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中药科学化与科学中药_以台湾为中心之个案观察 - 中药科学化与科学
1中藥科學化與科學中藥中藥科學化與科學中藥中藥科學化與科學中藥中藥科學化與科學中藥::::以台灣為中心之個案觀察以台灣為中心之個案觀察以台灣為中心之個案觀察以台灣為中心之個案觀察(論文僅供會議討論之用論文僅供會議討論之用論文僅供會議討論之用論文僅供會議討論之用,,,,請勿直接引用請勿直接引用請勿直接引用請勿直接引用)劉士永摘要摘要摘要摘要::::台灣本地的成藥業者約自1980年代起,移植殖民時期遺留之某些文化隱喻,置入漢方成藥的市場行銷宣傳中。究竟中藥科學化與科學中藥在台灣社會該如何理解,庶民所賦予的各種想像又有怎樣的歷史淵源?本文希望能在釐清當時名詞定義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了解台灣醫藥界研究中醫藥材的歷史,兼及科學中藥發展的文化與科學想像特色。日本生藥學自1900年前後發展,1920年又逐步有皇漢醫道之復興。基本上漢藥與漢醫在日本,因時空條件變化及文化傳統等因素得以共同發展。然台灣則因強調漢藥科學化分析,將漢醫棄之於歷史灰燼中,以致於漢藥研究從漢醫中剝離,成為現代藥理學研究的對象,並得以讓某些藥物披上科學之名。相較於草藥可以被「科學化」,從而成為西式醫療體系一環的發展,傳統療法並不受重視。儘管日本藥典與其他的法規,允許醫師在西醫療法中處方並調劑生藥材,漢醫治療理論與傳統漢醫師卻沒能共蒙其利。換言之,由於傳統漢藥可以被現代化學研究、分析,從而使其得到「科學化」外衣的同時,又能不失民間的傳統信賴。漢方醫學相反地,就因為無法納入西洋醫學的解釋模型當中,逐步的被整個醫療體系邊緣化。關鍵詞:漢藥、漢醫、科學中藥、日本醫局方、日治時期台灣台灣本地的成藥業者約自1980年代起,移植殖民時期遺留之某些文化隱喻,置入漢方成藥的市場行銷宣傳中。民眾透過廣告「得知」,傳統漢方草藥是溫和、滋補的,西藥則是刺激而具有毒性的。一段著名成藥商的電視廣告台詞:「XX製藥精神,先講求不傷身體,再研究藥效」,大概就反映了這般的用藥想像。1另外一個有趣的例子,則是許多本地藥房都曾懸掛的小店招「XXX科學中藥」。1950年代,任職於台灣省衛生試驗所的許鴻源,赴日參觀長倉藥廠時,驚嘆於日本人行之經年的漢藥材科學製程,遂將其濃縮中藥的流程技術引入台灣,並名之為「科學中藥」,藉以區隔傳統中藥煎、炮、泡製的方式。許鴻源認為,西藥副作用太多,傳統中藥又熬煮困難、療程緩慢,故引進科學之濃縮製法,冀存漢方之精華、避西藥副作用之弊害,且得縮短療程。2僅管許鴻源的科學方法重在濃縮精華、加速療程,但兩者都因為將漢方中藥定性為溫和、較無毒害,而西藥則副作用強,常與毒物無異。究竟中藥科學化與科學中藥在台灣社會該如何理解,庶民所賦予的各種想像又有怎樣的歷史淵源?就現有的材料看來,近代日本的「科學漢方」發展恐與台灣科學中藥間有著脈絡1該辭為五洲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的電視廣告,應是出自其董事長吳先旺先生之手。吳先旺出身貧困農家,小學畢業且識字不多,卻以系列成藥,如「斯斯」、「足爽」等成藥創造數十億的身價。因此他所提出的「製藥精神」當非象牙塔的高論,應有其個人想像與民間定見的根源。有關吳先旺的事蹟,參見蘇拾瑩,《窮鬼翻身:五洲製藥董事長吳先旺的發跡》(台北:商周,2006)。2林祝菁,〈許鴻源、許照信父子共創順天堂一甲子版圖〉《工商時報》200603272相承之關係。漢方或日人慣用之「生藥」一辭,按戰前日本慣例,特指近代化學藥物以外,純粹由天然動植物或礦物構成的藥材,亦即拉丁學科名稱Pharmacognosia所涵蓋之範疇。3日本江戶時代以前僅有「藥鋪」之傳統,待1874年《醫制》公佈後為區隔新式藥物販賣與傳統生藥舖之關係,遂於1889年限訂僅具合格藥劑師開立者得稱「藥局」,其餘則沿用江戶舊例稱為「藥鋪」或「藥店」。4儘管「藥局」因具有調劑權,理當以西藥販售為主,而「藥房」則因無藥師經營或僅由藥劑生執業,理論上得以兼營日用衛生雜貨與各式漢方成藥,因而常與傳統之「藥鋪」或「藥店」混淆不清。然而睽諸實務運作,不論在日本或當時的台灣,這幾種販售單位(藥局、藥房、藥鋪與藥店)其實都有漢方藥的販賣。唯一差別僅在於,通常只有藥種商或傳統藥舖轉型而來之藥房,才有所謂生/漢藥材(即傳統的複方漢藥原材料)的販售,這類營業處所在台灣則有時又會被稱為草藥店或青草店。由於取藥便利、語言相通,加上收費較低,草藥店從日治到戰後初期都是台人慣常就醫取藥的處所。5至於名詞:「科學中藥」或「科學漢方」則是出現在1930年代以後的日本,在製作上多屬以科學方式,濃縮萃取傳統中藥藥方有效成份而製成的藥品,其包裝形式也常與西成藥相仿,服用上亦無需費時的煎、炮等手續。上述這些名詞基本上代表了二次大戰以前,台灣漢方醫藥活動的主要角色,也是今日種種爭議甚至是常民用藥習慣的濫觴。本文希望能在釐清當時名詞定義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了解台灣醫藥界研究中醫藥材的歷史,兼及科學中藥發展的文化與科學想像特色。背景背景背景背景::::日本科學漢方的興起日本科學漢方的興起日本科學漢方的興起日本科學漢方的興起整個明治年間,日本並無意願也暫無能力建立本土西藥製藥產業;整個十九世紀的最後十年,日本政府關注的都是西藥進口者與配銷者的角色。此時民間雖仍相當仰賴傳統漢藥材,但政府及其培植的新式西醫師卻已將使用西藥視為醫療進步的表徵。6日本本土西藥業的出現與漢藥之能苟延殘喘,端賴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因歐陸藥廠囿於戰火且海上輸入困難,日本西藥進口商遂趁勢發展小規模且技術層次不高的無機西藥材製造。7另一方面,1910年代幾無立錐之地的漢方藥鋪,也在這段時間以廉價替代用藥的方式,重新回到東京、橫濱、大阪等都市內的藥店貨架上。僅管市況如此,在藥師的培育體系中,漢方藥仍無一席之地。在大正時期以及昭和前半期(1912-1920s),共有十七所藥學專科學校成立,均無生藥科之設置,自然也沒有漢方藥師的訓練。在此同時,帝大藥理學系與相關訓練,仍然持續基於實驗需要培養藥學專業人才,並無訓練一般臨床藥師的規劃。8因此,多數藥專畢業生成為一般藥劑師,3清水藤太郎,《日本藥學史》,(東京:南山堂,1971),頁270-1。4清水藤太郎,《日本藥學史》,(東京:南山堂,1971),頁419及420有關明治五年六月《新聞雜誌》之引文。此外,按恩田重信所述,日本政府對藥局經營亦有設備、職業內容等諸多標準之限制,其目的即在與藥店之一般成要販售業務做一區隔。見氏著,〈第一編藥局經營〉,《歐米藥制註釋》,(東京:印刷株式會社,1922),頁1-100。5熊秉真、江東亮、鄭麗榕,《魏火曜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頁173。6KojiYamakawa,“Historicalsketchofmodernpharmaceuticalscienceandtechnology(Part3).Fromthesecondhalfofthe19thcenturytoWorldWarI,”YakushigakuZasshi.30:1(1995):1.7由於製藥能力,尤其是現代化學工業能力不足,直到二十世紀前五年左右,日本本地的西藥製藥業泰半以本地礦材為依靠,生產西醫師可調劑用之基礎西藥材,如滑石、甘油等,見岡崎寛蔵,《くすりの歴史》(東京:講談社,1976),頁88。8KojiYamakawa,“AhistoryofahundredyearsofpharmaceuticaleducationinJapan,”YakushigakuZasshi.1994;29(3):452-623在市街坊肆間開設藥局或藥房。其中,或許有一部分的藥專生開始與帝大藥學畢業生、草藥生產商人合作,產製某些以生藥材混合一般西藥成分的成藥。如明治三十五年(1902),橫濱有田商店即私設藥品試驗室(按:實為製造室),將自製葯品以家庭常備藥的名義上市發售。91884年的《醫制》第四十一條修正案,因為賦予醫師調劑權而削弱了藥師的專業形象,也由於醫藥分業的廢弛縮減了專業西藥師的收入。為求生存,日本草本生藥界首先利用第一次世界戰爭期間進口藥物短缺的狀況,加緊生產無機化學藥物與簡易的漢方家庭常備藥。一所成立於1885年大阪的漢方製藥廠,先是利用中日戰爭(1894-95)和日俄戰爭(1904-05)期間洋藥缺乏的機會,改建轉型為製造西式的非處方藥(家庭藥),然部分成藥之成分實屬生藥材,如桔梗、洋菊為主材料的鎮咳劑等,此等藥品雖名曰「西藥」,然恐僅止於一、二味西藥成分與外包裝而已。10其後雖有其他小型製藥廠跟進轉型與大阪幾所較大藥商的小資本投入,但總的來看,明治時期日本藥業生產仍僅限於簡單的無機藥品製造以及漢方常備藥的有限生產。11傳統漢藥材市場因為進口與國產的西式藥物增加而持續萎縮,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傳統漢方才因為新式生藥學發展的緣故顯露出一線生機。早在明治初年,已有江戶以來之漢醫世家有意調和中西用藥的差異,希望能為世襲的家業謀求生機。出身加賀藩儒醫世家的大井玄洞,於1880年任教東京醫學校製藥學科之際,翻譯J.W.AlbertWingand德文原著LehrbuchderPharmakognosie,首度將其中之德文名詞「Pharmakognosie」譯為「生藥學」。大井認為凡是宇宙間直接採集的藥物,具有天然形狀或因機械制法變換了形貌而用於販賣者,均可稱之為生藥;而講求此等科學者,即為生藥學。12這段文字中最值注意的是,生藥之所以能成一門科學即在於「因機械制法變換了形貌」。至於生藥與西藥的根本差異,則在於其自然產物的本質。如日本學者下山順一郎於1890年,在其自著的生藥學序言中確切定義:「生藥學是論述供醫療目的天然產物的學問。」13下山曾參與1883年《日本藥局方》第一版的編定,並於1887自法歸國後,於東京大學創設生藥學講座。爾後以其生藥學奠基者的頭銜,在1899年獲得日本藥學博士第一號證書。14下山和大井最大的不同,在於下山受過西方完整的藥用化學訓練,並出版過《提要無機化學》(1898)等重要的藥理學教科書,尤其是他的《薬學実験全書1-定性分析編》(1894),幾被視為日後日本漢藥科學研究之先聲。15或許正是因為這些藥學家,儘管初版的《日本藥局方》在1886年公佈,其內容幾乎可視之為德文藥典DeutschesArzneibuch的日文複製版,16然而《日本藥局方》在1891年的改版,即已大幅修正了西方對於藥用植物的分類,並且將許多傳統生藥材料涵蓋其中。17日本藥典第二版使用新的分類準則,將藥品分為三個類別:〈基礎藥物〉、〈非處方的健9清水藤太郎,《日本藥學史》,(東京:南山堂,1971),頁141-142。10KojiYamakawa,“Historicalsketchofmodernpharmaceuticalscienceandtechnology(Part3).Fromthesecondhalfofthe19thcenturytoWorldWarI,”YakushigakuZasshi.30:1(1995):3.11清水藤太郎,《日本藥學史》,(東京:南山堂,1971),頁317。12浅野正義,〈「生薬学」と訳した大井玄洞について〉,《薬史学雑誌》16:1(1981):21-24。13下山順一郎、朝比奈泰彥、藤田直市,《生藥學》(改訂增補21版),(東京:南江堂,1936),頁2。14難波恒雄,〈日本における本草の歴史と民族薬物学〉,《和漢医薬学雑誌》14巻(1997):77。15日本薬局方編輯委員會,〈日本薬局方沿革略記〉,《第十五改正日本薬局方》(2006),頁1-2。1616恩田重信,《歐米藥制註釋》,頁40-1。17HajimeYamada,“ThedevelopmentofmodernJapanesepharmaceuticalindustry(Part3):from1886to1906,coincidingwiththeerabetweentheinstitutionandissueofJapanesePharmacopoeiafirsteditionwiththirdedition(JPI-JPIII)
本文标题:中药科学化与科学中药_以台湾为中心之个案观察 - 中药科学化与科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13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