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游戏中,我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该干什么?幼师幼儿园倪慧芳游戏的观察“我看到了什么”——是对游戏行为、事件的客观描述。(游戏故事)“我看懂了什么”——是对游戏行为或事件的原因、个体行为的动机、目标的挖掘,是一种超越客观描述,让客观描述的情况具有意义的过程。(行为阐释,蕴含教师个人的有关儿童心理及发展理论的知识)“我该干什么”——是基于观察,在看懂、理解游戏的基础上的,教师的介入和导引,目的是助推游戏及幼儿的发展。(理解性的导引介入)教师专业化的体现华爱华老师对我们说:“幼儿园教师怎样才能让别人认同你的专业性,那就是会让孩子游戏,会看懂孩子游戏,会在看懂的基础上促进孩子的发展。”因此,区里带领我们做观察游戏、读懂游戏、介入导引游戏的研修是非常好的,它能有效的促使我们专业化的成长。现场一“我看到了什么”——“我们一起玩恐龙游戏吧”“我看懂了什么”——自主确定游戏主题游戏主题“玩什么”是孩子们自发提出,商量确定的,而且是他们都非常感兴趣的内容。这说明,游戏是孩子们从自己内心需要出发,想要玩的,而不是外界的要求和目的。现场一“我该干什么”——1)自发的游戏主题折射出的是幼儿成长中关注、感兴趣的事物以及已有的经验。就幼儿个体来说,教师观察游戏主题内容,从中来发现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特点。观察游戏目的性方面,来了解幼儿现有的思维发展水平、坚持性等等。2)就游戏本身来说,教师要允许、尊重、鼓励幼儿自己确定的游戏主题,以满足幼儿真游戏的需要。同时通过观察,了解、抓取大多数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主题,在幼儿生成和教育目标上找到支点或链接,师幼共同生成各种活动,促进游戏的深入和发展。现场二“我看到了什么”——“你要绕圈才能到龙堡”“我看懂了什么”——积极实现游戏构想、同伴间的互动性理解1)游戏是由一个个游戏构想组成,游戏构想的不断实现推动游戏情节的向前发展。而游戏构想源于幼儿对该游戏主题的认知、经验和想像。游戏时,每一个幼儿都会自由地发挥想象,创造出他们想要的游戏构想,或者根据需要改变游戏构想。在这过程中,尽情地展现自己,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体验“我想”“我能”“我行”!2)游戏构想的实现,需要同伴间的互动性理解。为了实现游戏构想,幼儿会积极主动与同伴沟通。同时还需要角色之间具有合作性。幼儿除了扮演自己的角色,还需要考虑自己与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需要理解对方行为背后的含义。只有这样,游戏信号才能达成意义理解和沟通,双方才会发出适应性的信号,游戏才能顺利开展和深入,构想得以实现,双方都获得快乐和满足。这种隐喻和不言之喻,正是幼儿交往能力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元交际)“我该干什么”——1)就幼儿个体来说教师观察幼儿游戏构想的产生以及实现过程,了解分析幼儿原有经验状况,运用经验的能力以及想象力、创造力。同时,了解幼儿的语言表达、沟通和回应能力。其次,通过观察互动状况,了解游戏中幼儿元交际能力。如观察、识别表情,觉察他人情绪、对他人行为、想法的理解能力,站在他人角度理解他人的能力等等。(元交际是一种意义含蓄的交际,表现为不用言传,只是意会的形式。元交际的顺利与否依赖交际双方对于隐含意义的敏感性,这种理解隐含意义的敏感性,又取决于交际双方熟悉了解的程度和知识背景的相当程度。)2)就游戏本身来说教师尊重、了解、支持幼儿的游戏构想。察觉幼儿在游戏构想,游戏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判断游戏构想无法实现的原因,如:是由于幼儿经验缺乏的缘故、还是材料不足的缘故又或者是同伴互动问题缘故……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适宜的指导和帮助,使幼儿的游戏构想能不断实现,游戏得以不断深入。在生活、游戏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元交际能力,促进幼儿交往中的互动性理解。现场三“我看到了什么”——“我给小狗吃骨头”“我读懂了什么”——游戏中的“物物替代”游戏中出现的矛盾和现实的冲突,促使幼儿替代行为的产生。需要和现实的矛盾冲突,是幼儿的发展动力,而替代物成为了矛盾冲突缓冲的因素。替代行为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大进步。“我该干什么”——1)就幼儿个体来说,教师观察幼儿与材料互动的情况从中了解分析幼儿的思维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觉察幼儿的生长点和发展的需要,并顺应发展需要,适时适宜介入。2)就游戏本身来说,教师要关注材料与幼儿游戏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材料的性质、特点、种类、潜藏的价值、以及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求关系;观察材料的使用状况,如频率、玩法、数量、投放方式等等、让材料走在发展的前面,促进游戏的发展。现场四“我看到了什么”——按号码拨打电话“我看懂了什么”——游戏中的尝试性行为游戏是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反映,但同时随着幼儿的发展,新经验的积累,幼儿不再满足他原有的游戏水平,会自发产生新的尝试性行为。“我该干什么”——1)就幼儿个体来说,当幼儿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时,教师需要介入和帮助。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直接告知、或是启发引导的方式取决于问题的性质。2)就游戏本身来说,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能有效地引发幼儿游戏中的学习,同时又隐藏着游戏的发展因素。教师应及时把握游戏中的发展因素,适时适宜介入,促进游戏的发展。比如:教师可以了解班级中幼儿在这一方面的经验积累。如有多少幼儿认识数字、知道并理解电话号码,会按号码打电话,在了解幼儿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可以从生活中最常见的特殊号码(110、120、119)或者是幼儿最为熟悉的家庭电话、幼儿园电话、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入手,帮助幼儿认识数字、理解电话号码。然后,观察幼儿在游戏中是否有运用这些新经验,游戏有否获得深入和发展。现场五“我看到了什么”——“我们喜欢玩恐龙游戏”“我看懂了什么”——专注投入、快乐满足的游戏精神杜威曾经说过“游戏的态度比游戏本身更重要。”游戏为什么能带给孩子如此快乐的情绪体验呢,那时因为幼儿以游戏本身为目的,没有游戏之外的目的。重过程,轻结果。他们在游戏“虚拟”的情境中通过扮演角色来实现客观世界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内心的所思、所想、所感在游戏中得以宣泄和表达。从而达到平衡,获得快乐和满足。“我该干什么”——1)观察了解游戏中幼儿的情绪情感,并感同身受。观察游戏中幼儿呈现的专注性、积极性、坚持性和创造性等品质并多加认同。而不以游戏中学到了什么,扮演的行为像不像来加以评价。2)教师要有游戏精神。允许幼儿游戏中反复的游戏行为、重复玩着同一个游戏;尊重幼儿游戏中的真我的情绪表达和行为表现;接纳幼儿游戏中天马行空,奇思怪想的游戏情节;鼓励幼儿游戏中自我精神的释放与表达,欣赏幼儿游戏、珍视游戏中的每一个片段。相信,幼儿会更加自主、自信的游戏。游戏的价值不在于具体的内容,而在于内容与背景的关系。儿童是在关系系统中进行游戏的,在游戏时,扮演某个角色的儿童不是在学习这个角色的角色技能,而是在学习角色的概念,在区分角色之间的差异,了解角色行为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具体的说,玩医院游戏的儿童,并不是在学习如何做医生,并不是在掌握医生的行为方式,学习听诊、开药的本领,而是在了解医生与医生相应的行为方式,医生与病人的差异,医生与非医生的区别。从儿童发展视角出发,我们深入观察幼儿游戏,学习看懂、读懂幼儿游戏、并在此基础上,导引介入游戏,助推幼儿的发展。愿我们一起,努力让我们的孩子在快乐的游戏中度过珍贵的童年!
本文标题:游戏中的观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004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