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九年级下第二章《生物与环境》-复习提纲
1九年级(下)生物第二章《生物与环境》复习提纲第一节种群和生物群落一、物种和种群物种(species):一群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交配而生育子孙后代。种群(population):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强调:种群并不是许多生物个体的简单相加,且也有三个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点:①一定空间和时间内(一个区域);②同种生物(一个物种);③个体的总和(一群个体)。1、种群密度――指一定范围(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①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以新疆北塔山荒漠草原地带的黑驴和灰仓鼠为例)。②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以不同季节的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蝗为例)。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种群密度随环境条件和物种的不同而不同。2、性别比例――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雌雄相当型: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目大体相等。这种类型多见于高等动物。雌多雄少型: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个体。这种类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蜜蜂、象海豹等群体动物。雌少雄多型: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这种类型较为罕见。如家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蜜蜂若只考察有生殖能力的个体,也可看做雌少雄多型。强调: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为了有利于人类生活,有时候会人为地控制生物的性别比。思考:①为什么人工控制的种群一般雌性多于雄性?(是因为人们为了获得蛋、奶等禽畜副产品而选择控制的效果)。②为什么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试举一个既不造成环境污染,又能防治农业虫害的方法。(使害虫不能完成正常交配,所以,可以通过破坏农作物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3、出生率――在一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活产的新个体数。×1000‰死亡率――在一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的死亡个体数。×1000‰强调: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出生率>死亡率: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增加死亡率>出生率: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减少4、年龄组成(人口金字塔: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2二、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小结:生物群落具有以下几个要点:①一定的自然区域内(一个水池、一片草原或一片森林等一定范围内)。②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③各种生物的总和(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植物群落: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把被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生物群落的结构: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植物层☆苔藓地衣层生活在森林中的各种动物,也随着它们赖以生存的植物种类不同而出现分层分布的现象。2、水平结构:是指群落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往往不同的现象。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树冠的疏密度,光照的明暗、土壤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往往也有差别。于是群落就由各种不同的“小群落”镶嵌分布在地面上,形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这种现象主要是由群落内环境因素的差异造成的。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生活在自然界中的生物会受到温度、阳光、水分、食物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以影响环境。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适应的有趣现象:保护色、拟态、警戒色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⑴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互助(蚂蚁、蜜蜂)的现象,也存在着斗争(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的现象。――种内互助,种内斗争⑵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种间协作:彼此有利,分开后能独立生活,也叫互惠如:花与蝴蝶互利共生:彼此有利,分开后不能独立生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竞争:彼此互相抑制,也叫种间竞争如:水稻与杂草捕食:一方杀死或吃掉另一方如:鸟吃虫寄生:一方有利,另一方有害如:蛔虫寄生于人体内、莬丝子、细菌等偏利、偏害:对一方有利或有害,另一方则没有影响第二节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1概念在一定地区域内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一个生态系统。2理解:①生物群落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所有生物。②非生物因素是指生物存在的无机环境,即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③群落有地域性的。④生态系统有大有小。生态系统的类型:(1)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22))水水域域生生态态系系统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范围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1、生物圈定义: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组成生物圈。32、生物圈范围:大气圈底部:地面以上10千米;岩石圈表面:地面以下2~3千米;水圈大部:水面以下12千米二、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产者:①指自养生物,它们都是能利用外界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自身所需要的有机物并储存能量的生物。②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己和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是生产者的主体。另外光合细菌如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也是生产者。小动物绿眼虫在有光时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此时是生产者;无光时通过摄取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命,此时属于消费者。③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必要的、最基本的成分。2.消费者:①主要指动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绿色植物制造地有机物进行生活。②直接以植物为食地食草动物叫初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地肉食动物为次级消费者,捕食次级消费者的肉食动物称三级消费者,依次类推。③消费者是非基本成分,它们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3.分解者:④主要指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把复杂的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中所含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⑤分解者也是生态系统中必要的、最基本的成分,不可缺少。4.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⑥由太阳辐射能及无机物的和有机的化学物质组成的非生物环境。⑦非生物环境主要包括太阳能、温度、水、空气、矿物质等。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消费者动物(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动植物尸体)。2、非生物部分:物质:土壤、空气和水等;能量:阳光温度。三、食物链和食物网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叫食物链。食物链的表示方法:用箭头表示捕食关系,被捕食者在前,捕食者在后。食物链的起点是绿色植物。食物链关系的本质是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关系,所以食物链表征的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渠道。食物网——一种生物可以以多种生物为食,也可以被多种生物为食。将一个群落中所有的食物链在一起组成由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成网状结构,形成了食物网。四、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反复地出现和循环。由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4固氮途径有:雷电固氮、人工固氮和生物固氮。联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二者相互伴随,相辅相承,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形式式主要以有机物形式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特特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运动范范围围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全球生物圈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1、生态平衡: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时,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具有比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在各组成成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相对平衡。我们把生态系统的这种状态叫生态平衡。2.生态平衡特点:①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结构上的平衡)②具有比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功能上的平衡)③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输出和输入物质数量上的平衡)交流: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相反,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稳定性也就越低。注意:生生态态系系统统的的自自动动调调节节能能力力都都有有一一定定的的限限度度,,超超过过这这个个限限度度之之后后,,生生态态系系统统就就会会被被彻彻底底破破坏坏。。越越复复杂杂的的生生态态系系统统遭遭到到破破坏坏之之后后,,恢恢复复或或重重建建的的难难度度越越大大。。二二、、影影响响生生态态系系统统稳稳定定性性的的因因素素::1、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讨论:在你的家乡,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灾害的发生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民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自然因素有:火山喷发、地震海啸、水旱灾害、雷电、火灾、台风、滑坡、泥石流等应对措施:①植树造林、筑坝修堤、建造水库、改善周围的生态系统。②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测、预报。22、、人人类类活活动动对对生生态态系系统统的的影影响响::讨论:1、森林遭到过度砍伐后,原来生活在森林中的动植物将受到什么影响?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2、在你的周围有哪些造成环境破坏的事例?1)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包括:A、对森林的过量采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对石油海洋的过度开发造成植被破坏。B、对某些动物的过度围猎造成食物链破坏⑨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指:工业三废、农药化肥、生活垃圾、生活废水、汽车排放尾气而造成的大气、水和土壤污染。3)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a)破坏植被引起生态平衡的破坏。(b)食物链破坏导致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c)污染物质对生态系统的危害。生态因素的破坏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人为因素可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或弱化。
本文标题:九年级下第二章《生物与环境》-复习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827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