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尴尬之境,失地农民何去何从?——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组长:阚世朋(201110202136)动力111组员:陈科举(201110202162)动力111卢煜(201110202156)动力111张炳艳(201110202120)动力111杨伟(201110201252)冶金112王泽鑫(201110201218)冶金112刘洪松(201110202205)动力112王明超(201110202144)动力111【摘要】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建设与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做到既能满足建设所需的土地,又能妥善安置好失地农民,切实保障好、维护好、实现好被征地农民的根本利益,不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就业问题,确保社会稳定,这是一项严峻而又艰巨的任务,关注被征地农民的现状,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事关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关键字】失地农民补偿就业一.背景1.失地农民概念:(1)总体概念:国家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按照法定程序强制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并根据补偿标准一次性给予被征地者一定的货币补偿,有的还必须按照要求进行必要的就业安置。农民失去土地后,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为一个边缘群体,因此我们给其一特殊称谓——失地农民。(2)具体概念:失地农民是指农民的土地被依法征收后,农业户口的家庭人均耕种面积少于0.3亩的统称为失地农民。2.我国失地农民产生的背景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农民失地问题就出现了。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实行了严格的城乡二元政策,大量的人口滞留在农村,形成了典型的二八或三七的城乡格局。1978年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土地上的收益成了农民最根本、最直接的收入来源。这样的社会结构必然是不稳定的,它为后来失地农民问题的产生埋下了伏笔。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快速城市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曾发生过两次的“圈地热”,但在政府计划安置下征地单位按指标录用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就业同货币、住房、划地一样,成为失地补偿的形式。因此,失地农民的众多问题被掩盖,矛盾并未激化。直到2000年以后“圈地浪潮”又一次到来之时,城镇、工业区、开发区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膨胀,越来越多的农村集体土地以种种合法或非法的、公开或隐蔽的形式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失地农民数量剧增。3.我国失地农民现状我国城镇化率刚刚超过50%,按户籍人口计算仅为35%左右,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水平,也低于许多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按照实际情况计算,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就需占用耕地约12.7万公顷,征收每公顷耕地,就会有22.5个农民失去土地这个长久以来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总数在4000万人左右,每年还要新增200多万人。若按照目前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每年将有1000多万人口转移到城市,必将产生大量的失地农民。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失地农民总数将超过1亿,其中将有5000万以上的农民处于既失地又失业的状态。这意味着将有大量农民失去长期赖以生存的土地而走向一个全新而陌生的环境。农民失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组调研,目前因征地引发的农村群体性事件已占全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65%以上,特别是随着地方政府公然对失地农民进行暴力镇压,以及知识精英出于各种目的的介入。这样带来的后果是,失地农民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就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危及社会稳定。二.调查1.调查情况(1)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大学城柏枝营的居民、商户及行人(2)调查时间:2013年4月20日(3)调查地点:呈贡柏枝营小区(4)调查方式:街头采访和问卷调查(5)问卷设计内容:问卷为自编的《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问卷题型分类:基本信息、征地时的相关情况、失地后情况、3个方面,共24道题。(6)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发放问卷调查100份,回收到93份,经整理87份有用。2.调查内容:在调查中,我们采取了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人群中(1)年龄段在18岁以下的占1%,18-25岁的人数占9%,26-40岁的人数占18%,41-60岁的人数占49%,61岁以上的人数占23%。41-60岁和61岁以上的人数占了大部分,调查的人中男女比例大约是1:1,而我们调查的时间是早上,农民在失地后大多都失去了工作,很多的都靠补偿金维持生计,特别是年迈的壮年和老年人居多,早上许多的老年人都出来抖擞精神,寻找乐趣,娱乐场所人群聚集。(2)失地前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农业的人数是35人,第二、三产业是9人,集体补助是5人,外出务工是29人,其它是9人。失地后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农业的人数是5人,第二、三产业是27人,集体补助是7人,外出务工是38人,其它是13人。柏枝营地处呈贡郊区,未被征地之前靠农业为主导产业,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人数增多,人均占有地少,于是有一部分人选择打工,征地对生活影响较大。失地后一部分人靠政府的补偿金生活,自主创业和做生意有了一定的资金,第二三产业得到发展,很多人以外出务工作为经济来源,前后农业经济来源变化最大,身份角色转变的人数很多。(3)失地前的消费支出:生活消费占34%,交通占4%,娱乐占8%,孩子教育占48%,其它4%。失地后的消费支出:生活消费占36%,交通占6%,娱乐占12%,孩子教育占39%,其它7%因为调查对象大多以前是农民,他们最大的生活支出就是生活费用的支出和孩子教育的支出,失地前后都是主要支出,且随着物价的上涨,在生活费用支出占比例越大。失地后,很多人有了钱,自由时间多了,交通和娱乐的支出增加了,其次在部分人中利用钱建筑房屋或者去投资等方面增加。(4)村民对国家土地征用和土地政策的了解情况:非常了解占8%,了解占15%,知道一点占28%,不了解占49%。原因:调查人员多为40岁以上,很多对于政策都不关心,政策不清楚的居多,部分人会去了解国家政策,侧面也一定程度反映了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到位。(5)对政府征地的补偿标准。比较满意占7%,不太满意占38%,很不满意占到55%。一次性政府征地赔偿金是65000元/亩;安置费为1000元/人,赔偿金中收取10%作为集体共有,得到的只有58500元/亩,补偿金较低。而且经调查,养老保险需要个人自己买,买一万的给一千,也就是买保险补助10%,政府提供的就业少之又少,都需要自己去找,不满意居多。除此之外,征地过程中,居民对村干部的工作。比较满意占3%,不太满意占19%,很不满意占78%。原因:对于补偿方案,村委会未召开村民大会征求意见,导致个人意见相差甚远,据几位民众所说,不同意征地者甚至采取威胁、恐吓等恶劣手段,导致很多人不满。并且在搬迁中,干部分子态度恶劣,威胁搬迁村民十日搬不完的罚款,导致很多人不满。(6)失地后,生活水平和征地前相比,提高了占到28%,没什么变化占到54%,下降了占18%征地后得到的补偿较少,与失地前相比,没什么变化,少数居民因征地的数目多得到较高补偿,这部分补偿成为他们的生活支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活水平,生活水平下降占的比例少说明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侧面也说明了政府对失地农民的问题存在很大的漏洞。(7)现在的职业中农民占6%,工人占4%,自主创业占37%,外出务工占41%,其它占12%.失地后,大部分人采取自主创业和打工作为自己的经济手段,有很少的人是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前后身份并未改变,退休者和老年人等没有工作,只能休闲娱乐。(8)失业的人中,影响就业的因素中文化水平占43%,年龄占19%,专业技能占21%,其它占17%现今的工作大多都需要较高的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作为支撑,失地农民大多都是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专业技能,就业十分困难,其次年龄也是一个相对很大的问题,年纪大的,即使有很高的专业技能,单位也不收。(9)进城或出行使用的交通工具:公交车人数62人,开私家车人数17人,走路人数2人,其它6人(搭便车)公交车占71%,开私家车占19%,走路占2%,其它占8%征地后农民主要以公交车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到一定的补偿后,而且现在的汽车的价格也算便宜,不少人选择买汽车,一方面出行方便,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汽车做交通运输业挣钱。(10)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比较满意占24%,一般53%,不太满意占14%,不满意9%。在采访中,不少村民提到了他们对现在生活还是挺满意的,靠补偿金生活,并且已经买部分养老保险,而且他们对生活的要求不高。他们目前生活困难有住房、医疗、就业、子女上学等困难。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提到他们的孩子以后生活就很难了,他们就很焦虑。3.调查总结(1)赔款:土地以每亩6.5万元的综合地价进行征收。其中90%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具体来说,就是应把土地征用补偿按综合价的50%一次性兑付给农民;40%部分按5年兑付给被征地农户;10%集体提留,用作集体开发经营的基本周转资金。(2)住房:“一户两宅”即一户失地农民可享受两套住房,这两套住房称之为集体周转房和个人居住房。所谓集体周转房所有权属集体,使用权属安置户;失地农民人均可享受集体周转房和个人居住房各40平方。一套居住,一套出租,通过出租房屋获取收入,解决部分生活来源。集体周转房按优惠价(政府补助50元/平方)出售,个人居住房按成本价出售。(3)收入来源及其工作种类①.就近就业一部分失地农民选择留在家中,在大学城兴建过程中寻找契机,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这一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五类:a.清洁员(随着各个大学相继投入使用,学校需要大量的清洁员).b.建筑工人(大学城是一个巨大的建设项目,需要大量的建筑工人)c.跑运输(失地农民都得到了一笔数目相当可观的补偿款,一部分人用这些钱购买了货车,专门搞运输业,并成立了车队)d.个体经济(大学生是一个消费力很强的群体,少部分失地农民抓住这个商机,在大学旁边开旅馆、饭店、火锅店等;还有一部分选择了卖烧烤、小吃、水果等)e.种植业(大学城新建过程中,政府有意留下了一部分土地给农民,于是少数农民选择了承包土地进行种植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果树。二.花卉)②.外出谋生另外一部分农民选择到外面的大千世界寻找机会,闯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天空,这一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两类。a.外出租地,发展种植业(呈贡3000多失地农民和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在县外租地种菜、种花,发展基地达3万多亩,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b外出打工(一部分农民是经过就业培训由政府组织到外省从事电脑、仓管、缝纫、修理、保洁、理发、家政、治安、餐饮、烹饪、绿化等行业,还有一部分是自己到深圳等沿海城市打工).三.失地农民安置中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反映失地农民有如下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1.失地农民心理失衡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没有农民愿意自家耕地被征用。失地农民搬入城市,不仅是单纯的身份改变,更是内化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在心理上获得认同,在情感上找到归宿的农民到市民过程。乡土生活向城市生活的转变引起的失地农民心理不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小农意识向市场意识转变引起的漂泊感。在长期的封闭的生活环境中形成了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漠视社会竞争、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小农意识,而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流动性、平等性、竞争性、法治性的特征。第二,受“细水长流”传统思想的影响,耕地被征后,很多“失地者”成了“失业者”、“自有职业者”,面对后续生活的保障问题充满恐慌。第三,生态时间向机械时间转变引起的无措感。长期的农耕生活使农民有了固定的劳动方式和生活习惯,然而,这种传统的农业社会劳动方式和生活习惯与现代工业社会劳动方式和生活习惯有着极大的差异和冲突。2.失地农民缺乏合理利用资金的意识我国农民长期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受传统农业社会生产水平与生活方式的制约和影响,被征用土地的补偿费对大多数失地者来说是生平到手的第一笔巨款。对于巨款的使用,通常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部分失地农民紧抓商机,将资金投资于大学城周边商品房、商铺,甚至到更远一些的地方租地种,继续在
本文标题: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305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