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沙皇尼古拉一世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选修1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度改革——从沙皇自杀到沙皇遇刺一、课标要求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二、教学要求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基本要求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农奴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并激化社会矛盾、新思潮涌动、克里米亚战争等。发展要求说明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概述“二一九法令”关于农奴身份、土地、农民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内容;感悟农奴制改革是俄国摆脱落后、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要求认识“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体会辨证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重要性。说明“改革的酝酿”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第3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基本要求了解1861年废除农奴制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和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方面变革的概况;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探讨1861年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体会制度改革对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发展要求理解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性质及其局限性。说明“‘民粹派’及其政治主张”和“亚历山大遇刺”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一、改革的背景——危机笼罩下的俄国1、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农奴制盛行资本主义发展农奴制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农奴遭受严重剥削,生活贫困不堪农奴主对农奴的控制无法满足工业对大量自由劳动力的需求无力购买工业品,影响国内市场的扩大造成国家工业资本和原料的严重缺乏俄国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2、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1)农奴:提出废除农奴制,争取土地和自由的政治要求,发动1000多次起义。(2)工人:在提高工资、改善待遇、限制残暴等方面开展斗争。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1)十二月党人起义①原因:A.主要原因:俄贵族军官受西欧民主思想影响,对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极为不满。B.直接原因:亚历山大一世去世。②主张: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度,建立共和国。③时间:1825年④作用:俄国历史上反对沙皇专制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唤醒了年轻一代革命民主主义者。(2)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①代表: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②思想: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推翻沙皇专制统治。③影响:与汹涌澎湃的工农运动遥相呼应,迫使沙皇政府不得不正视国内统治面临的危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4、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社会危机(直接原因)(1)原因:①俄国为了扩大在地中海和西亚等地的势力,尤其是土耳其的重要经济和战略地位。②俄国为转移国内矛盾。③俄行动侵犯了英法在奥斯曼帝国的利益。(2)经过:1853到1856年,俄与英法土作战。结果俄军战败,1856年签订《巴黎和约》。(3)俄败原因:1)直接原因,俄国军队装备落后;弹药粮食供应不足,作战准备不充分;指挥腐败无能,军心不齐。2)间接原因,战争期间国内农民运动高涨,威胁俄国后方,削弱了军队战斗力。3)根本原因,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在经济上、军事上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的英、法等西欧国家。(4)性质:俄国与英法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对于土耳其来说则是自卫性质的反侵略战争。(5)对俄国的影响:1)国际地位急剧下降2)国内阶级矛盾进一步加剧。3)直接推动俄国1861年改革。5、统治者:亚历山大二世酝酿改革(1)矛盾激化:农奴制存废已成为俄国社会矛盾的焦点(2)出发点: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巩固统治(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3)组织措施:成立“农民事务总委员会”,负责改革工作,于1861年在国务会议上通过改革草案(4)特点及原因:缓慢而谨慎。原因:触动农奴主的利益,改革阻力大小结19世纪中叶俄国面临的问题并寻找对策矛盾和问题解决之道经济政治思想军事农奴制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俄国国内新思潮出现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只有通过改革,废除农奴制,才能化解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国威现在脚底下已经没有先前那样牢固而不可动摇的土壤了……有朝一日,醒来一看,自己已处在远离海岸的冰块上。——诗人图特切夫二、改革的内容——自上而下的改革1、时间人物:1861年俄历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2、改革文献:《1861年2月19日宣言》《农民改革法令》等3、改革目的:1)直接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挽救统治危机,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2)根本目的:在不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对上层建筑进行调整,本质上还是为了维护沙皇封建统治4、改革内容:主要内容领域具体内容废除农奴制度政治上经济上组织上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解放后的农民享有公民权利规定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通过高价赎买的形式得到一块份地;份地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规定由村社负责农民的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付清赎金后要脱离村社须得到村社的同意主要内容领域具体内容影响其他方面的改革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设立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选举有严格的财产限制有利于贵族和资产阶级,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废除原来按照等级审判的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贯彻了资产阶级的法律原则,但仍保留农奴制的烙印缩短服役期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式军事管理体制促进了军队近代化进程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发展了教育,培养了人才虽然是维护贵族、地主利益,但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迈出了由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第一步1)性质:是一场在沙皇领导下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也是地主对农民一次公开、野蛮的掠夺。4、改革评价:2)进步性:①农奴制改革不仅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而且扩大了市场,积累了资金,有利于俄国工业革命的进行,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②通过改革农民得到了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对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③改革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促进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3)局限性:①“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②保留大量封建残余(沙皇专制仍在继续,农奴制残余继续保留等),严重影响资本主义发展,使之日后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特点③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改革后的农民仍然被束缚在土地上。仍然受地主的剥剥和奴役如何理解1861年改革具有的两面性?出现两面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两面性①改革具有资产阶级性质: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了革新,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都带有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②改革具有不彻底性:沙皇专制仍在继续,农奴制残余还在保留;没有完全变封建生产关系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仍然是对立的两大阶级等。(2)根本原因:这次改革仅仅是一场改良,始终代表着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补:1861年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1、经济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特点: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与农奴制残余相交织。总体水平仍远远落后于欧美。(2)工业:①19世纪末完成工业革命,主要部门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②纺织业最为发达;石油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巴库成为重要石油产地。③形成新的工业区,铁路建设发展快。(3)农业: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4)原因:①改革增加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提供了资金。②吸收两次工业革命成果,借鉴西欧技术。③政府制定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2、政治近代化——政治的缓慢改革(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具体情况见前)亚历山大二世遇刺1855年2月18日午夜,尼古拉一世命令给莫斯科、基辅和华沙分别发去如下文字的电报:“皇帝正在死去,并向所有的人道永别。”尼古拉一世是个铁腕的统治者,他崇尚武力和战争手段,对军队情有独钟,他曾经说:“这里需要秩序,需要严格地无条件的纪律,不能有任何的自以为是和抗命……”强有力的铁腕沙皇为何自杀?•尼古拉一世自杀前是怎么解决当时俄国存在的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结果如何?材料二1853年3月他们(主张废除农奴制的官员)组织起了一个以土拉地主为主的小组来制订“解放农民”的计划。这个后来被称为委员会的小组由尼古拉一世本人亲自领导。材料一尼古拉一世在1848年5月18日接见贵族时说:“按照法律,土地属于我们这些贵族,……与其被人们从我们这里剥夺掉,不如我们自愿交出去。”(1)尼古拉一世对当时俄国存在的农奴制持怎样的态度?以材料一说明他的这种态度的理由。(2)材料二所说的计划有没有实施?(1)试图改革并废除农奴制。与其让农奴自下而上起来进行革命,还不如政府自上而下进行改革。(2)没有。材料三尼古拉一世始终认为革命思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报刊和学校两个途径进行的。因此,尼古拉一世对国民思想的控制首先就表现在对报刊和学校的检查和控制上。1826年6月,颁布了新的出版检查条例。同年7月15日,在内务部设立了第三厅,专门监视、检查和惩办传播革命思想的“国事犯”,掌管秘密警察事务。(3)根据材料三,说明尼古拉一世认为革命思想传播的途径主要是什么?他是如何控制国民思想的?(3)主要通过报刊和学校两个途径进行。他对国民思想的控制首先表现在对报刊和学校的检查和控制上。材料四尼古拉一世是一个崇尚武力和军队的沙皇,在他的铁血政策下,先后镇压了“十二月党人起义”、打败土耳其、镇压华沙起义、匈牙利革命,一时成为欧洲宪兵。……1853年,为了扩大在地中海和西亚等地的势力,也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发动克里米亚战争了。(4)根据材料四,从内、外两方面说明尼古拉一世是“一个崇尚武力和军队的沙皇”。(5)依据材料三、四,分析出现材料二所说结果的原因。(4)内:镇压“十二月党人起义”。外:打败土耳其、镇压华沙起义、匈牙利革命、发动克里米亚战争。(5)对内控制国民思想,对付传播革命思想者,镇压革命;对外成为欧洲宪兵,尤其是发动克里米亚战争和失败。这些都对改革产生了不利影响。俄国农奴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1、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农奴制开始形成。2、17世纪中期俄国颁布《法律大全》,相关规定从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的地位,农奴制正式确立。3、18世纪以后,历代沙皇采取各种措施强化农奴制的地位。如彼得一世允许私营企业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4、18世纪中后期,农奴制扩展到新吞并的乌克兰、波兰等地。注意对比教材P90-91两幅插图农奴和封建领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第一,农奴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它是主人的一个动产或者一个财产。可以被随意的转让、处置。第二,农奴没有自己土地,他的土地是领主分给他的小份地,他必须依附主人。(土地不是他的,那就是完全给他种的,这个土地的占有权是领主的。)第三,他在法律上和领主完全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他必须接受领主的私人的司法审判。这三点就可以看出来西欧的封建农奴主、封建领主对农奴的残酷奴役和残酷剥削。农奴和奴隶的区别奴隶没有自己独立的家庭,也没有自己的婚姻,他的劳动成果包括他的人身完全被奴隶主所独占。农奴人身不自由,但是他有相对独立的经济,有自己领主分给他的小块地产。十二月党人起义亚历山大一世是俄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沙皇之一。他之所以有名,不仅因为他曾经三次打败野心勃勃的拿破仑,而且还因为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充满了神秘和离奇。有人称他是“俄国历史上的两面神”、“北方的斯芬克斯”、“王座上的演员”,普希金则认为他是“一位懦弱而狡猾的君主”。他的祖母是俄国著名女沙皇叶卡捷林娜二世。1825年9月,亚历山大遵照医生的嘱咐,离开圣彼得堡,到气候适宜但位置偏僻的亚速海上小镇塔甘罗格疗养。起初,疗养的生活还算惬意,可过了不到两个月,俄国皇宫突然宣布,亚历山大一世于11月19日在疗养地驾崩。亚历山大的突然死亡,引起人们的纷纷猜测。有人说,他的确是死于疾病;也有人说,他根本就没有死,而是看破红尘,借疗养之机遁入山林过起了隐居生活。此后
本文标题: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413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