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儒家教育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0610606012023赵双花(执笔)0606012014朱茵0606012006孙宇晖※孔孟荀的共同※儒家经典大学和中庸汉代经学※儒家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现代新儒家※儒家的海外影书「儒」的由来「儒」在古代指以教书相礼等为职业的人。在西周以前,「儒」是官府的官员,身份崇高,他们掌管教化,通习礼乐道艺。「儒」的演变西周末年,周王室衰落,社会秩序崩溃,「儒」渐渐丧失原有的地位,流落民间。由于他们都是掌握某种专业知和技能的专家,所以还可以凭自己的一技之长,以教书、相礼谋生,成为社会上最早一批从事自由职业的文化人。他们有专门的服饰,具有多元化的技能和专业,例如看风水、操办丧事等。儒家与儒学的形成儒家是先秦时期由孔子创立的一個学术派別;儒学是儒家学派所持的理论观点和思想体系。孔子本人是流落民间的「儒」,他以自己的礼制、六艺知识,传授弟子,创立了以仁、义、礼、智为基本范畴的思想体系,教人做有道德修养的君子。他的学说在春秋时代,发展成一個强大的学派,被称为「儒家学派」。恢复秩序的共同理想在秦代以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政治、社会秩序混乱,战争和篡杀不绝。为了恢复社会秩序,中国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学说。其中儒家学说的三位重要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都想通过提倡某些政治理想,令举国上下产生守礼爱人的思想,希望国民透过自我省察,达到爱人的目标,从而使社会和谐稳定.三子的差別孔子主张通过「仁」、「守礼」等伦理道德来恢复社会秩序;孟子主张回复人本来的善性,并加以发扬光大,便可以成就各种德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必须通过礼法,使各阶层的人安守本份,社会才会安定。荀子的事迹荀子,名況,又称荀卿,赵国人,生于孟子之后,是儒家学说的继承者,曾于齐国讲学。荀子跟孔子和孟子一样,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推行王道学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甚至打破「儒者不入秦」的传统,以「远交近攻」之说游说秦昭襄王。荀子还企图说服齐君实行王道,以争取天下统一。「性恶」与「礼治」荀子的思想中心是「性恶」和「礼治」。他认为人的本性有为恶的倾向,而且又有各种欲念,若不通过教育改善,很容易会引起纷争。他又主张统治者要重视礼法,以礼使人安守本份,维持社会秩序,当中已具有法治的成分。荀子也重新界定天人的关系,认为天沒有意志,人们应该著自己的努力,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大学》和《中庸》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经典,《中庸》所述的是仁义本体理论,《大学》所记是修养方法,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大学》《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北宋时,司马光写了《大学广义》,于是《大学》开始被抽出来独立成书。南宋时,《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从此,《大学》正式成为经书之一。《大学》成书于战国末年至西汉之间,全书分「经」(一章)、「传」(十章)两部分。「经」是全书的基本观点,有「三纲领」和「八条目」,主要讲述了学习的目的、內容、步骤和功效。《中庸》《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学者将它从《礼记》中抽出来独立成书。后与《论语》、《孟子》、《大学》,并称为《四书》,流传至今。全书分为三十三章,主要內容是阐发中和、至诚的精神,讲述道德的最高境界和标准。独尊儒术的文化西汉中期,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贬抑其他各派学说,自此,中国传统社会在千百年来,都以儒家思想作为主流的思想文化,它成为官府选贤任官的标准,它的价值观也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同。屹立不倒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在文化上的统治地位,曾先后受法家(秦汉时期)、道家或道教(魏晋南北朝时期)及佛教(唐代)的挑站,但儒家思想仍然屹立不倒。无论人们用「阳儒阴法」、「儒道互补」,或用「三教(儒、道、佛)并立」来指中国文化,大抵都少不了一個「儒」字。即使到了近代,「五四运动」对儒家思想大加批评,但无可否认,儒家对于现代中国社会仍有巨大深远的影响。独尊儒术与士人由于儒家思想强调「忠君」,有利国君统治,于是汉武帝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学作为帝王的统治工具。从此,儒学成为「官学」,儒家经籍成为文人进入仕途的必读之书。由于儒学成为争夺利赂的门径,所以研习儒家经籍的读书人,大多能头贵扬名,跻身于公卿之列,社会地位崇高,渐渐形成了「士人」阶层。古、今文经学之争士人为争夺正统地位,演变成门戶派別之争。各派士人对儒家经典有不同的解释,渐渐形成「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两种学派。汉代以「今文经学」为主流,然而,它糅合了阴阳无行学说,后来更掺杂了不少迷信色彩,最后被学者所厌弃。理学的出现唐代佛教兴盛,儒学在中国思想界的地位受到挑站。宋代的士大夫为了振兴儒学,于是吸收佛教的长处,改革儒学,创立了新的学说,这种学说讲究「心性义理」,故此被称为「理学」。理学的派別理学自北宋兴起,到明代仍十分兴盛,期间出现了多个派別:时代派别代表人物思想内容北宋濂派周敦颐认为宇宙的实体是无级,由无级生太级(从无到有)。他认为人的最高精神境界是「诚」,要达至诚,就要靠修养。北宋洛派程颐程颢认为「理」是宇宙的根本,是人的最高境界。由于人的气质有善恶之別,所以要通过「涵养」和「进学」来提升,涵养是指內在的修养(「用敬」),进学则指不断学习(「致知」)。北宋张载认为宇宙的本源是「气」,人和万物都是同属于宇宙,所以天人合一才是人的最高境界年代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内容南宋闽派朱熹朱熹集北宋各家的理学大成,创立完整的理学体系。他认为「理」是人和万物的根本。人要通过身心修养才可达到这个境界。此外,他又提出「格物致知」的主张,认为人必须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研究,才能获得「理」。朱熹又认为《四书》能展示出孔孟学说的精义,是人人必读之书。南宋象山学派陆九州认为「心」是宇宙的根本,人只要求诸本心,就会找到「理」,达至人的最高境界如仁、义、礼、智等。明代王守仁认为人只要本著自己的良知而行,就能合乎「理」,因为「理」就在人的心中。他又创立了「知行合一」说,主张认知和实行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新儒家的出現十九世紀中叶以后,中国文化深受西方文明的冲击。「五四运动」时,知识界更提出扬弃儒家,全盘西化。当时,以梁漱溟、熊十力、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和钱穆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强调中国应在维护儒家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对儒学进行调整,以面对西方的挑站,他们因此被称为「现代新儒家」。民主与科学的发展民主和科学是西方文明的最大优点,新儒家也认同两者的重要性。可是,他们并不主张把民主和科学生硬地引入中国,而是经过儒家传统的自我调整,从传统文化中衍生出來,这样就可使儒学成为实践民主和科学的基楚。强调心性理学在儒家传统之中,新儒家特別强调陸九洲和王守仁的心性学说。他们认为陸、王心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具有恒久不变的价值,能夠帮助人类解決由于现代文化所衍生出来的问题。儒学在海外的影音非常大,遍及日本、韩国、东南亚,甚至美国、加拿大及欧洲等地。可以说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儒学的影音。儒学对日本的影音十九世级上半叶前,儒学在日本思想界一直占着统治地位。即使在明治维新后,日本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仍深受儒学影音。在政治上,日本人着重儒家的道德自觉精神。在企业经营上,强调「和为贵」的诚信精神,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就是儒家敬业乐群精神的最好体现。在家庭观念上,日本人也特別强调「孝」道。儒学对新加坡的影音儒家思想在新加坡影音很大,在修己爱人、诚信谦和、廉政公平、高度文明等方面,都表现了儒家思想的影音,特別是在中、小学教育方面的影音更大。儒学对韩国的影音自古以來,韩国对儒学(特別是宋明理学)的研究十分突出,直到今天也是如此。怜悯之心:心灵之窗※性善论:人性本善修身立性:善莫能民贵君轻,躬而无告※保民论:保民而王以人文本,何必利日匹夫之勇,独夫与杀君※义礼学:仁爱谦和三反其身,舍生取义心悦诚服,存善成圣※论理学:人伦之序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枉己直人※人格论:天赋人格咎由自取有为若掘井※代表著作:〈〈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名柯,字子舆,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出生在距今约2300年前的山东,曾跟从孔子的后人子思学習,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世尊称他为「亚圣」。孟母三迁孟子小時候家境贫苦,只能住在郊外靠近墓地的山边。他看到人家办理丧事,便整日以模仿葬礼仪式为叶。孟子的母亲于是对他说:「如果我不搬家,你将来就只能替人办丧事了。」后来,他们便搬到市场附近居住。可是,孟子又受到商贩的影音,每天都装扮成杀猪的肉贩子,学做买卖。孟母担心儿子的前途,只好再次搬家。这次他们搬到一处靠近学校的地方,从此,孟子每天回来,便只会给母亲说学校里老师教导的东西了。孟母断机孟子八岁时,母亲送他上学。然而,孟子不久就无心向学。孟母知道后,拿起刀砍断了织布机上的沙线,并告诉孟子:「如果你读书沒有恒心,半途而废,就会像断了的沙线一样,将来只是沒用的废物。」从此,孟子刻苦学習,长大后怀着追求孔子圣学的壮志,到鲁国游学,后来还周游列国,著书立说,成为有名的学者。人性善恶的争论在孟子的时代,人性善恶的问题是人们热烈讨论的焦点。当时主要有几种有开人性论的观点,分別是性无善恶、性本善、性本恶等等。而「性善论」就是孟子思想理论的基楚。人人皆可成为圣人孟子认为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差別,就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的性善就如水下流一样,是绝无例外的。仁、义、礼、智等各种善德在人身上皆有根芽,只要人们竭力求善,就能拥有这些善德,否则便会失去,帶来现实中的各种恶行。故此,在人本性善的基楚上,孟子认为人人都可通过修心求善,成圣人。与生俱来的怜悯之心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即怜恤別人的心。他指出,如果一个孩子快要掉进井里去,无论是谁看见了,都会产生怜悯的心理,并立刻把这个孩子救出来。人们这样做并不是想跟孩子的父母结交,也不是想变得別人的赞赏,更不是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是在一种善良的憐悯之心驱使下,无条件地救出这孩子,如果不是这样做的话,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孟子认为这就是人性善良的证据。眼睛是心念的反映孟子认为观察人的正邪,沒有比观察眼睛更好的了。因为人的眼睛不能遮掩恶念,心念正直眼珠就会明亮,心念不正眼珠就会变得昏暗,而人的善恶就能从眼光中流露出來。所以,注意观察人的眼睛,这个人的善恶就无从隐藏了。孟子认为人要发扬善性,必须修身立命。他指出,能夠发挥善良本心的人,就可以知道自己与生俱来的本性;能夠知道自己的本性,就可以知道自然的规律;而保存、培养善良的本性,就是正确对待上天所赋予的生命的方法。至于自己的寿命是长还是短,心里都不会感到疑虑,只管专心致志地修养身心,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圣人与常人的区別孟子以大禹舜为例,指出舜当初住在深山里,与木石同处,和鹿猪同游,与百姓沒有不同的地方。可是,当他听到一句善言,看到一件善行,向善的心就像缺口的江河,奔涌而出,无法阻止,并立刻身体力行地实践这种善性,而寻常人就沒有这样对善的感悟。这就是圣人和常人的区別。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在政治上,孟子提倡「民本论」。他认为民本是一切政权的根本和关键,如果国君要令国家強大,就必须能夠「保民」,让人民拥有充足的物质生活,以及在施政时處处处先考虑民生利害,从而达到「保民而王」的目的。保民的方法孟子认为保民的具体方法,就是要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为百姓提供安居乐业和尊礼守义的物质基础。如果人民生活安定,拥有固定的财产,他们就上可以侍奉父母,下可以养妻活儿。因此,国君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地位,这才是民本思想的核心。以民为本行「仁政」孟子认为在一个国家之內,百姓是最重要的,其次是社稷,而国君则是最不重要的.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一旦失去民心,政权就必回败亡。君主要得到民心,就必须推行「仁政」,「仁政」是由性善论衍生出來,意思是君主要以来自本性的怜悯之心,來处理政务和爱护人民。协助弱小孤寡孟子认为帮助弱小无依的人,就是施行仁政的出发点。他指出,从前周文王实行仁政,一定先考虑到老弱无依的老人和年幼无父的孤儿。正如《诗经》所说:「富人是可以过活的,最可怜的就是这些孤苦的人啊!」所以,同情弱小,帮助孤寡,是仁政的出发点。君子的三件乐
本文标题:儒家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733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