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关于咏史怀古诗歌•1、概念:•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咏史与怀古都是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2、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3、结构特点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怀古咏史诗的思想内容•1、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2、悲叹年华消逝,感慨壮志难酬•3、抒发爱国情怀•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5、评价历史是非。•常见主题归纳:•(1)怀古伤己:•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连,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说说下列诗歌的内容与情感•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地点:诸葛武侯祠古人:诸葛亮其事: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内容情感:盛赞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也叹惋其未能完成自己的事业,也是借古人抒发自己壮志未酬、一生潦倒的悲愤。同病相怜型•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内容情感:一方面赞扬诸葛亮,一方面悲自己,诸葛亮毕竟可以奋斗终身死而后已,而自己年已暮年却壮志难酬,对比之中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对比失落型•(2)怀古伤今•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不满、警戒。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诗人借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昔盛今衰型•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诗的首句“江”“雨”“草”构筑出一派迷蒙清幽、如烟似雾的境界;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物是人非型•江城子五代•欧阳炯•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不但喻指六朝和吴王,而且暗示眼前的封建王朝是否会重演相似的一幕呢?暗中寄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借古讽今型•(3)理性反思•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融进了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诗辛辣冷峻地指出项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失去人心,颇具政治家的眼光。•乌江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诗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咏史怀古诗的特点•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3)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柳营后庭花等•(4)语言:含蓄蕴藉、深沉感慨、豪放浑厚、沉郁顿挫•(5)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讽今、吊古伤今、运用典故、对比、反衬、抑扬、讽刺……•(6)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鉴赏方法•解读要求:•(1)基础:明了诗人所咏的人和事。•(2)关键:把握诗人在吟咏古人时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1、弄清史实,找媒介。•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如,临古地:•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赤壁、新亭、隋堤、汴河、骊山、华清宫、马嵬•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E.其它地点:石头城、台城、乌衣巷、朱雀桥、西塞山•2、揣摩意图,明感情。•怀古伤己(同病相怜、对比失落)•怀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借古讽今(讽喻统治者)•理性反思•3、分析技巧,体察诗心。•写法上,咏史诗常运用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讽今、运用典故、对比、反衬、抑扬、讽刺等。•小结:鉴赏咏史怀古诗步骤•(1)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或运用的典故(写什么)•(2)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为什么写)即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3)推敲作者所抒发的感情(诗人抒发什么感情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4)这种感情或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高考回放汴河曲[唐]李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汴河怀古[唐]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注]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②隋家:隋王朝。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④不较多:差不多。•⑴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⑵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明。汴河曲[唐]李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汴河怀古[唐]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⑴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⑵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明。•参考:(1)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和对物是人非的感慨。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2)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一句正面重笔写汴河春色,二句就春色常在、豪华不存泛泛抒感。三、四句进一步描写汴水春色的典型代表──隋堤柳色来抒写感慨。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虽用了翻案法,实际上只为大运河洗刷不实的“罪名”,而炀帝的罪反倒更加坐实了,角度独特。•课堂演练西施滩崔道融•宰噽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西施罗隐•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注:据《史记》载,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贿赂吴国太宰伯噽,送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到吴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崔道融的诗同情西施,为西施个人鸣不平,立意较浅。罗隐的诗写出了“家国兴亡自有时”的自然规律,立意较深。崔诗“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用了借景抒情和比喻的手法。罗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用了对比和反问的手法。•西施滩崔道融•宰噽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三、四句借景抒情、比喻。•春天到了,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像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西施罗隐•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三、四句运用对比、反问。•通过吴、越兴替史实的对照,表达作者对历代亡国者推诿责任的痛恨,对真正祸国殃民者的痛恨。•阅读吴激的《人月圆》,完成词后问题。•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这首词整个化用前人成句典故而成,指出划线句子化用的成句(包括作者及出处),说说这两句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旧时”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写如今江山易主,人事已非,表达作者的亡国之悲;“江州”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达作者的身世沦落之痛和家国覆亡之恨。•扬州慢南宋·姜夔•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请分析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虚实结合•昔日是虚写,今日是实写。昔日是繁华热闹,今日是萧条冷落,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巧于用典(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入词)•“竹西”是用杜牧《题扬州禅智寺》中的诗句暗示扬州,与“淮左名都”对举成文,并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隐为兴旺与荒凉的对比,表达作者对侵略战争的怨愤之情。•“春风十里”是以虚拟之笔,巧用小杜诗句,尽写往日扬州的无限风光,和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冷落相对比。•“二十四桥”句则化用杜牧对美好的古扬州的深厚怀念之情,“水”、“桥”、“月”三个方面说明今昔的不同,能更好地表现“黍离之悲”。拟人“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字面上是: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实际上是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联想、想象•“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想象当年在繁华富庶的扬州写下了名噪一时的佳句的杜牧,如今要是再来,面对荒凉破败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情。•“杜郎俊赏”一句,是借杜牧歌颂扬州生活留下的优秀诗章,从侧面说明扬州的兴衰变化,假设小杜重游旧地,也会目瞪口呆,惊讶不已。这是作者从虚处着笔,以虚衬实,用杜牧的惊讶来衬托自己的悲哀情怀。•“纵豆蔻词工”一句中两用杜牧诗的典故,却不用原诗意旨,而是化用杜牧的诗才横溢;再转进一层,说纵有杜牧这样锦心绣
              三七文档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咏史怀古诗答题技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543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