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商鞅变法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1.政治上:宗法制瓦解、战国七雄形成。2.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3.阶级关系的变化上: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社会变革。4.社会条件:各国竞相改革变法。5.思想文化: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繁荣,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社会改革和文化发展。【名师指津】社会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剧烈变化必然会导致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在中国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时代,各诸侯国内部新旧贵族的斗争直接推动着各国不断前进。不甘落后的秦国必然要奋起直追,这就是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二、商鞅变法的措施和特点1.措施:(1)公元前356年,第一次变法。①实行什伍、连坐制度;②奖励耕织,重农抑商;③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2)公元前350年,第二次变法。①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权;②推广县制:秦的郡县制度逐渐形成;③统一度量衡;④“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2.特点:(1)商鞅变法鼓励“农战”和“法治”;(2)这次变法是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三、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1.历史作用:商鞅变法是一次较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1)在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2)在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2.历史局限性:(1)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为秦的暴政埋下了祸根。(2)商鞅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连坐法的实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3)商鞅变法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保留有奴隶制的残余。(4)重农抑商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名师指津】在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顺应历史发展要求改革,能极大地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改革也充满阻力,有时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阻力。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发展的,要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探究1】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1)总体特征:大动荡、大变革时代。(2)具体表现:①铁器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替代;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②新兴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不断要求政治上的权利,与原来的保守顽固的奴隶主贵族的矛盾日益激化,纷纷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多种特权,维护自己的利益;各国先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变法。③百家争鸣活跃局面的出现,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探究2】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崩溃和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变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2)商鞅变法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变法保证了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特权;奖励军功,有利于农民参与到政权中来;奖励耕织,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建立县制,且强调法治,使新法在地方得以顺利的贯彻执行。(4)良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5)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等。(6)商鞅义无反顾的坚毅精神,不畏权贵,执法如山。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典型题例】(2009·连云港高三模拟)以下为节选的《商鞅变法》剧本,阅读剧本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第二幕廷议变法商鞅:大王,有独到见解的人,总会受到世俗常人的讥笑。只要能使国家富强,就不必按照旧制度去办,没有必要遵守老规矩!秦孝公(赞同地):此言甚是!大臣甘龙(急切地):大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否则,会被视为不孝啊!商鞅:甘大人,此言差矣!目前,秦国的富强比什么都重要,如此重大的事情,又何必拘泥于陈规呢?……甘龙(激动地):我的爵位、官职都是世袭的,我的土地也是先王分封的,为我耕田的奴隶也是祖宗传下来的,这一切的一切,我都不允许受到丝毫损害。……第五幕国富兵强旁白:八年后的一农户家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主人忙着迎接客人,邻里纷纷道贺。张三:祝贺你,同魏国这一仗,你立了大功,县令赏了你二级爵位,还有九亩田宅,过去只有贵族老爷才有资格享受这些,真羡慕你啊。主人(一脸喜庆):同喜同喜!去年你向国库上缴了那么多的粮食,不也被县令奖励了吗!……请回答:(1)根据第二幕归纳甘龙的主要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第五幕中主人家张灯结彩的主要原因。(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廷议变法”的历史背景,简述廷议变法的影响。(3)根据所学知识,推测第一幕、第三幕和第四幕的主要内容。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做后再看解释答案,效果更好)解析:本题选自《商鞅变法》的剧本,是对商鞅变法背景、内容、变法成功的原因等方面进行考查。材料的阅读难度不大,关键是把剧本中主人公对白所创设的场景和商鞅变法的具体知识点结合起来,旨在考查学生的记忆、分析和概括能力。第(1)问,要注意甘龙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就容易归纳他的主张。第(2)问,重点考查记忆和分析能力,难度不大。第(3)问,需要充分利用剧本所设场景和空间,结合所学知识,合理推测,意思相近即可。【参考答案】(1)主张:反对变法,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原因: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的推行;主人作战勇敢,受到奖励。(2)背景:牛耕的推广、铁器的使用,旧生产方式瓦解;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社会出现大动荡、大变革;秦国处于落后状态,秦孝公立志改革;商鞅在“求贤令”感召下,来到秦国。影响:宣传了变法思想;赢得秦孝公支持;商鞅实施变法。(3)第一幕:秦孝公继承父志,求贤改革(围绕廷议变法的背景概括即可)。第三幕:商鞅取信于民,树立法律威信。第四幕: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
本文标题:《夺冠之路》福建专用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考点2 商鞅变法课件 人民版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426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