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排查基础知识细讲核心考点精练高考模拟考情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纲要求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考情分析一、考情分析年份试题立意角度2018年江苏卷单科.12全国新课标文综Ⅰ卷.30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2017年江苏单科.12浙江单科.3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2016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卷.31题中英法贸易额变化(中苏关系调整)2015年无考查无考查命题规律:近年来,课标全国卷对本讲的考查集中在中苏关系的变化和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试题都是从背景或原因的角度命题。备考时注意掌握新中国外交的阶段性发展特征,横向分析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国际背景,纵向梳理古代至现代中国的外交历程和基本特征排查基础知识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成就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1.背景:(1)国际:①美苏两大阵营形成;②___________运动高涨;③____国对新中国孤立、封锁、包围(2)国内:建国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2.政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三大方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新中国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1.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并和苏联签订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①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②为国内即将开展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2)过程:______年,周恩来同_____代表在_______________问题进行谈判(3)意义:①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准则;②标志着新中国外交______________;3.______年,旨在和平解决______和____________问题,第一次以大国的身份参加了____________会议,结束了_____在印度的殖民统治4.______年,在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参加了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________会议,也被称为____________,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__________的方针,使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民族解放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3印度西藏地方的关系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走向了成熟1954朝鲜印度支那日内瓦法国1955亚非万隆会议求同存异1.(补充)古代中国的“朝贡体系”含义:指古代中国与外国交往时所形成的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文化交往的制度和秩序。其表现形式有“朝贡”与“回赐”。《国语·周语》: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五服之说与华夷之辨(意识形态)周初:定型两汉:基本形成魏晋:大陆王权中心多极化与朝贡方式多元化盛唐:趋于成熟明清:精细化、规范化鸦战:冲击甲午:体系崩溃细讲核心考点2、近现代中国的外交•晚清政府:从“宗藩体制”外交到“条约体制”外交•中华民国: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幻想•北洋政府:1、袁世凯:”二十一条”与“民四条约“2、段祺瑞:“西原借款”与参加“一战”3、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4、北京政府:修约外交5、南方政府:革命外交•南京国民政府:改订新约与关税自主、反法西斯同盟、废除“治外法权”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中美中苏关系•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革命外交-务实外交、双边外交-全方位外交-大国外交)•晚清政府:从“宗藩体制”到“条约体制”外交1.1861年总理衙门的建立(礼部)2.1901年清末新政改为外务部3.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与一系列主权的丧失4.太平天国以平等待他国而又绝不容许他国任意践踏中国主权趋势:向近代外交转变(外交机构、外交理念、国际法等)(1)“一边倒”不是指依附苏联,而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因为它的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3)四大因素促使其确立①它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总结的产物。②美国“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造成了中共与美国的敌对关系。③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破坏和阻挠。④两大阵营对峙(美苏冷战亦可),中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3.一边倒(1)包容性: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2)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四、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成熟的四大依据5、求同存异“同”指的是:在近代都有共同的历史遭遇:殖民主义的奴役和掠夺;都面临着共同的任务和要求: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和争取世界和平。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阶段各不相同。①它既考虑到了与会各国共同的历史遭遇和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等共同要求,又考虑到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差异。(考虑到了与会各国的“同”和“异”)②它充分表达了中国政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殖民主义的正义态度。(体现了“万隆精神”)③它是一个能够兼顾各方要求和利益的充满智慧的外交方针。思考:“求同存异”方针为什么会获得与会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7、影响外交的因素有哪些?……1.(2009·大纲Ⅰ·17)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直击高考B2.(2013全国Ⅱ卷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3.(2017年海南7)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CC4.(2012年海南24)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5.(2015·广东·17)表2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年份苏联美国其他国家第一年302149第二年41.30.458.3第三年51.7590.00348.238A表2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B6.(2010·课标34)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7.(2018.浙江单科12)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8.(2018.全国卷Ⅰ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DAA轻巧识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
本文标题: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923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