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
•找出最感兴趣的图片,合作观察,看有什么发现?•大家交流、分享你们的发现。567刚才的活动给大家有什么启示?我们的启示:•充足的材料准备是上好课的基础;•合作分享能收获更多;•兴趣是首要;•观察、记录、表达是不可分割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低效性问题及其对策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杨承莉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一)教师的备课不充分教师课前准备充分与否,将直接导致课堂效率和教学的成功与否。如果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彻,忽视了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忽视了材料在建构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将最终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二)科学课堂实验材料的选择不适当科学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重视备学生、备材料。选择什么样的材料,选择哪些材料,是必须的还是可有可无的,什么时候出示材料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老师在课前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认真的准备。(三)教师忽略学生的认知起点当儿童第一天走进学校大门时,他的脑子里早已不是一张白纸,在这张纸上“画”了很多东西,这就是他们生活经验的积累。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只受生活经验及推理能力的限制,他们“画”上去的东西(科学概念)很多是错误的。这些解释往往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上,缺乏严格的推理和实验验证,很多时候他们会借用表面类似的现象对事物进行解释。这就是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将前概念予以充分揭示,并引领学生将前概念从肤浅到深化,从零散到逐步完整,从模糊甚至错误概念到科学概念,是一节成功的科学课必须做到的,但我们的老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前概念。(四)探究活动肤浅为小组讨论而讨论,目前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活动,追求“量”忽视“质”,教师也不知该如何发挥自己在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把握不好活动的节奏和时间,而过多停留于表面上的热闹。探究活动肤浅还表现在我们的课堂中有一种急躁症。ABCDE1组吸引回形针的个数(6)(4)(0)(4)(6)2组吸引回形针的个数(5)(3)(0)(3)(6)3组吸引回形针的个数(4)(3)(0)(3)(5)4组吸引回形针的个数(4)(4)(4)(4)(4)5组吸引回形针的个数(6)(3)(0)(5)(6)6组吸引回形针的个数(3)(3)(3)(3)(3)(五)实验活动结果的交流分享不充分并且实验记录单没得到应有的重视。课堂汇报、交流的方式过于单一,往往是老师和一发言人之间的对话,或几个学生的语言霸权。没有引导其它同学参与进来,也没有给他们以机会,好象其它同学是旁观者。(六)课后延伸探究没有落实缺乏教师指导与督促,没有反馈结果的课后探究活动,仅仅是一种形式,并不会取得多少实质性的效果。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一)教师课前要深入研读教材并解读学生路培琦老师指出:“教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依据和一种范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鼓励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对教材进行整合加工的过程中,要保证不降低课程的教学目标,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教”了。(二)教师要选择适当的实验材料并适时出现材料教师灵活选择与组合材料,能激发起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师在摆放材料时,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适时呈现实验材料。(三)教师要切合学生认知基础并搭好“脚手架”“脚手架”体现在哪里?它体现在环境的创设、问题的聚焦、材料的准备、适时给予学生的一些建议和引导以及组织交流和总结等。通过几个问题连续体的设计来暴露学生的前概念;通过画图来暴露学生的前概念;通过学生产生的认知冲突来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四)教师要尊重事实并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探究活动的深度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以促进学生探究活动的深度。(五)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倾听与交流倾听与交流是探究活动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的老师要及时引导孩子们在分享同伴的成果时,一定要学会尊重理解同伴。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思维参与的积极性。(六)教师要及时督促学生的课后探究《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对于课后延伸探究活动,教师一定要及时检查完成情况。教师强则科学强,教师变则科学变,教师朝气蓬勃则科学朝气蓬勃。作为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思考,我们在选择,我们在行动。谢谢您的倾听一堂好课的标准确切地说,“好课”并不是一个规范性概念,而是一个描述性概念。与之相似的概念还有“优质课”、“优质教学”、“有效教学”等。尽管这些概念的内涵不尽一致,但也有很多共性。以下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叶澜(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在“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提出“五个实”:(1)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2)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4)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5)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所谓的“扎实”指的是“好课”是有意义的,它的意义性体现在“好课”是符合当前课程标准要求的,符合相应的教学任务和要求的,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所谓的“充实”指的是有效率的,即在教学条件有限的情况,教学可以充分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丰实”指的是教学是富有成果的,这种成果是生成性的,教学相长可以说是它的具体表现;“平实”则强调了“好课”是常态下的课,它不是摆设,不是修饰,而是具有非常强的普适性,“好课”的原则或者理念,不需要特殊的条件支持就可以实现;“真实性”则主要是提醒我们必须关注“好课”的缺点,通过反面来认识和学习“好课”,而避免不实的夸张或者歪曲。由此可以看出,叶澜视“好课”为常态下的有待完善的课,侧重于其真实性,使课堂教学评价得以从“公开课”或“表演课”中摆脱出来。当然,“好课”与“真实、平实的课”之间并不能简单划等号,“好课”应该是“真实的课”,但“真实的课”不一定就是“好课”。•郑金洲(郑金洲教授现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将“好课”的标准概括为“十化”: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主动化、师生互动的有效化、学科教学的整合化、教学过程的动态化、教学资源的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教学策略的综合化、教学对象的个别化、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这可以说是给“好课”提出了一个全景式的描述,评价对象包括了学生、教师以及课堂教学活动的各要素,但侧重点仍然在评价教师。从标准的设计策略来看,既有教学要素分割策略,又有教学行为分析策略,因此在标准之间难免出现重叠。•崔允漷(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将“好课”标准归纳为“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十二字。“教得有效”是指一堂课有一堂课的标准,一个学期有一个学期的标准,要精教精学,不要浪费学生的时间;“学得愉快”指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愉快的;“考得满意”是指注重结果。这些标准既包含了对教师的评价,也包含了对学生的评价;既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也注重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但似乎显得过于笼统,而且也无法反映出教学过程的丰富动态性。•王光明、张春莉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认为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应主要考察:(1)学生主动参与学习。(2)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3)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4)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5)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6)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标准完全以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效来评价课堂教学水平,突出课堂教学对学生个体的发展价值。这对于革新传统的以评价教师为主的教学评价标准有重要意义。但是,这种标准的科学性还有待于研究。•文喆(北京市教科院研究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原北京教科院副院长,北京课改实验领导小组副组长。)认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是学习者能否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为此,他提出评价“好课”的五项标准,即学习内容要适切,学习环境应力求宽松,学习形式应多样,学习组织过程要科学,学习活动评价应有较强的包容性。这些标准与上述王光明、张春莉的观点颇有相似之处,都强调对学生“学”的评价,只是更侧重于评价“学”的外部条件罢了。我们再来选取国外的一个实例。美国“教育多元化与卓越化研究中心”(CREDE)提出的“有效教学”的标准包括:(1)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2)语言发展:通过课程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3)情境性学习:教学联系学生真正的生活,促进创造性学习的理解;(4)挑战性教学:教学应具有挑战性,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5)教育性对话:教师通过对话进行教学,特别是进行教育性对话(张璐,2000;刘立明,2003)。这些标准与我们上面讲的“好课”标准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如都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积极对话,重视评价学生的发展水平等。与“好课”的标准相比,“有效教学”的标准更加具体,更具有操作性。•从上述标准中可以看出,“好课”的标准是相对的。不同的评价主体与客体、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都会形成不同的评价标准。但在差异中又有共性,这种共性反映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的趋势:(1)评价对象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综合的发展趋势,从以往侧重教师的教转向面向教学结果的同时考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关注知识的掌握转向关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2)教学评价既关注“有效教学”结果的达成,也关注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状态表现;(3)强调评价标准从单一性走向多元性,从静态性走向生成性;(4)教学评价的效用主义倾向日渐凸显,开始从关注教学效果转向追求效果与效率的统一。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研究之教师教学行为观察提纲观察视角(每个视角都有定性与定量的描述与分析)1教学语言(规范性、吸引性、启思性、废话度)2课堂提问(数量、形式、类型)3指导行为(阅读、活动、练习)4评价激励(时机、适度、效果)5板书声像(合理性、启发性)6氛围营造(科学情境、动机激发等)7课堂管理(规则、方式、融合)8教学创新(科学思维培养、巧妙处理重难点)9教学环节(画出时间流程)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研究之学生学习行为观察提纲视角(每个视角都有定性与定量的描述与分析)⒈听课状态(情绪、兴趣、状态)⒉回答问题(分布面、数量、质量)⒊提出问题(数量、类型、品质)⒋合作探究(时长、质量)⒌自主学习(个体、小组、全班)⒍课堂作业(数量、质量、目标达成)⒎学习氛围(后续动力)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研究之主体互动行为观察提纲观察视角(每个视角都有定性与定量的描述与分析)⒈师生互动(数量、效果)⒉生生互动(数量、效果)⒊师班互动(数量、效果)⒋师组互动(数量、效果)⒌生成处理(内容、价值)⒍整体思考:教师是否创造互动的课堂氛围?互动行为是否具有开放性?学生参与互动过程是否表现出积极性?整堂课中每个学生是否享受到了学习的机会?互动后是否产生了新的认识与见解?
本文标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127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