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小小说的鉴赏知识点•一、小说的结局•二、小说常用的开头•三、小说的情节•四、小说的环境描写•五、小说的人物形象•六、常见表现手法的分析•七、场面描写(人物活动的舞台)•八、小说的语言(有表现力、感染力)•九、小说的主题(写作目的)一、小说的结局•1、出人意料式•2、令人伤感的悲剧式结局•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式结局。•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一、小说的结局•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07海南调研题《界河》•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上海07春季高考《父爱无价》,广东卷模拟一(贾平凹)〈羊事〉。《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主人公意外被打死,凸显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人类呼唤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主人公意外被打死的悲剧性结局凸显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人类呼唤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再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如《柳毅传》。•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如果去掉结尾有什么作用?•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如:•书法家•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人群里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到:“请再写几个。”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分析:“书法家”在省略号中结束全篇,但是可以看出这位书法家并非真正的书法家,讽刺了当今官场的一些丑陋现象。它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二、小说常用的开头•1、设疑法(悬念法):•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的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2、写景法:•二、小说常用的开头•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如《睡美人》。小说一开头就说女A角失踪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①引起读者的思考。女A角为什么突然失踪呢?从而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②引出下文的情节。因为女A角的突然失踪,才有下文女B角的上台演出。•③突出人物形象。女A角故意失踪,是为了让贤,从而表现了女A角善于发现人才、想方设法使用人才的美好心灵。•④揭示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女A角故意失踪的故事,告诉人们要了解、重用现实生活中的睡美人。2、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三、小说的情节:•1、情节的组成:•2、情节安排技巧:•一波三折式•首尾呼应式•倒叙式•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3、贯穿情节的线索—事、物、人、情、时间、空间•4、情节的发展—表现性格.•5、情节的发展——表现主题.•三、小说的情节:•(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情节安排技巧:•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如上海07春季高考〈父爱无价〉:父亲以子为傲-----父亲听到儿子死讯----父亲决定拍卖儿子的肖像画-----没人愿买------可得到全部珍品。这样安排,既有戏剧性,又体现父亲对儿子的至爱。•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如《睡美人》,开头说女A角失踪,制造悬念,结尾写她在观众席上鼓掌,揭穿谜底,使事故情节完整,又表现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主题。又如《雪夜》开头结尾都写雪花飘舞,渲染凄凉气氛,暗示了人物命运。•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如《书法家》。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3、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睡美人》中的“导演”、《故乡》中的“我”等。•4、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前面写天气放晴、春光明媚,体现了他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关注和向往。随着情节的发展,他发现了敌人,便“飞速向岸边游回,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瞄准”,表现了他十分机警,反应快捷的性格;但情节发展到最后,他却被对方打死,这是因为“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从而写出了他心地善良,向往和平,有人性的品格。•(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5、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如《睡美人》:女A角失踪后,导演在没有办法之余,只好让女B角上台演出,令导演惊讶的是,女B角与男A角的搭档天衣无缝。通过这些情节的描写,提出了如何去发现人才、评价人才、使用人才的社会问题。•(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四、小说的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①推动情节的发展•②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主题•④渲染气氛•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四、小说的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①推动情节的发展。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第一句话写天气突然放晴,气候转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洗澡作铺垫。•②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写天空中的鸟自由地飞翔,烘托了主人公热爱、追求自由的情感。•③衬托主题。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自然环境描写突显出大自然的美丽可爱,反衬出战争的残酷、可恶。•④渲染气氛。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恐怖的环境,渲染了夏瑜就义前的悲凉气氛。(“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社会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描写的作用。•如《药》写士兵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人物用的是洋钱等,反映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再如《孔乙己》中写长衫帮、短衣帮的喝酒方式,揭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为孔乙己的出场作了铺垫。•又如上海07春季高考〈父爱无价〉:作者写拍卖会上“死一般的沉寂”“越发安静”“附和声此起彼伏”“人声鼎沸”的场面(社会环境)的作用是:•①渲染气氛,揭示了竞拍者对肖像画的态度,反衬了父爱无价的主题;•②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五、小说的人物形象1、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写天空中的鸟自由地飞翔,刻画了主人公热爱、追求自由的情感。2、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前面写天气放晴、春光明媚,体现了他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关注和向往。随着情节的发展,他发现了敌人,便“飞速向岸边游回,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瞄准”,表现了他十分机警,反应快捷的性格;但情节发展到最后,他却被对方打死,这是因为“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从而写出了他心地善良,向往和平,有人性的品格。•3、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①抓肖像;②抓语言;③抓动作(所做的事);④抓神情;⑤抓心理;⑥抓人物之间的关系。•4、人物形象表述的方法:《睡美人》:女主人公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她有丰富的经验、精湛的演技,能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通人物过形象的塑造,告诉人们要去发现、使用生活中的睡美人。•(答题思路: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5、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①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②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如:•《睡美人》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高尚品质。如第5、6自然段,描写了女B角雍容的舞步、潇洒的舞姿,以及与男A角的搭档天衣无缝,(正面)衬托了女主人公善于发现人才,敢于使用人才的美好心灵。(以人衬人)•《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美好、纯洁的心灵。(以景衬人)•《父爱无价》作者写拍卖会上“死一般的沉寂”“越发安静”“附和声此起彼伏”“人声鼎沸”的场面(社会环境),反衬了父亲对儿子的至爱。(以场面衬人)•六、常见表现手法的分析•①铺垫。如《温酒斩华雄》(《三国演义》),在关公未斩华雄前,作者写了华雄勇猛凶狠,他挫败孙坚,砍杀祖茂等人,这样写实际上是为关公的出现作了铺垫。•②衬托。如《睡美人》,作者写导演担心女B角演砸的后果,反衬了女A角丰富的舞台经验,精湛的表演艺术;写女B角与男A角的搭档天衣无缝,(正面)衬托了女A角的识人之准,让贤之正确。•③细节描写。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他”倒下的细节描写,突出了作者对“他”的惋惜,刻画他善良、纯真人性,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再如《温酒斩华雄》(《三国演义》第五回)中“温酒”(其酒尚温)的细节描写,让人领略到关羽武艺之高超,获胜之快速,从而表现了关羽的神勇•④对比。如上海07春季高考《父爱无价》:父亲对儿子肖像画的至爱,与拍卖会上众人对肖像画的冷淡形成对比,有力地表现了主题。•⑤象征。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鸟儿在自由地飞翔”象征了“他”喜欢自由、追求自由的性格。•⑥渲染气氛。如上海07春季高考《父爱无价》:作者写拍卖会上“死一般的沉寂”“附和声此起彼伏”“人声鼎沸”是为了渲染气氛,反衬父爱无价。•⑦制造悬念。如上海07春季高考〈父爱无价〉:作者写拍卖会上“死一般的沉寂”“附和声此起彼伏”“人声鼎沸”是为了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⑧照应。如《睡美人》,结尾写她在观众席上微笑鼓掌,照应了开头写女A角突然失踪,突出了女A角的美好心灵。•除上面介绍之外,还有抑扬法、虚(联想、想象)实法等。•七、场面描写(人物活动的舞台)•作用:暗示主题/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如《父爱无价》:•通过写拍卖会上“死一般的沉寂”“越发安静”“附和声此起彼伏”“人声鼎沸”的场面,①渲染了气氛,揭示了竞拍者对肖像画的态度,反衬了父爱无价的主题;②制造了悬念,推动了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八、小说的语言(有表现力、感染力)•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九、小说的主题(写作目的)•1、主题的评价:以小见大,立意深远。•2、归纳主题的方法•①抓人物形象;②抓情节发展;③抓写作背景。如:•《孔乙己》:通过对断腿前后的孔乙己遭遇的描写(情节),刻画了受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本文标题:小小说鉴赏技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734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