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我的母亲胡适学习目标:1、识记生字、解词、文学常识。2、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3、品味文章真切、质朴的语言。4、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胡适25岁就当了北京大学教授,可算是少年得志。后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国特命全权大使、北京大学校长。认识作者: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873—1918)农村出身,不会识文断字,是绩溪县中屯人。19岁时成了比她大三十岁的胡适父亲胡传的续弦。胡适的父亲胡传是清末贡生,曾在东三省、广东及台湾省任官职,然而天不假年,50出头便撒手人寰(huán),抛下了孤儿寡母。成了寡妇的冯顺弟无奈中不得不带着胡适回到老家寻找生路,让孩子接受教育。23岁的冯顺弟成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文绉绉()掷铜钱()眼翳()庶祖母()zhōuzhìyìshù文绉绉:生书: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未读过的书。生,不熟悉的。一()对联一()画一()眼镜几()假胡须一()笑脸()员辽阔副幅副副副幅1、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写了“我”在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既写出了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在大家庭环境中作为后母维持家庭关系的不容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划分全文结构:第一部分(1-3段):追念“我”的童年生活。第二部分(4-12段):写母亲三方面的事。第三部分(13段):母亲对“我”的深远影响。第二部分又可划分为三层:第一层(5-7段):母亲对我的管教。(对我)第二层(8-11段):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对人)第三层(12段):母亲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对己)(1)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语句第4段:“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第6段:“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第7段:“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第8段:“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第10段:“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第12段:“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第13段: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侧面)阅读前4自然段1、第一段写自己童年的身体、性格特点。其中表示自己性格特点的句子是:我总是文绉绉的。“文绉绉”是什么意思?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2、这一性格的主要成因是哪两点?自身的原因: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母亲的原因: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3、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野蛮”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指身体强健,敢于淘气、冒险。4、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穈先生”。“穈”怎样读?你知道为什么叫他“穈先生”吗?胡适原名嗣穈,又“像个先生样子”,所以……5、第2段,写自己儿时“最活泼”的游戏是什么。•居然和一群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枪,借得了几副假胡须,就在村田里做戏。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居然:竟,出乎意外地。这个词语写出儿童天性不可泯灭,终于冲破束缚,活泼了一回。6、“居然”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效果?7、这一段流露出对儿童游戏生活的什么感情?追念惋惜9、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这两句话很有分寸,说说你的理解。•“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算是”、“一点”又表明了谦虚的态度。8、第3段写作者9年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却失去了两次“发展的机会”。用自己的话概述:是哪两次“发展的机会”?一是在族长们的反对下失掉了学音乐的机会;二是在先生的“大骂”、“撕毁”的遭遇中“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10、但这9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究竟”一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起到什么作用?毕竟。强调“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恩师”改为“老师”,“慈母”改为“母亲”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恩师”“慈母”饱含感激之情。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前三段作者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是贫乏、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阅读5-7自然段一、如何对“我”进行管教;(5-7)(二)、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这些事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1、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早学;(5)谆谆教导,严格督学3我说了轻薄的话,她重重责罚我(7)责罚严厉,教我做人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5、对待除夕夜被债主追债的败家子大哥: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8)6、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受了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9-11)不露怒色、气量大、性子好容忍仁慈、温和7、对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要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12)有刚气不受人格侮辱4她用舌头乱舔我的眼病。(7)慈母爱子情切2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6)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子有方二、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8-11)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12)(三)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语句第4段:“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第6段:“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第7段:“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第8段:“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第10段:“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第12段:“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第13段: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侧面)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母亲是一个慈祥、教子严而有方,气量大、性情好,待人仁慈、和善、容忍,对大事又不失刚气的人;她是我的恩师、慈母、严父。〖归纳小结〗母亲对我的影响不单体现在对“我”的“言教”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我的“身教”上。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在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母亲给“我”的极大影响有哪些?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作者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你是如何体会到的?怀念、感激、敬仰如:(5自然段)每天天刚亮,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以儿童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来,在真切质朴的语言中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再如:(7自然段)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写出了母亲的爱子情深,在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作者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你是如何体会到的?怀念、感激、敬仰又如:(8自然段)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8自然段)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对母亲所遭受的痛苦,一笔带过,留给了读者无限想象空间,更加感动人心。质朴、真切的语言将“我”对母亲的疼惜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文中极少直接抒情的句子,那作者的感情是如何表现的?(从叙述语言风格、结构、写作视角等方面考虑)1、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2、自然流畅的结构3、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4、用童年视角来回忆往事,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挚倾吐,掏出“心灵”来写母亲,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佩之情。课文题目是《我的母亲》,但课文前三段只有一句话提到母亲,而其他内容与母亲无关,它们是否偏题?作者在前三段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别无其他活动,是贫乏的,是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样看来,前三段是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归纳小结我学到了什么?内容上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作者感情的表现方式写作技巧运用具体、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性特点表现感情的方式母亲的诠释仔细想想,原来mother一词是可以这样解释的:M(many)妈妈给了我很多很多O(old)妈妈为我操心,白发已爬上了您的头T(tears)您为我流过不少泪H(heart)您有一颗慈祥温暖的心E(eyes)您注视我的目光总是充满着爱.R(right)您从不欺骗我们,教导我们去做正确的事情.
本文标题:胡适《我的母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378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