概率相等。随机抽样的程序:将总体中的每个成员编号,从而排除抽样者一切可能的偏见;随机确定某一个数字,如尾数为某个位数或二位数,以此为据,按一定的比例顺序抽样,也可以使用“随机数字表”抽样。随机抽样可分为简单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等。抽样调查的优点:省时、省力、成本低;调查质量容易控制。缺点:设计实施比较复杂,资料分析有一定难度。(一)抽样的误差随机误差:即抽样误差,指所抽样本与总体之间的差异。是正常的、无法避免的。系统误差:即偏倚,使调查结果偏离总体的真实值。是错误,无法用统计学方法加以处理。来源:①调查对象;②调查观察者;③测量偏倚;④被调查者的回忆偏倚;⑤因调查环境不同而影响了被调查者的应答。(二)抽样的样本大小一般情况下,样本数占总体数的1/1000-1/10000,总体再小,样本数一般不应少于200,总体再大,样本数一般也不应多于1万个。抽样的样本大小估计方法:①低限度的人群调查样本数②一次性抽样调查的样本量估计③评估干预效果的样本量估计三、问卷设计问卷分类:开放式、封闭式、混合式问卷内容包括:(1)说明调查目的(2)范例说明(3)内容明确而不含糊(4)概念明确(5)措辞规范(6)避免用诱导性、暗示性的问题四、调查方法实地面对面调查、邮寄问卷调查法、电话访谈法、查阅记录数据法、现场观测法。五、资料的统计分析汇总调查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第四节规划设计的模式在实践中,人们逐渐形成了有关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设计的思维逻辑和系统工作方法框架或工作模式(model)。各种模式的设计程序:①评估靶人群的需求;②确定优先要解决的问题;③制定总目标与具体目标;④提出干预措施;⑤执行干预;⑥评价规划效果。以下介绍的几个模式,已经或正在引进中国,并结合中国工作实际较广泛地被健康教育者所采用。一、评估-分析-行动模式即“3A”模式(assessment-analysis-action):系统地从实际出发,制定并实施具体的行动计划,包括:1.评估:通过科学、完整的资料收集进行社区需求评估,确定当前发展水平,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2.分析:把产生问题的原因分为3类进行分析,即(1)直接原因:是直接造成问题的原因。(2)潜在原因:是直接原因背后的原因。(3)基础原因:是使直接原因和潜在原因长期存在的原因。3.行动:评估和分析的目的即是为了指导制定行动规划。其步骤:(1)确定优先解决的问题;(2)制定具体目标;(3)选择实现具体目标的措施;(4)进行具体行动;(5)进行资源分析和做预算;(6)开展活动;(7)确定对具体活动进行监测与评估的指标。二、归元-赋权-控制模式(multiplicityandregression-empowerment-control)(一)概念:是根据健康促进多元化理论设想,在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健康教育合作项目实施过程中,由安徽省健康教育所建立的。1.归元:依据健康促进规划总是由多部门、多学科共同完成的。把健康促进项目的各项工作具体地分解,将各项工作“回归”到相关的单位。2.赋权:依据项目多元分工,把项目工作责、权、利赋予有关部门,由各有关部门按照本部门运行规律统筹规划本部门的健康教育工作。3.控制:对健康促进项目实施单极化管理。依据项目规划和归元、赋权状况,对各有关方面执行项目的过程进行组织、协调、监督、监测、培训、指导,并及时将监督、监测的有关信息反馈,督促领导部门及时提出相应的对策,运用倡导、促成、协调行政干预等方法促进健康促进多元化的整合,保证各部门健康促进项目工作的良性运转,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工作,使项目效果、效能、效益最大限度地实现。二、归元-赋权-控制模式(multiplicityandregression-empowerment-control)(二)优、缺点1.优点(1)成本优势;(2)资源获得;(3)扩大影响;(4)创新发展;(5)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6)促进环境优化。2.缺点(1)价值取向不同;(2)整合的困难;(3)适应;(4)组织认同;(5)团体冲突。三、格林模式(PRECEDE-PROCEED)⒈本模式由著名健康教育学家劳伦斯.格林(Lawrence.W.Green)主创。是过去10余年来应用最广,最具权威性的模式。⒉20世纪80年代末,PRECEDE模式引入中国,对指导和推动中国的健康教育起了突破性的作用。⒊该模式有两个特点:一是从“结果入手”的程序,用演绎的方法进行推理思考,即从最终结果追溯到最初的起因,其二是考虑了影响健康的多重因素,即影响行为与环境的社会因素。⒋PRECEDE-PROCEED模式为计划设计、实施及评价提供一个连续的步骤:PRECEDE着重应用于诊断,即需求评估;PROCEED侧重在实施过程与评价过程。(一)PRECEDE-PROCEED模式的组成⒈诊断阶段(或称需求评估):即PRECEDE阶段(Predisposing,reinforcingandenablingconstructsineducational/environmentaldiagnosisandevaluation),指在教育、环境诊断和评价中应用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及强化因素。2.执行阶段:即PROCEED阶段(Policy,regulatoryandorganizationalconstructsineducationalandenvironmentaldevelopment),指实施教育和环境干预中运用政策,法规和组织手段。(二)PRECEDE-PROCEED模式的程序1.步骤1:社会学诊断。2.步骤2:流行病学诊断。3.步骤3:行为与环境诊断。4.步骤4:教育与组织诊断。5.步骤5:管理与政策诊断。6.步骤6-9:评价阶段。第五节社区需求的评估在制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人群的需求,他们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哪些问题是最为迫切,需要优先解决的与健康有关的问题。为了准确地了解需求信息,需要有群众的广泛参与,详细地掌握和分析资料。一、社区诊断(communitydiagnosis)1.概念:是一个通过客观的科学方法对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以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社区内的组织机构、政策、资源现状进行确定的过程。2.目的:了解社区的特点,确定社区人民对自己健康需求和生活质量的判断。3.原则:(1)参与原则;(2)认识环境因素对健康和健康行为的影响。(一)社区评估内容1.主要评估社区群众的需求与愿望,以及生活质量。2.生活质量评价指标:(1)客观指标:社会性指标,环境状况指标;(2)主观指标:通过调查社区成员对生活质量的判断取得,如对生活的适应度和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二)社区需求评估方法1.知情人座谈会2.特尔斐法3.社区研讨会或群众听证会4.专题组讨论5.小组工作法6.观察法7.利用常规资料8.流行病学调查二、流行病学诊断(一)流行病学评估的主要任务:确定哪些健康问题是最严重的问题,哪些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引起这些健康问题1.流行病学评估与社会评估是两种互补的方法。2.流行病学评估的另一方面就是评估已确定的健康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吻合程度。二、流行病学诊断(二)流行病学评估的目的:1.找出因某健康问题而受累的是哪一类人群,不同性别、年龄、种族、职业间的流行是否相同,而其中哪一类人群受影响最大。2.找出与该健康问题有关的各种影响因素是什么,其中什么因素影响最大。3.明确规划应针对哪类人群,解决什么问题。4.明确预期能得到什么效益。什么时候得到,这些效益能够持续多长时间。5.提出完善规划目标的行为与环境问题。第六节优先项目的确定(健康问题或行为问题)通过社区需求评估,可以发现社区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很多需求往往互相关联,满足一项优先的需求实际可以解决多个问题。确定优先项目,就是确定优先干预的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它应真实地反映群众最迫切的需要。一、确定优先项目的评价标准1.重要性:该项目能反映社区存在的最重要的健康问题,反映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最有效的问题。2.可行性:该项目易为群众所接受,便于执行,有客观的评价指标或定量测定效果的方法,能够系统长期地随访观察。3.有效性:该项目对结果能产生有效的影响,如降低发病率、死亡率、提高母乳喂养率,此外还包括社会效益,如直接或间接地增加收益,公众关系的潜在效益,如改善群众关系,提高精神文明和改善社会环境面貌,群众自觉参与的潜在性等。二、确定优先项目应考虑1.权衡所确定的不同社区需求的重要性的顺序2.把最重要的社区需求转化为目标,客观地判定是否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达到目标。3.成本-效益的估计:用最低成本达到最大的效果和最高的社会效益。三、安排优先项目的标准1.问题非常重要,经干预后效果非常好,可列为优先项目。2.问题非常重要,但干预后无法改变或效果不佳。3.重要性不高,但有高效干预办法。4.重要性低,效果也成问题。第七节规划目标的确定任何一个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规划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他是规划实施和效果评价的根据,如果缺乏明确的目标,整个规划将失去意义。一、规划的总目标规划的总目标(goal)是指在执行某项健康促进规划后预期应达到的理想影响和效果。总目标通常是指远期的、较为笼统的和不要求达到可测量的效果,有时总目标可能永远不能实现。总目标,计划者并不能亲自看到这种结果,它只是给计划提供一个总体的努力方向。二、规划的具体目标规划的具体目标(objective)是为实现总目
本文标题:fanh--健康促进规划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037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