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初三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及习题
第九单元溶液化学老师---李巧红课题1:溶液的形成一、溶液: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只能是一种,一般为液态。2、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都不会分离。3、形成溶质以分子或原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4、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1)溶液不一定无色,(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3)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4)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5、溶质和溶剂的判断:(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2)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3)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4)如果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生成的能溶解的物质。(比如氧化钙溶于水中,溶质为氢氧化钙)6、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溶质的性质(2)溶剂的性质(3)温度(4)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物质在溶解时,往往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1)放热:有些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NaOH)、浓H2SO4溶于水中。(2)吸热:有些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NH4NO3)溶于水中。(3)不变:有些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不变。如氯化钠(NaCl)溶于水中。三、悬浊液、乳浊液与乳化作用1、乳浊液: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例:油溶于水中,应用在农业上,一般把不溶于水的液体农药配制成乳浊液。)2、悬浊液:由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泥土溶于水中,钡餐(硫酸钡的悬浊液)、粉刷墙壁用的涂料)3、悬浊液和乳浊液都不是溶液,不具备均一、稳定的特征,但它们是混合物。4、乳化现象: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的现象叫乳化,乳化可以增强乳浊液的稳定性。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5、用洗涤剂和汽油洗衣服的区别(中考考简答题)汽油——用汽油洗衣服时,油污能溶解在汽油里,形成溶液,随着汽油挥发油污就能被带走。洗涤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它能使油污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随水流去。课题2:溶解度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2、确定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①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有未溶解的溶质存在。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向溶液中加入少量该溶质,溶质不再溶解。3、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二、结晶1、概念:溶液中的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2、结晶的两种方法有蒸发结晶和冷却热饱和溶液又名降温结晶。不饱和溶液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饱和溶液→3、海水晒盐过程:利用涨潮将海水引入贮水池,待海水澄清后,先引入蒸发池,经过风吹和日晒使水分部分蒸发;到一定程度后再引入到结晶池中,继续风吹和日晒,海水就会慢慢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食盐晶体就会逐渐从海水中析出,得到粗盐。同时得到母液。三、溶解度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2)溶解度的四要素: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质量(3)影响因素:内部因素:溶质、溶剂的性质。外部因素:温度(4)20℃时固体的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性难溶微溶可溶易溶溶解度/g0.010.01~11~1010(5)表示方法有:①列表法②溶解度曲线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线应用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可以判断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海水贮水池蒸发池结晶池粗盐氯化钠母液多种化工产品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如硝酸钾溶解度曲线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不大。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2、气体物质的溶解度(1)概念:某气体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该气体在1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2)影响因素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外因:温度: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压强: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课题3:溶液的浓度一:溶质的质量分数1、%100%100溶剂质量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2、公式变形溶质质量=溶液质量ⅹ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二:溶液的稀释1、溶液稀释的方法是:加溶剂或加入同种溶质质量分数更小的溶液。2、计算依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3、稀释公式;①加水稀释Aⅹa%=Bⅹb%=(A+m水)ⅹb%②加入低浓度的溶液Aⅹa%+Bⅹb%=(A+B)ⅹc%三: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1、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1)仪器: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胶头滴管。(2)药品:蒸馏水、氯化钠(3)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其注意事项有以下六条:①.计算时:溶质的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剂的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②.称量,称量包括称取溶质的质量和量取溶剂的体积;首先,用托盘天平(配用药匙)称量所需的溶质,倒入烧杯中;然后,用量筒(配用胶头滴管)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溶质的烧杯中.③.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溶质加速溶解.④.把配好的溶液装入细口瓶中,盖好瓶塞.⑤.标签上要注明溶液的名称和其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⑥.放入试剂柜时,要注意标签向外2、用浓溶液加水配制稀溶液步骤:计算→量取→混匀→装瓶河南五年中考原题(2017年河南中考原题)18.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将t3℃时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只有甲的溶液中有固体析出。则乙的溶解度曲线为(填“X”或“Y”);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为_______;t3℃时,将30g甲的饱和溶液稀释为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________g。答案:18.Yt2℃70(2016年河南中考原题)8.右图是甲、乙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t1℃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B.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C.降低温度能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D.t3℃时,75g甲的饱和溶液中加入50g水,可以[来源:学。科。网]得到质量分数为25%的溶液答案:8.D(2015年河南中考原题)11.右表是KCl与KNO3在不同温度的溶解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20℃时,KC1的溶解度大于KNO3的溶解度B.两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之间C.40℃时,5gKCl加10g水可得33.3%溶液D.50℃时,10gKNO3中加20g水,充分溶解后再降温到30℃,有KNO3固体析出答案:11.C(2014年河南中考原题)9.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B.t1℃时,30g乙加到100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C.t2℃时,各100g饱和溶液降温至tl℃析出固体甲多于乙D.t2℃时,75g甲的饱和溶液中加100g水得到20%的溶液21.(3分)生产、生活中常需配制溶液。(1)配制一瓶右图所示溶液需氯化钠___________g。(2)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下列哪些操作会导致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小?请说明偏小的原因。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②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溅出;③称量含不溶性杂质的氯化钠来配制溶温度/℃20304050KCl34.0g37.0g40.0g42.6gKNO331.6g45.8g63.9g85.5g液;④将配制好的溶液往试剂瓶中转移时有少量溅出。答案:9.D21.(1)0.9(1分)(2)①和③。操作①使溶剂的质量偏大;操作③使溶质的质量偏小。(2分)2013年河南中考化学原题14.右图是A、B的溶解度曲线。t2℃时分别将100gA、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固体治理AB(填“>”、“<”或“=”);把t2℃时150gA的饱和溶液稀释为20%,需加水g。答案:14.100
本文标题:初三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及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919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