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佛教与中国艺术-书法篇-清代及以后
佛教与中国艺术王菊英•书法:康熙、乾隆、林则徐、虚云老和尚、弘一大师、赵朴初、启功、明鉴法师等康熙乾隆《心经》•林则徐手书《阿弥陀经》、《金刚经》、《心经》、《大悲咒》、《往生咒》,题曰:《行舆日课》。林则徐书《阿弥陀经》《大悲咒》(局部)林则徐书《金刚经》林则徐《阿弥陀经》•虚云老和尚(1840-1959),俗姓萧,名古岩,又名演初,字德清,自号虚云、幻游,祖籍湖南湘乡,生于福建泉州。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十五道场,重兴六大祖庭,兼承禅门五宗,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众,一代禅宗泰斗,佛门领袖。幼时从师习儒,17岁离湘至闽,19岁至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拜常开为师。次年依妙莲受戒。27岁离鼓山,先后在江浙名山大刹参礼耆宿,又参礼陕西终南山、四川峨眉山、拉萨三大寺,并由西藏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等国朝礼佛迹。后由缅甸回国,朝拜云南鸡足山,经贵州、湖南、湖北等地,礼安徽九华山,再至扬州高旻寺参加禅七法会,在赤山法忍和尚处获悟。1901年至终南山结茅潜修两年。1942年赴重庆主持护国息灾大悲法会,历时3个多月。1952年4月离云门北上,11月在北京出席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人会议,并被推为首席发起人。1953年6月3日中国佛教协会正式成立,被选举为名誉会长。是年被聘为全国政协委员。圆寂后,荼毗得五色舍利数百粒。•弘一大师手迹《格言别录》•弘一法师出家前琴棋书画,文艺戏剧,样样在行,但是“他离俗修行后,于诸艺悉弃,独书法不辍,以结缘法施。书艺由潜心晋唐楷法而渐去北碑风貌,进而渐至安详平和、人书俱老的佳境。”•在《虞愚居士问书法妙义为说二偈》中说:“文字之相,本不可得。以分别心,云何测度!若风画空,无有能所。如是了知,斯为智者。”•在弘一法师看来,书法和佛法是何其相似!正是这种相通所以书家好佛,佛家好书,书佛因此形成了密切的关系,中国书法中也因此融进了佛教的因素和血液。弘一法师书《心经》•弘一大师谈“放”与“淡”:•世法唯恐不浓;出世法唯恐不淡。欲深入淡字法门,须将无始虚妄浓厚习气尽情放下,放至无可放处,淡性自然现前。淡性既现,三界津津有味境界如嚼蜡矣。(《寒笳集》)赵朴初老居士《心经》启功《心经》•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说:……由恬淡寂寞的人生所流露出的纯素之美。“纯素”是另一种语言表现,那是后来画家、画论家所常说的“逸格”或“平淡天真”。逸格和平淡天真之美始终成为中国绘画中最高的向往……为人生而艺术才是中国艺术的正流。
本文标题:佛教与中国艺术-书法篇-清代及以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530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