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课件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张潇制作中国小说发展史萌芽期-----雏形期-------定型期------发展期-----高潮期[小说]一词出现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先秦•先秦寓言•→汉代杂记、史传•→魏晋志人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小说史萌芽期•“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县”乃古“悬”字,高也;“令”,美也,“干”,追求。是说举着细小的钓竿钓绳,奔走于灌溉用的沟渠之间,只能钓到泥鳅之类的小鱼,而想获得大鱼可就难了。靠修饰琐屑的言论以求高名美誉,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远了。春秋战国时,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许多学人策士为说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学说,往往设譬取喻,征引史事,巧借神话,多用寓言,以便修饰言说以增强文章效果。庄子认为此皆微不足道,故谓之“小说”,即“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浅识小道”,也就是琐屑浅薄的言论与小道理之意,正是小说之为小说的本来含义。•中国古代小说(先秦-鸦片战争前)的发展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从酝酿--雏型--成熟--转变--繁盛,体现了古代人民为创造民族的文学样式,民族的文学精品,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中国古代小说孕育于先秦时期的远古神话,经历了汉魏六朝杂史、志怪志人的成长,唐传奇的成熟,宋明话本、拟话本的发展壮大,最后在明清章回小说中展示出生命的辉煌。从语体上说,中国古代小说又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两大系统。•从艺术的渊源上说,中国小说的萌芽状态可以追溯到远古神话,《山海经》被称为“古今小说之祖”。先秦的史传文对小说的影响也很明显,《战国策》因其叙事的成熟完备及其中多篇显著的虚构色彩,更是被当作最初的小说体裁之一——杂史小说的开端。汉代出现了第一篇初具规模的杂史小说《燕丹子》,它比《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荆轲传”更富传奇色彩。•后来将汉代作品归入小说的有:•无名氏《燕丹子》,叙荆轲刺秦王之事;•刘安等《淮南子》,神话传说;•刘向《列女传》、《新序》、《说苑》,民间传说、历史故事集;•赵晔《吴越春秋》,叙吴、越两国史事;•袁康《越绝书》,叙吴越史地及伍子胥、范蠡等人活动;中国古代小说雏形期•中国小说初具规模是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其标志就是小说由写事为主转向写人及其性格特征为主,从而确定了人在小说中的主体地位。按内容可分为志怪和志人两类,前者以写神灵鬼怪及其妖异怪诞之事为主,代表是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后者以记载人物的琐闻逸事为主,代表是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也是文言小说的第一个高峰。•1.志怪小说:•(1)地理博物体——张华《博物志》•(2)逸史传记体——王嘉《拾遗记》•(3)杂记杂录体——干宝《搜神记》•盛行原因:“魏晋好长生,故多灵变之说;齐梁宏释典,故多因果之谈”(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2.志人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中国古代小说定型期•中国古代小说真正成熟的标志是唐代传奇的出现与繁荣。他们在内容的丰富性、题材的多样性、人物的形象性、故事的艺术性和文笔的生动性等方面都是六朝小说所无可比拟的。涌现出一系列优秀传奇小说,如陈鸿的《长恨歌传》、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元稹的《莺莺传》、杜光庭的《虬髯客传》等。内容以言情为主,搜奇记逸,文字婉转华艳,代表着早期文言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是文言小说的第二个高峰。•1、唐传奇同历代史传文学、六朝志怪志人小说有明显区别:•六朝志怪小说,意在证明神道不诬;志人小说,旨在记述事实;称不上现代意义的小说。史传文学,必须在真人真事基础上作艺术加工,有小说因素,却非小说。•而唐人“始有意为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唐传奇自觉的追求艺术美,运用想象,虚构和曲折情节,注重人物形象塑造,构思巧妙,结构完整,篇幅增长,叙述宛转,文辞华美,基本上摆脱了史传文学真人真事的框架,标志着中国小说发展具有了独立的文学品格,进入到成熟阶段。•2、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传录舛讹,未必尽设幻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见笔端。(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3、小说亦如诗,至唐而为一变。虽尚不离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4、唐世举人,先借当世显人,以姓名达诸有司。然后投献所业。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盖此等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至进士,则多以诗为贽。今唐诗数百种行于世者是也。(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唐传奇的代表作•元稹《莺莺传》•白行简《李娃传》•蒋防《霍小玉传》•陈玄佑《还魂记》•李公佐《南柯太守传》•陈鸿《长恨歌传》、《东城老父传》•李朝威《柳毅传》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期•宋代出现了话本小说,它是民间说书人讲史或演说的底本,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表达市民心声。如《碾玉观音》、《快嘴李翠莲记》、《错斩崔宁》等,都是脍炙人口之作,也是中国白话小说的滥觞之作。•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说话艺人的底本,《三国志平话》•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错斩崔宁》《碾玉观音》•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而成的通俗故事读本,《大宋宣和遗事》中国古代小说高潮期•明代掀起文人模仿话本风格而改编创作“拟话本”的高潮,“三言”、“二拍”、“一型”为其代表,也是古代白话小说的第一个高峰。“三言”即由冯梦龙选编加工而成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它对民间文学的继承与革新,它的现实主义精神与白话短篇的形式,直接推动了拟话本的繁荣,《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其优秀代表。“二拍”即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它比“三言”更注意求奇求巧和强调自身的创作主体意识。“一型”即陆人龙的《型世言》,创作精神由改编变为独创,重视小说议论和教化作用。•中国古代小说的全面繁荣和辉煌是明清章回体白话长篇小说和文言短篇小说的全面丰收与总结。白话长篇主要包括: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一部白话长篇历史小说,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施耐庵的《水浒传》(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白话长篇小说,开小说英雄传奇之先河);明代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开文人独立创作白话小说的先河,力促世情小说的成熟与繁荣)、吴承恩的《西游记》(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浪漫主义白话长篇小说的杰出代表);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国讽刺文学的集大成者)、曹雪芹的《红楼梦》(人情小说的集大成者,古代白话小说的高峰与总结,代表着白话小说的最高成就,是一部内涵极为丰厚的鸿篇巨制)。煌煌巨著,构筑起古代白话小说的第二座高峰。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代表着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是我国古代文言小说的第三个高峰。明清章回体小说的特点•1、成书过程从集体编著到个人独创•2、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到面对现实、关注人生•3、表现题材从兴废争战等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人情世俗•4、描写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塑造的典型从类型化到个性化•5、情节结构从单一线性流动到网状的交叉•6、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聊斋志异》的意义与影响•《聊斋志异》把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推向了第三个高峰。“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鲁迅),概括了《聊斋志异》写作与内容两方面的基本特征。《聊斋》的“志怪”与六朝的“志怪”的根本区别在于:蒲松龄的“志怪”而不信“怪”,六朝人则“志怪”而信“怪”;六朝人“志怪”是有竟无意地宣扬“怪”,而蒲松龄的“志怪”乃是有意寓托于“怪”。《聊斋志异》有云:“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一出,作出蔚起,虽无一能与之颉颃,但亦各有自己的成就。甚影响较显者有:王士祯《池北偶谈》、袁枚《子不语》(即《新齐谐》)、沈起凤《谐锋》、满人和邦额《夜谭随录》、曾衍东《小豆棚》等。之后,时治至光绪年间有王韬的《遁窟谰言》、《松隐漫录》、《淞滨琐话》和宣鼎的《夜雨秋录》等。鲁迅评后几种集子云:“其笔致又纯为《聊斋》者流一时传布颇广远,然所记载则已狐渐稀,百烟花粉黛之事盛矣。”另有程趾祥《此中人语》和贾名的《女聊斋》等。可见《聊斋》的影响及信作之盛况。•《聊斋》风行百余年后,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相继问世。纪的对《聊斋》颇有微词,谓其为“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訾其有唐人传奇之详,又杂以六朝志怪者之短”。(鲁迅语)鲁迅赞评《阅微》,谓其“隽思妙事,时足解蒉;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雍容淡雅,天越盎然,故后无人能夺其席。”但《阅微》侧重记事以明理,故事情节不够丰富,人物形象不够丰富,且议论过多,因而缺乏《聊斋》那样浓厚的小说意味,其学述价值高于文学价值。《阅微》之后,信者亦夥。清人笔记盛况空间,在文言短篇小说中,笔记小说所占比重最大。但笔记中普非全为小说,只是笔记中有不少符合小说要求的作品。它有待我们去鉴别与整理。•中国古代小说,晚熟于诗歌、散文,略早于戏曲。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小说一向受到封建正经统文人的鄙视。似乎可以这样认为:中国古代小说,是在封建正统文人“每訾其卑下”的歧视眼光下发展繁荣起来的。这也是一种“逆反”。谢谢观看!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551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