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苏州市开放型经济十二五规划
-1-苏府〔2011〕157号市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开放型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苏州市开放型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第7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二○一一年八月十一日-2-苏州市开放型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一、“十一五”时期苏州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一)基本概况。“十一五”期间,苏州坚定不移地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主要指标占全省、全国的比重稳中有升,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二)运行特点。1.国际竞争力有效提升。2.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3.国际经济合作全面拓展。4.开放载体建设再上新台阶。(三)存在问题。1.宏观结构不均衡。一是资源承载能力与发展规模的不平衡。环境与人口问题趋紧,土地资源成为硬约束,原来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必须要彻底改变。二是“走出去”的规模与“引进来”相比相差巨大。尽管注册外资与境外投资之比,已经从“十五”末的187倍下降至“十一五”末的35倍,但两者的差距仍然巨大。三是服务贸易远远滞后于货物贸易。按外管局国际收支统计,我市201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63.5亿美元,比货物进出口少43倍,发展的潜力还需深入挖掘。四是利用外资的方式有待创新。绿地投资占比约为84%,而国际上以并购方式的直接投资占比高达40%以上。2.产业层次不均衡。一是服务业利用外资仍亟待提速。与庞大制造业规模相比,苏州服务业利用外资的发展步伐还不够快。二是制造业利用外资水平偏低。来自亚洲地区的注册外资占全市利用外-3-资比重的55%左右,基本决定了全市以成本竞争为主、出口导向为主的制造业体系。三是引进来的项目多集中于微笑曲线的中间底端,需要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3.贸易结构不均衡。一是加工贸易增值率较低。加工贸易附加值总体偏低,受成本趋向的影响较大,被动地接受全球订单的调整与转移。二是贸易主体力量悬殊。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比达83%。出口规模百强外资企业占全市外企出口的68%,出口规模百强内资企业占内资企业出口的61%,两者合计占全市出口的近70%。部分外企龙头企业的波动较大影响外贸走向。三是产业结构高度集中。出口中的80%集中于机电产业,个别行业的运行风险成为了系统性运行风险。二、“十二五”时期苏州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处于“后危机时代”,国内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国内外经济结构的大幅调整将给苏州经济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开放与转型任重道远。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推动转型升级,将成为“十二五”期间苏州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主线。苏州自身形势。“十二五”时期苏州人均GDP将实现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进军,意味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将进入到更高阶段,产业结构、发展动力以及发展协调性等方面都将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征。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的矛盾也进一步凸显。在扩大开放、加快集聚国际高端要素资源、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均面临着新机遇和新-4-挑战。特别是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资源短缺进一步加剧,产业低端化扩张难以为继。仅以用地为例,根据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2010年~2020年末,全市工矿用地将新增10440公顷,相当于每年新增15700亩工矿用地,如按每年80亿美元的实际利用外资任务计算,每亩地的投资强度应在50万美元以上,这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倍。考虑到内资用地需求,外资每亩地投资强度至少要在75万美元以上,这已经超过目前苏州投资强度最高的苏州工业园区工业用地70万美元/亩的记录。除土地等要素资源短缺外,苏州城市人口的容量、生态环境等都要求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市委、市政府及时提出“三区三城”建设的奋斗目标,这是切合苏州实际的发展愿景,也是对苏州开放型经济支撑、引领、促进和服务于城市发展的新要求。三、“十二五”时期苏州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二)基本原则。一是更加注重转型升级。着力转变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以提高增值率为核心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以出口基地和品牌建设为核心的一般贸易转型升级,以结构优化、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利用外资转型升级,以跨国投资和经营为核心的“走出去”转型升级和以载体功能创新为核心的开发区转型升级。二是更加注重开放创新。突出开放对创新的支撑作用,通过开放为自主创新带来最新的信息和参考、最广泛的市场需求、最前卫的人才、最活跃的主体和机构、最优良的载体和服务平台。坚持以-5-对外开放服务、促进和支撑苏州创新型经济发展。加快集聚战略新兴产业所需的资本、科技、人才等资源要素,积极融入跨国公司全球研发体系,更多引进外资研发中心,大力提升省级以上开发区集聚创新创业要素的能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利用全球智力和创新资源,在全球分工合作中不断创新生产方式与管理流程。三是更加注重内外联动。统筹好对外开放与改革创新,扩大内需与优化外需,经济国际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内贸与外贸、出口与进口、离岸服务外包与在岸服务外包、“引进来”与“走出去”之间的互动发展。充分发挥内外贸融合对扩大内需、稳定出口的促进作用,利用外资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推动作用,“走出去”在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中的牵引作用、服务外包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引领作用,实现内外联动,积极推动开放型经济向纵深发展。四是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在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开放型发展与富民强市的协同推进,努力实现速度、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把开放型经济发展建立在科学和可持续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开放型经济发展资源,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的运行质量和综合效益。五是更加注重竞争与合作。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和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紧盯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依托苏州开放型经济的领先优势,努力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勇立潮头,不断提升苏州开放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立足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以上-6-海市建设国际金融、航运以及贸易、经济中心为基本参考,与上海实现错位发展、互补共赢。积极参与实施江苏沿海开发开放和苏北崛起战略,确保苏州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战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四、“十二五”时期苏州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一)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1.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以苏州被授予“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为契机,推动加工贸易产业链向集聚化发展,贸易市场向内外兼顾转变,贸易增值向研发设计(ODM)与自有品牌(OBM)发展。重点实施三大工程:加工贸易产业链深化工程。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延伸和优化现有产业链,突出规模型终端产品生产企业发展,不断增强其对本土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实现加工贸易从分散式制造为主向系统集成为主转变,加工贸易增值率年均递增5个百分点。加工贸易企业总部推进工程。打造“制造—研发—总部”发展模式,突出发展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加工贸易,积极引导在苏外企设立全球制造企业总部及营运管理、研发设计、采购销售、仓储配送等区域性总部,推动更多的加工贸易生产型企业就地转型为具有功能总部特征的运营实体。内资配套企业跨越工程。精心选择千家科技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资企业融入到加工贸易通用或重要的零配件生产环节,不断提高本土采购率与配套率,全面推动一批内资配套企业跨越发展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地标企业。2.增强一般贸易核心竞争力。加大对出口商品技术研发、创新改造的扶持力度,提高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高附加值劳动密-7-集型产品出口的核心竞争力。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外贸主体做大做强。以出口基地建设为抓手,加快传统外贸制造业转型升级,扶持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抓好出口产业集聚示范区工作,推动出口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发展,精心培育更多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具有较强国际经营能力的大型外经贸集团和企业。至“十二五”末,出口超亿美元的内资外贸企业达到25家。贸易产品研发创新。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打造服务外贸产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公共平台,突出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外贸产品研发,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品出口。至“十二五”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70%。出口品牌培育壮大。不断深化部、省、市三级梯度发展的出口品牌培育机制,在展会支持、融资担保、信用保险、结售汇、检验检疫通关等方面给予倾斜,促进外贸企业走精品化、差异化发展的品牌之路。积极鼓励企业使用自主商标参与国际贸易竞争,大力培育区域性品牌,重点支持企业“走出去”收购境外知名品牌,推动外贸发展从“数量规模”向“品牌质量”转型。至“十二五”末,60%以上的大型外贸内资企业设立自有出口品牌。3.多元化深度开发国际市场。分类指导企业拓展各类市场,重点面向三大市场:传统市场稳固深化。继续保持对美国、日本、欧盟、香港等四大传统市场的良好发展态势,鼓励有条件的外经贸企业“走出去”设立销售子公司、配送中心、品牌专卖店、品牌加盟店、生产装配维修服务点和代理点等网点机构,进一步巩固提升市场占有率。“十二五”期间,传统市场的贸易增长稳定在8%左右。新兴市场开发开拓。结合中国—东盟自贸区、ECFA等协议的签署,-8-用好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进一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规模。梳理和发掘一批符合苏州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境外知名展会,重点支持中小型企业抱团加大对中东、东欧、东南亚、南美、非洲等五大新兴市场开拓力度。至“十二五”末,五大新兴市场贸易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在线市场创新发展。深化“苏州国际电子商务平台”等新型在线市场平台建设,推动企业建立和完善网上市场营销和交易系统,扩大个性化需求产品出口,不断提升网上交易规模。多元推动外贸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国内市场。4.抢抓对外贸易新兴增长点。加快形成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举、保税物流贸易与加工贸易相融,进口与出口协调发展的对外贸易新局面。服务贸易提速发展。建立完善服务贸易发展促进体系,大力推进与货物贸易形成互补的商务会展、仓储物流、金融保险、科技研发等服务贸易发展,大力推动旅游及文化产业出口,积极促进具有苏州特色的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业务。建设好苏州工业园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区”,积极探索服务贸易载体建设的有效途径,加快形成多个服务贸易产业集聚区。至“十二五”末,服务贸易总体规模达到180亿美元。保税物流贸易跨越提升。全面对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充分发挥苏州口岸优势,依托苏州加工贸易产业链完善、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和“港区联动”等特殊监管区集聚等优势,探索在苏设立自由贸易区,将太仓港建设成为江苏第一外贸大港和苏台经贸核心港。积极引入境内外大型商贸流通集团(企业),加快推动保税物流贸易从服务于本土加工贸易向服务全省乃至长三角加工贸易转变,从服务加工贸易为-9-主向发展转口贸易并重转变。至“十二五”末,保税物流贸易总体规模达到600亿美元,苏州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区域物流中心城市。进口贸易内涵升级。积极引导企业扩大对资源、能源、生产设备及技术、重要原材料、重要工业品、重要农产品及生活消费品的进口,有序推进加工贸易产品转内销,实现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积极培育苏州进口交易市场,借助昆山花桥两岸商品交易中心、张家港保税港区,加快形成全国重要的原油、化工、矿石等大宗进口商品及主要民生消费品的集散基地。至“十二五”末,进口贸易规模达到1600亿美元。5.建立和完善贸易摩擦应对体系。实施积极主动的贸易摩擦应对战略,建立健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监控分析体系,逐步完善贸易摩擦预测预警体系。深入基层,有选择地动员一批商协会、龙头企业开展贸易磨擦预警工作,逐步建立起涵盖全市各行业的公平贸易预警点。加强与商务部、省厅、驻外经商机构联系,通过上下联动,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确保第一手的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基层和企业。探索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有效开展贸易摩擦信息发布、政策辅导、知识培训及宣传普及工作,帮助
本文标题:苏州市开放型经济十二五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987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