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海交通大学陈茜绪论: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认识思考问题:1、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2、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一、什么是“思想道德修养”•1、思想:指对一定的认知对象的认识。••认知对象包括:•自然•社会•人的意识(人的思维、情感、行为、欲望等)••认识包括:•感性认识:是对认知对象的感官、感觉层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认知对象的本质性、规律性的认识。2、道德: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形态,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道”与“德”通常含有道德原则与道德品质的内容。(1)关于“道”中国古代典籍认为:“道”原义为道路,后引申为规律、必然、合理、正当、理想、方法等。从伦理学意义上讲:“道”指处世做人的根本原则,即人之为人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2)关于“德”••中国古代典籍认为:“德”原义为按礼法行事有所得,•后引申为情感品德修养等。•从伦理学意义上讲:“德”指人们坚持行为准则的“道”•所形成的品质或境界。••“道”与“德”含有道德原则与道德品质的内容;•指人类的行为合于理,利于人。3、修养修——修整、修炼等养——培养、养成等修养:指人们经过学习、修炼和实践所形成的社会化、习惯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及其达到的水平。***如何理解“修身养性”这个词语?二、什么是法律1、法律:法律通常是指由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规范的行为规则,并由国家的强制力(主要是司法机关)来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社会规范)。三、道德和法律的关系(一)同一性1、道德和法律的产生和发展:在于人类的群体性生活样式对秩序性的必然要求。2、道德和法律是人类在对自身生存状态的(个体与社会)本质性、规律性认识基础上的一种理性的、智慧的创造。3、道德和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共同发挥作用。(二)差异性1、道德为法律提供价值基础。2、法律为道德价值提供保障。四、当今中国道德和法治建设的价值指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国家的价值目标——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的价值目标——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五、《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意义1、课程学习的意义1)微观: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身、认识社会、认识世界;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生活、把握生活和创造生活。2)宏观: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六、关于课程的教学安排(一)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1、以学生为主体,理论联系实际;2、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3、增强学生关照社会、反思自我的意识和能力。(二)授课方式1、教师授课2、教师主持讨论课3、学生案例分析主持课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专题内容进行案例分析准备,以课堂主持的形式,阐释对某一专题的相关案例的思考、分析和认识。4、影片观摩讨论课。(三)课程内容安排课次内容授课形式1、绪论2、3理想、信念、价值观对于生活的意义教师主讲、课堂讨论4、案例分析报告学生自选案例主持、讨论5、6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识教师主讲、课堂讨论7、案例分析报告学生自选案例主持、讨论8、9对当今中国道德建设的思考教师主讲、课堂讨论10、案例分析报告学生自选案例主持、讨论11、12对当今中国法治建设的思考教师主讲、课堂讨论13、案例分析报告学生自选案例主持、讨论14、15关于爱的认识教师主讲、课堂讨论16、案例分析报告学生自选案例主持、讨论17~19递交期中论文、对现代西方人生价值理念的反思教师主讲20、课堂思考讨论学生主持21~23、观摩影片《居里夫人》或《走出非洲》、影片解读、期末论文指导24、递交期末论文、交流(四)学分获得要求1、平时成绩(20%)出勤(10%)、课堂案例主持(10%)***课堂案例主持小组的得分即为个人得分2、案例分析报告(50%)选择前五个专题中的一个,联系实际、自选案例进行分析。题目自拟。(2000字以上)3、期末报告(30%)围绕生命价值理念主题,对自我的生活状态进行思考,写作报告。(1000字以上)4、附加分(课堂发言10%,作为平时成绩计入)(五)案例报告、期末报告写作要领A、案例报告一般格式:案例陈述+分析+小结1、选择真实而有感触的相关事件(不找无根据的材料)2、找到并分析事件中所包含的核心关系;3、事件叙述简洁、完整、重点突出,能够给予所主张的观点以支撑;4、分析有明确的观点或主张,有价值判断;B、期末报告审视自身的生活现状,联系课堂学习的知识,反思自我的人生目标。(提示:有或无目标规划?若有规划执行得怎样?自己是否满意?分析原因;若未曾规划,那是怎样的生活状态?自己是否满意?分析原因。)(六)报告的评分依据1、内容的真实性、全面性2、报告的观点、主张和价值取向符合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3、报告的逻辑性、思辨性(指思考的深度和广度)4、有无解决问题的探索意向与建议理想、信念、价值观对生活的意义一、对概念的理解(一)理想的概念和解读1、概念:理想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的发展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界世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集中体现。2、对概念的解读:1)理想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主观性)2)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实践性现实性)3)对未来社会和自身的发展目标的向往和追求,(超前性主体性【社会、自我】丰富性)4)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集中体现。(多元性)3、关于理想的几种分析方法(1)从理想的特征来分析时代性阶层性超前性实践性(2)从主体分析:个人理想------指以个人为本位的对自我和社会发展的向往和追求。社会理想------以全体社会成员为主导地位的、是全社会共同发展和奋斗的目标。(3)从内容来分析:政治理想------对个人的仕途发展;对社会的制度、结构等发展愿景的设想、追求和向往。道德理想------个体的理想人格(道德品质、道德境界);一定社会的道德文化风尚(指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总括。)职业理想------对个人与社会未来职业与成就的向往追求。生活理想------对个人与社会物质、精神、家庭等生活水平的向往、追求。(4)从时序分析:长远与近期(5)从性质分析:科学与非科学崇高或庸俗、渺小(二)关于信念的含义与解读1、含义:信念----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它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2、解读:1)信念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主观性)2)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有机性)3)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能动性实践性坚定性)3、对信念的分析方法1)信念的不同层次和类别(1)社会中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信念,人们的信念具有多样性;人们各自不同信念的共通之处即形成社会的共同信念。(2)个人在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也会形成不同的信念。个人的高层次的信念决定着低层次的信念,并且代表一个人的基本信仰。(3)信念最集中、最高层次的表现形式----信仰。(三)价值观的含义与解读1、价值的含义:价值的含义纷繁复杂。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价值的一般本质,是现实中人的需要和被需要之对象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主体需要和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2、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1)社会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集中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情况,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现实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2)人生价值观:是一种特殊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也是人们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问题的根据。(四)分析与思考1、案例:1)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的“深潜”人生2)钱学森的生平经历2、思考1)是怎样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成就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的“深潜”人生?2)什么样理想、信念、价值观使得钱学森成为了中国人民的科学家?3)请从上述人物的生平经历分析中思考回答理想、信念、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案例分析指导:1、选择与主题相关联的案例。2、确定分析角度,围绕这一角度整理材料。3、运用专题相关的理论对已经整理的材料进行分析。4、分析要求:1)运用理论,但不重复阐释理论2)有个人的分析观点3)每个观点应该以案例中的材料为依据5、总结观点案例分析的操作和思想方法1、案例概述:1)主要陈述什么人做了什么事?(what)2、具体分析:1)思考是什么力量让这个人做了这些事?(why)2)以具有代表性的具体事件为依据进行分析阐释,得出结论。(how)3、梳理小结,陈述关于具体案例的核心观点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的“深潜”人生2017-01-1608:13:42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16年12月20日,江城武汉冬日微弱的阳光,透过四楼的玻璃窗,照进长江边上一栋老房子里。一位出生于1924年的老人坐在窗边的椅子上,慢慢回忆起往事。93岁的黄旭华院士,讲起话来思路清晰、记忆力惊人。听他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像在观看一部传记电影,有着完整的情节和细节。白手起家2016年10月15日,中国首艘核潜艇游弋大洋40多年后退役,进驻青岛海军博物馆码头。不过,中国首艘核潜艇的总设计师仍在“服役”。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19研究所(以下简称“719所”)黄旭华的办公室里,除了装满书的几只柜子和倚靠在墙根的几堆资料,最显眼的物件是两个潜艇模型:短一些“身体胖胖”的是中国第一代“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稍长一些“体形苗条”的是中国第一代“汉”级攻击型核潜艇。核潜艇诞生于1954年,这一年美国“鹦鹉螺号”核潜艇首次试航。1957年,苏联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当时有一个说法来描述核潜艇的续航能力:一个高尔夫球大小的铀块燃料可以让潜艇航行6万海里,如果用柴油作燃料,则需近百节火车皮的柴油。为打破美苏等国的核潜艇技术垄断,1958年,主管科学技术工作的军委副主席聂荣臻向中央建议,启动研制导弹核潜艇。•中央批准后,组成了一个29人的造船技术研究室(后来改为09研究所)。黄旭华成为该研究室一名技术人员。•他清晰地记得,29个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除了他和另外两三人结过婚,“其他人都是光棍”。•随后,中央又选拔一批大学毕业生加入研究室。在那个人才严重匮乏的年代,一些还未毕业的上海交通大学三年级学生也被选中参加核潜艇研制任务。•上世纪50年代末的中国,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核潜艇,也没有任何参考资料。•1959年10月,赫鲁晓夫访华时傲慢地说:“核潜艇技术复杂,价格昂贵,你们搞不了!”•毛泽东回应:核潜艇研制,我们自己试试。•此后不久,毛泽东说出了让黄旭华那一代科研工作者心潮澎湃的话:“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黄旭华知道,自己跟核潜艇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辈子非要把核潜艇搞出来不可。”•采访中,黄旭华双手捧着一个核潜艇模型,像慈父在轻轻抚摸着自己的孩子。•不过,那个时候“孩子”的“模样”还只存在于黄旭华的猜想中,“没有人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只是笼统地认为,核潜艇大概就是常规动力潜艇中间加个反应堆,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样。”•“从物质到知识,用一穷二白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现在回头去看,当时连基本的研制条件都不具备,我们就开始干了。”黄旭华回忆说。•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条件下,黄旭华和同事们大海捞针一般从国外的新闻报道中搜罗有关核潜艇的只言片语,用算盘和计算尺去计算核潜艇上的大量数据。•为了保证计算的准确,研制人员分成两三组,分别单独进行计算,出现不同结果重新再算,直到得出一致的数据。•这让1988年跟随黄旭华参与核潜艇深潜试验、现任719所型号总设计师的张锦岚觉得“不可想象”:“核潜艇的数据,要运用各种复杂、高难度的运算公式和数字模型。”•幸运的是,有人从国外带回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的儿童模型玩具,玩具窗户掀开后,里面是密密麻麻的设备,这令黄旭华“高兴极了”。
本文标题:思修哲学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723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