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引”——定向剪裁,概述材料。所谓“概述”,就是不能将题目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是对准自己立论的指向剪裁材料,使材料为我所用的“定向剪裁”,同时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恰当地处理好所引材料的详略。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也就是以最为浓缩的精要语言对它进行高度地概述,而省去不必要的过程和细节描写。1、引述材料法“议”——分析材料,突出感点。“议”,就是围绕议论的中心对引录材料内容的寓意进行扼要分析。要求分析得准确,切合事理,语言精要。“议”的目的是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创造理论的条件。“提”——提出论点,纲举目张。“提”,就是通过材料的分析之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以将“析”与“提”两部分的观点“合二为一”。中心论点是全文内容的“神”,材料组合的“纲”,起统帅作用。因此,论点的提炼,必须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一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道谢,送上了一个大红包。修船工奇怪,说:“您已经付给我工钱了。”船主说:“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修船工说:“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船主感激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件事,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责任与良知•一位修船工在给船刷油漆时,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这一个善意之举,拯救了船主的孩子们。•修船工的本分只是刷漆,但他想到小洞不补,必酿成大祸,于是不计报酬,顺手补了,这充分体现了修船工对工作的尽责和做人的良知。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责任和良知。引议提就是文章开头不转弯抹角,直截了当地点明写作主题的开头方法,这样的开头讲究要言不烦,片言明旨,寥寥数语即能概括全文内容,明中心,摄魂魄。其效果是紧扣标题,内容明白、中心突出。2、开门见山法:•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质朴醇厚,历史越悠久,诚信之气越充盈中华,诚信之光越普照华夏。诚信早已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成为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诚信》开门见山,点穿话题,以准确的把握充满自信地昭示文章的主旨。3、巧用修辞法:最常见的是比喻和排比开篇使用修辞(拟人、排比、对比、比喻、设问、反问、反复等),生动形象,易把读者带入文章境界中,以引起读者对所要面对的事物或观点的兴趣,使文章开端新颖,极富吸引力。排比句,句式整齐,气势充沛,极富感染力;比喻句、拟人句,形象生动,新颖别致;设问句,则让读者一开始便生发好奇感,产生阅读兴趣。总之,运用修辞法设置文章的开头,能使读者开篇即能体味到飞扬的文采。如此精彩的开头犹如美女的眼睛,立即能摄人魂魄。例2:2012课标全国卷《常怀感恩之心》的开头:“感恩,是冬日里的阳光;感恩,是雨后的彩虹;感恩,是沙漠里的绿洲;感恩,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运用排比、比喻生动突出感恩的重要性,紧扣标题。例3:2010年高考辽宁卷《舍弃的美丽》的开头:“落叶舍弃了青枝,便有了翩翩起舞的灵动;溪流舍弃了静谧,便有了波涛汹涌的宽广;雪花舍弃了高远,便有了美不胜收的晶莹。”运用排比、突出中心,观点鲜明。4、引用名言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考生在文章开头,巧妙地引用与文章主旨相关的诗词、歌词、名言、警句、谚语等内容,能使文章显得自然灵动、含蓄隽永,同时又能体现思想的厚度,彰显文化底蕴,增添文采。例1:2012高考江西卷《燕子不归春依然》的开头:宋代诗人戴叔伦曰:“燕子不归春依然,一汀烟雨杏花寒”。然而,只要你向远方观瞻,就会发现其实时间仍在流转,燕子不归春依然。例2:2012高考湖南卷《伸出双手,拥抱世界》的开头:余秋雨曾曰:“像城头飘来的歌,像枝头栖息的鸟,我们迟早会消失,唯有善与爱,才能永恒。”伸出双手,用你的爱拥抱世界吧﹗例3:2009北京卷优秀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的开头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当那小小的梦想偷偷地在心底发芽,我感到脚下的石头悄悄地变粗粝,一次次将我的脚刺痛,一次次将我绊倒。一次次倒下,我又一次次坚强地站起,因为我相信前方必有阳光、沙滩,必有温暖的港湾。例4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无奈与感伤;生命就是苏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脱与豁达。例5:《世界因多彩而精彩》开头语段“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吟咏着徐志摩的佳句,我轻轻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所以,世界因多彩而精彩。•1、自然类。•先确定好一个角度,然后从大自然中选取合适的喻体(2-3个),用一个合适的句式,在文章开头形成排比。最后引出中心论点,过渡到议论。例文:志存高远,方能远航(1)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翻滚,就会失去雄浑;大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狂舞,就会失去壮观;蛹如果失去逃脱暖巢的勇气,就不能获得新生;人生如果不志存高远,生命就失去了意义……(铺垫、排比、引材、论点——开头)(2)志存高远,就是要我们树立高远的志向,有了高远的志向,才会带给我们无尽动力,让我们为之拼搏,为之奋斗。志存高远,能激励我们扬起风帆,迎向成功。(进一步分析、过渡)2、诗词类。•灿若星辰的古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宝库,我们应该会学如何从这样一个角度去引用和化用充满文化韵味的古典诗词,打开思路,增添文采。•骨气就是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忠贞不渝。骨气就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不羁。骨气就是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刚强不屈。骨气就是叶挺“人的身躯怎能从狗的洞子爬出”的凛然不惧。3、人文类。•如果能在比喻中注入文化含量与人文精神,那自然也就更有文采了,而这样的角度也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开掘,从名人、名事、名言、名德等方面灵活选择运用。例如:名人+名事。•命运就是项羽英雄末路自刎乌江时的那一声仰天长叹。命运就是屈原留在汨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命运就是贝多芬在双耳失聪时指尖下所击出的那一曲曲悲壮的交响。命运就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后写下的那一页页辉煌的华章。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美国知名学者弗里德曼有一段关于“陌生人社会”的经典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造我们的房子,陌生人在收音机、电视或报纸上告诉我们世界的新闻。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火车或飞机旅行,我们的生命便掌握在陌生人的手中。如果我们得病进医院,陌生人护理我们、治愈我们。你对“陌生人”来讲,也是陌生人。在这个社会中,陌生人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上面的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社会生活与认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体特征鲜明。这一段话的理解难度不大,关键在于我们对材料的指向的理解。如果仅仅停留在字面,拘泥于陌生人的叙写,显然失之于肤浅;如果转向陌生人的不可或缺,也属于蜻蜓点水。材料的提示语中,“结合社会生活与认识”应该是我们思考的方向:对于陌生人,我们只怎样的态度?陌生人之间相处时是怎样的状态?有怎样的戒备心理?麻木冷漠占据着怎样的位置?我们渴求怎样的人际关系?怎样才能建立理想的人际关系?这样的一番问询之后,我们便可发现,这则材料指向的是人际关系。换言之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谐相处。陌生社会感觉少了一种以前的人情,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面对陌生人的社会,我们要何去何从那。在2011年时,发生了一个惨不忍睹的“小悦悦”事件,这件事,冷了多少人的心,在马路上,年仅两岁的女童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路过了18个路人,对此冷眼漠视,最后,是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爸爸妈妈,那时的悦悦已像木偶一样瘫作一团!电子眼记录了一段视频,十八个路人,两名司机共四十只眼睛都没有发现,或就是对其“视而无睹”。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们的良知还在吗?在视频中全国人民都看到了在血泊中孤独挣扎的小悦悦,很多人流了泪,很多人心流血了!我们习惯了熟人社会怎么生存,怎么“守望相助”,怎么“远亲不如近邻”,但却不习惯陌生人社会,在陌生人面前掏出爱心,传递爱心,我们学会的是怎么明哲保身。想当年我们学习雷锋,学到的酒只有明哲保身,保全自己吗?雷锋他每一次帮助别人都会依依惜别,鱼水情深,那时是一种多么好的社会风气。就在小悦悦去世的那个月,24岁的刁娜在下班途中救起了一个倒在血泊中的女孩,但她也被飞驰而来的汽车撞断了腿。她说,一条腿换来一条命,我只希望小悦悦的悲剧不要重演。如今,我们从“熟人社会”大步走向“陌生人社会”,在陌生人社会中,失去了人情与血脉,失去了良心,我们要怎么才能变成有良知有人情有道德的人呢?我们的社会缺少的是相互信任,信任的断裂——加重了道德的沦落,社会的沦落,难道我们都想成为一个沦落的国家,成为一个沦落的人吗?唤醒我们的良知吧,从小事做起,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做起,做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有道德的中国人,有良心的中国人。这样我们的世界才能更加美好,我们才能更加幸福。陌生社会感觉少了一种以前的人情,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面对陌生人的社会,我们要何去何从那。【问题提出来了。可惜指向不明确,结尾处的“那”也不恰当】在2011年时,发生了一个惨不忍睹的“小悦悦”事件,这件事,冷了多少人的心,在马路上,年仅两岁的女童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路过了18个路人,对此冷眼漠视,最后,是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爸爸妈妈,那时的悦悦已像木偶一样瘫作一团【木偶,怎么才能瘫作一团?】!电子眼记录了一段视频,十八个路人,两名司机共四十只眼睛都没有发现,或就是对其“视而无睹”。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们的良知还在吗?在视频中全国人民都看到了【都看到了?】在血泊中孤独挣扎的小悦悦,很多人流了泪,很多人心流血了!【这本该是挺出彩的段落。①开头缺少中心距,整个事件的叙述显得散乱。②事件的叙述,重点不突出。③几乎是一“逗”到底,缺少运用标点的意识。④语言表达,还欠点儿功夫】我们习惯了熟人社会怎么生存,怎么“守望相助”,怎么“远亲不如近邻”,但却不习惯陌生人社会,在陌生人面前掏出爱心,传递爱心,我们学会的是怎么明哲保身。【这一段的安排极好:转换角度,深入一层。可惜,稍嫌单薄,如果能有一百五十字左右,把话讲透彻,效果会好一些】想当年我们学习雷锋,学到的酒只有明哲保身,保全自己吗?雷锋他每一次帮助别人都会依依惜别,鱼水情深,那时是一种多么好的社会风气。【这一个对比段的出现,自然是好的。问题是,作者想的“当年”是什么时候?一不留神就露出了破绽:文章不是自己的思考。】就在小悦悦去世【可否换一个词儿】的那个月,24岁的刁娜在下班途中救起了一个倒在血泊中的女孩,但她也被飞驰而来的汽车撞断了腿。她说,一条腿换来一条命,我只希望小悦悦的悲剧不要重演。【还是缺少过度性语句】如今,我们从“熟人社会”大步走向“陌生人社会”,在陌生人社会中,失去了人情与血脉,失去了良心,我们要怎么才能变成有良知有人情有道德的人呢?我们的社会缺少的是相互信任,信任的断裂——加重了道德的沦落,社会的沦落,难道我们都想成为一个沦落的国家,成为一个沦落的人吗?【问题提得很尖锐,可是前文有相关的交代吗?】唤醒我们的良知吧,从小事做起,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做起,做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有道德的中国人,有
本文标题:议论文开头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270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