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土壤地理学》电子教案第6章土壤分类6.1土壤分类概述6.2中国土壤分类6.3国际土壤分类的发展思考题与个案分析教学重点1.了解土壤分类的原理、依据和方法2.掌握土壤地理发生分类体系和土壤系统分类体系的依据及其特点3.熟悉国际主要土壤分类体系、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和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土壤发生分类(soilgeneticclassification)土壤系统分类(Soiltaxonomy)土壤类别(soiltaxon)诊断表层(diagnosticsurfacehorizon)诊断表下层(diagnosticsubsurfacehorizon)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InternationalReferenceBaseforSoilClassification)关键词6.1土壤分类概述6.2中国土壤分类6.3国际土壤分类认识土壤分类原理依据、方法与发展掌握中国土壤分类体系的特点熟悉国际主要土壤分类体系及其参比知识结构土壤分类是在深入研究聚合土体发生发育、土壤系统发育与演替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土壤不同发育阶段所形成的性状和特征,对土壤圈中的各异聚合土体所做的科学区分。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连续存在的自然体即土壤圈,如图6-1所示。6.1土壤分类概述Simonson先后提出了单个土体(pedon)与聚合土体(polypedon)的概念,并以此建立了土壤多级系统,按聚合土体物质组成和形态特征,首先,将相似的聚合土体归并为土纲;其次,据土纲的差异性,将土纲细分为亚纲,再按亚纲内次级土壤性状的差异性,将亚纲细分为土类,…。图6-1土壤圈及其组成的解析示意图土壤圈中土壤类型的多样性,是在不同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土壤所构成的。土壤性状特征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在土壤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过程中能够直接定量化测量的土壤特征。故土壤发生学是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土壤分类的目标是按土壤发生学理论构建一有严密逻辑、多等级、谱系式的分类系统(hierarchy),根据聚合土体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归纳与划分类别;并按聚合土体的相似程度逐级区分,形成土壤分类的等级体系(category)。土壤分类是土壤调查制图的工具;也是土壤科学和其他学科研究的重要基础;土壤分类还是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发挥土壤生产潜力,进行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同时土壤分类也是国内外土壤科学研究、进行土壤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土壤分类是随着社会实践的需求和发展、土壤知识的积累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土壤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前进和发展的。从古迄今,土壤分类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①古代朴素的土壤分类阶段;②近代土壤发生学分类发展阶段;③定量化的土壤系统分类(或诊断分类)阶段。19世纪末俄国道库恰耶夫创立了土壤地理发生分类,奠定了现代土壤分类的科学基础,到20世纪中叶已形成了地理发生、形态发生、历史发生三大学派;定量化土壤分类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中期,以1975年发表的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oiltaxonomy)》为代表,在国际土壤科学界掀起了一场土壤分类的重大变革。目前国际上主要土壤分类体系有: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单元(FAO/Unesco)、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等。形成了多种土壤分类并存的局面。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农业历史悠久,拥有种类繁多的土壤,在公元前二、三世纪的《禹贡》中按土色、质地和水文等,将九州土壤分为白壤、黑坟、赤埴、涂泥、青黎、黄壤和海滨广斥等,且将土壤分类同地形、植被和土壤利用联系起来,是世界上土壤分类的最早尝试。6.2中国土壤分类中国近代土壤分类受美国早期土壤分类影响较深,宋达泉(1950)在《中国土壤分类标准的商榷》中列举的中国土壤分类仍属美国马伯特土壤分类。以土类为基本单元,以土系为基层单元,分为显域、隐域和泛域土3个土纲、7个亚纲、18个土类。自20世纪中期至20世纪末期,苏联土壤发生分类,特别地理发生学分类,对中国土壤分类的影响较深,时间也较长。从1978年始,中国开始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国际交往的增加,美国土壤分类系统和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单元逐渐进入中国,对中国土壤发生分类系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系统(1992)分类原则和依据:(1)综合发生学原则(2)统一性原则(3)生产性原则《中国土壤分类系统》(1992年)设立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亚种等7级分类单元,将中国土壤划分为铁铝土、淋溶土、半淋溶土、钙层土、干旱土、漠土、初育土、半水成土、水成土、人为土和高山土等共12个土纲,如表6-1所示。文献中常见的土壤类型的特征土壤发生分类的不足表现在:①主观性与理论推理性强;②过分强调生物、气候等地带性因素;③强调中心概念,但土类界限较模糊;④发生分类缺乏定量指标。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以诊断层(diagnostichorizons)和诊断特性(diagnosticcharacteristics)为基础的系统化、定量化土壤分类。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多级分类制,即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6级,如表6-2所示。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单元名称以土纲为基础,其前叠加反映亚纲、土类和亚类性状的术语,就分别构成了亚纲、土类和亚类的名称。土纲名称一般为3个汉字,亚纲为5个、土类为7个、亚类为9个汉字。近代美国的土壤分类是在马伯特(MarbutCF)于1935年拟订的美国土壤分类系统基础上,并经过其他专家的修订而成的。原有的土壤分类只有中心概念而无明确的边界,缺乏定量指标,无法建立土壤性状数据库,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6.3国际土壤分类的发展20世纪中期在史密斯主持下,先后集中了世界各国上千位有经验土壤学家的智慧,经过10年努力,于1961年提出了依据土壤发育的本身性状,即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以定量为特点的土壤系统分类,1975年出版了《土壤系统分类(SoilTaxonomy)》,成为国际土壤分类历史上又一次巨大变革的起始。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分土纲、亚纲、大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等六级。Brady指出上述土纲加冻土,反应了母岩风化与土壤发育程度,如图6-2所示。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土纲单元简介图6-2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土纲与母岩风化、土壤发育相互关系图式联合国FAO和Unesco为编制1:500万世界土壤图,从20世纪60年代初着手准备,于1974年出版了《世界土壤图图例系统》。图例单元虽非土壤分类单元,但相当于一个不完全的土壤分类制。在制订图例单元时,采用了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概念,其基本内容均取自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据1988年修订版,联合国土壤图图例单元分为三级。一级土壤单元由1974年的26个增为28个,大致相当于美国、俄罗斯土壤分类中的大土类;二级土壤单元,由1974年的105个增加到153个,相当于亚类。三级单元,扩展了土相的内容。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是国际土壤学会下设组织,成立于1980年。其目的是在目前全世界尚无统一土壤分类的情况下,提供一个国际间可相互比较的土壤分类体系,并于1989年提出了初步土壤分类单元参比的方案,如表6-3所示。19世纪末土壤地理学的奠基人B.B.道库恰耶夫创立了土壤地理发生分类体系,对世界土壤分类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并形成了地理发生分类和历史发生分类两个学派。W.L.库比纳在《欧洲土壤的鉴定和分类》(1953)中提出具有西欧特色的土壤形态发生分类。该分类制共分3大门、4个纲和40个土类。在最大一门陆地门中强调土壤剖面的形态发育,即从(A)-C、往A-C、A-(B)-C发育为完全的A-B-C剖面。1931年Prescott在引进吸收俄国土壤分类体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澳大利亚土壤分类体系;1968年澳大利亚引入了美国土壤学概念,并形成澳大利亚现代土壤分类系统,如图6-4所示。图6-4澳大利亚土壤分类系统结构图式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美国土壤系统分类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理论和方法也是在其影响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与其既有共性,也有自身特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ST)制、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和国际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作一简单参比,如表6-4所示。思考题与个案分析1.世界上有哪几大土壤分类体系?试比较分析各土壤分类体系的特点。2.结合自然地理学的有关内容,试分析土壤地理发生学在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3.什么是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试举例说明在土壤系统分类中如何它们。4.结合你的地理调查与实践,运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壤地理分类体系试划分你所熟悉的土壤。
本文标题:土壤分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060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