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政治经济学课件(复旦大学,高帆)
2020/2/7《政治经济学》导论1政治经济学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高帆2007.9—2008.12020/2/72《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五节:总结及其拓展2020/2/73《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一、“经济”的词义变化人类社会从开始就有经济活动,即从事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活动,但作为描述这些活动的特定词汇——“经济”概念的提出却有一个过程。尤其是词源学的角度讲,“经济”在古代和现代几乎有着意义大相径庭的解释。冯天瑜:《汉字术语近代转换过程中误植现象辨析—以“经济”“封建”“形而上学”为例》当代哲学网2005年。2020/2/74《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1.“经济”的古典义:经世济民作为古典词的“经济”,是“经”与“济”的合成词。“经”本为名词,初见《周易》,指阡陌,义与“径”同,东汉·刘熙《释名·释典艺》:“经,径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后转为动词,义与“治”同,《周礼·天官·大宰》:“以经邦国”,《淮南子·原道训》:“有经天下之气”,这里的“经国”、“经天下”,即“治国”、“治天下”。“济”与“齐”相通假,有整齐调和之意;济从水旁,又可释为“渡”,义为渡水。2020/2/75《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经济”二字连为一词,首见《晋书·长沙王乂传》,“八王之乱”间,长沙王司马乂(277~304)致书其弟成都王司马颖(279~306),称他们“同产皇室,受封外都,各不能阐敷王教,经济远略”。隋《文中子.礼乐篇》有”经济之道”的说法;唐杜甫《水上遣怀》诗中有”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宋史》中的《王安石传》称王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清《红楼梦》第五回中也有说法“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2020/2/76《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从词源学角度可以看出,以上所说的“经济”都是指“经邦济国”、“经世济民”、“治国平天下”的意思。与“政治治理”含义颇近。《元史》卷172出现“经济之学”,指经国济民之学,其意即为政治学。这与近代之后一直到现在,“经济”所指的财政经济的含义是很不一致的。2020/2/77《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2.“经济”的现代义:社会关系的总和+节约A.作为名词的“经济”概念之一,指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种活动,即通常说所得国民经济的“经济”,以及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经济”均指这种含义。B.作为名词的“经济”概念之二,指社会的经济基础,即人们在从事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中所形成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中的“经济”就是指生产关系。2020/2/78《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C.作为形容词的“经济”概念,指节约、精打细算,即人们在生产、流通、交换以及消费过程中如何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通常所说的“社会建设一定要讲究经济效益”、“某个工程不符合经济原则”,这里的“经济”均是指节约、精打细算的意思。概言之,“经济”这个词在不同的背景下有不同的解释,如果将“经济”这个词只理解为其中的某种含义,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均会导致片面化的认识。2020/2/79《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二、经济学:来源及其原初意义经济活动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的,但“经济学”这个概念却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之后才出现的,它比人类的经济活动要晚许多。在西欧各国,“经济学”均是从希腊文(οικουομικοδ)演变来的,这个词希腊文的原意是家庭管理,古希腊的“家”是生产单位,古希腊思想家所说的家庭管理,实际是研究奴隶制的经济问题。2020/2/710《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公元前4世纪,希腊色诺芬著《经济论》(οικουομικοδ),其中希腊文οικου作家庭(家族)解,υομοδ原意为法律或支配,二者组合,意谓“家族管理”。这本书是使用经济一词作为书名的第一本经济学著作,也是西方文化中“经济”一词的始源。在这本书中,色诺芬从奴隶主的立场出发,第一次给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下了一个定义:经济学就是善良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2020/2/711《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继色诺芬之后,亚里士多德写了《政治学》,作者明确讨论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指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当时奴隶制的家庭经济管理问题。由于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经济问题确实主要限于奴隶主和封建主的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之内,而超出奴隶主和封建主的家庭经济——国家财政、商业、货币等问题通常是在政治学、伦理学中进行研究,因此在亚里士多德之后的两千多年内,一直只存在“经济学”这个名词。2020/2/712《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三)政治经济学:出现及其“家谱”第一次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词的是法国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重商主义是强调金银或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金银。蒙克莱田在1615年发表了《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他将书命名为“政治经济学”,是想说明他讨论的经济问题已超出了自然经济的家庭管理,而是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2020/2/713《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到了17世纪中叶,由于工场手工业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逐步形成,经济研究的重心开始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从而产生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演变,政治经济学也发生了相应的发展与分化,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后,又逐渐演化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两个学术体系。这个学术思想的渊源可以概括如下:2020/2/714《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法)弗.魁奈《经济表》(1758)(英)威廉.配第《政治算术》(1676)(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1817)马克思:《资本论》(1867)(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英)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1836)(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英)凯恩斯《通论》(1936)(美)萨缪尔森《经济学》(1948)(奥地利)希法亭《金融资本)(1910)(德)卢森堡《资本积累论》(1912)(俄)列宁《帝国主义论》(1916)当代中西方关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2020/2/715《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A.如何在“与时俱进”中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贡献——马克思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内在联系,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与变动的内在规律。——马克思推进了劳动价值学说,把创新、竞争、利润平均化这些市场运行的基本机制结合起来加以剖析,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整体与动态图景。2020/2/716《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马克思制定了社会总量再生产与国民收入的宏观理论,分析了实际经济发生周期性波动的内在机理。同时,在其他具体问题上,马克思也留下了具有洞察力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空背景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自发调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时间的继起转化为空间的并存。2020/2/717《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B.如何在“学科竞争”中认识西方经济学的解释力:西方经济学也是在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的背后动力是对变化的经济现实有更好的解释力。新古典经济学是有两重性的,一方面它回避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与内在阶级矛盾,把私有制的市场经济当作永恒不变的现象;另一方面,它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或资源配置问题进行了大力研究,逐步积累了不少有用的成果,丰富与深化了人们对市场机制的认识。2020/2/718《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对待西方经济学的正确态度是:既不全盘否定,一概排斥;也不盲目照搬,全盘吸收。而是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进行“选择性”借鉴,对于西方经济学中反映资产阶级偏见,掩饰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本质及其深层次矛盾的基础理论,必须深刻批判,坚决摒弃;对于西方经济学中描述和分析私有制市场经济微观运行和宏观管理的具体理论观点,如关于价格、竞争、成本、利润和总需求管理、货币供给、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则应结合国情有选择地加以吸收。2020/2/719《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一、《资本论》的概括性说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2020/2/720《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资本论》共四卷,4690页,300多万字。《资本论》是马克思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它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运用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原理。《资本论》的四卷分别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整个《资本论》各卷之间有内在逻辑关系,且“整个书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2020/2/721《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马克思(1818-1883):从1843年底到1883年3月,马克思用了40年的时间从事《资本论》的研究和写作。1843.10—1858.5:搜集材料,写政治经济学的笔记和手稿;1858.6—1863.8:写作和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1863.8—1883.3:修改和出版《资本论》,1867年出版《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1867-1883年整理和修改《资本论》以下各卷。2020/2/722《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恩格斯(1820-1895):1883年恩格斯担负起整理起《资本论》遗稿及其出版的重任。经过辛勤的劳动,《资本论》第二卷于1885年9月出版,第三卷于1894年出版。1895年恩格斯逝世时委托考茨基整理原稿,作为第四卷出版。但考茨基将第四卷作为与《资本论》平行的独立著作出版,命名为《剩余价值学说史》。1954-1961年,苏联重新整理出版了第四卷手稿,命名为《剩余价值理论》。2020/2/723《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资本论》的基本框架:剩余价值(m)资本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资本的流通过程(剩余价值的流转问题)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剩余价值理论(文献综述)2020/2/724《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在《资本论》的逻辑体系中,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核心经济范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最基本的经济规律,资本同劳动的对立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运转的轴心。《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充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运动规律。因此,《资本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特殊的剥削性质的本质、阶级对立和矛盾对抗,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制度论”;而且阐明它作为一种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实现方式和运行机制,也是这一生产方式的“运行机制论”。2020/2/725《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二、《资本论》各部分的内容1.《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主要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本身的生产。共七篇二十五章:第一部分:第1篇(1-3章)劳动价值理论第二部分:第2-6篇(4-20章)剩余价值理论第三部分:第7篇(21-25章)资本积累理论2020/2/726《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2.《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以产业资本的流通过程为对象,即考察属于流通的范畴,又从流通角度考察有关生产的范畴。共三篇二十一章:第一部分:第1篇(1-6章)资本的循环理论第二部分:第2篇(7-17章)资本的周转理论第三部分:第3篇
本文标题:政治经济学课件(复旦大学,高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481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