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34β-内酰胺类抗生素
NHNSCH3CH3OOORROAB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Antibiotics弗莱明第一次看到的生长有青霉菌的培养皿分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三唑巴坦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西丁,亚胺培南,拉氧头孢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曲南第一节抗菌机制,作用类型及耐药性【抗菌作用机制】作用于细胞膜内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penicillinbindingproteins),抑制转肽酶,阻止粘肽合成--胞壁缺损触发自溶酶,细胞溶解死亡转肽酶D-丙氨酸NAc-Mur-NAc-GANAc-Mur-NAc-GANAc-Mur-NAc-GANAc-Mur-NAc-GA青霉素头孢菌素【耐药性】一、产生水解酶: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二、牵制机制(trappingmechanism)广谱青霉素,二、三代头孢菌素三、作用靶点PBPs的改变:高度耐药:产生一种新的PBP低中度耐药:PBP合成增加,亲和力降低四、细胞壁及外膜通透性改变:omp表达缺少五、缺少自溶酶:仅有抑菌活性,杀菌活性差第二节青霉素类抗生素化学结构6-氨基青霉烷酸(6-APA)及侧链NHNSCH3CH3OOORROAB分类*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半合成青霉素耐酸青霉素(苯氧青霉素类)耐酶青霉素(异噁唑青霉素类)广谱青霉素(主要为氨基青霉素类)抗绿脓杆菌青霉素主要作用于G-菌的青霉素青霉素G的结构NHNSCH3CH3OOHOCH2O【体内过程】吸收不耐酸,口服吸收少而不规则,im吸收快而完全,t1/2短,有效血浓可维持4~6h分布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炎症时可通过血脑屏障清除原形经肾排泄,90%经肾小管分泌为延长青霉素作用时间使用难溶性制剂: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用于风湿患者预防细菌感染。与丙磺舒合用:丙磺舒与青霉素竞争肾小管分泌。【抗菌谱】G+球菌G+杆菌G-球菌螺旋体对G-杆菌效果较差【临床应用】首选用于G+、G-球菌及螺旋体所致感染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等。与链霉素或庆大霉素合用于草绿色链球菌所致的心内膜炎肺炎链球菌所致肺炎脑膜炎奈瑟菌所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对G球菌中的淋球菌因耐药而日益少用首选用于钩端螺旋体病及梅毒合用抗毒素,用于G+杆菌所致白喉、破伤风、气性坏疽和流产后产气荚膜梭菌导致的败血症。【临床应用】【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青霉噻唑蛋白、青霉烯酸、6-APA高分子聚合物。(询问过敏史,皮试,注射液现用现配,注射室内存放Adr及氢化可的松)。2.赫氏反应:青霉素G治疗梅素或钩端螺旋体病时6-8小时内有症状加剧现象,于12-24小时消失机制:螺旋体抗原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或螺旋体释放非内毒素致热原。3.局部刺激或毒性反应(神经系统毒性反应—青霉素脑病)。4.钾盐注射可致高血钾,钠盐注射可致高血钠。【不良反应】半合成青霉素耐酸青霉素-苯氧青霉素青霉素V(苯氧甲青霉素),非奈西林(苯氧乙青霉素)耐酶青霉素-异噁唑青霉素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氟氯西林:主要用于耐药金葡菌的感染。半合成青霉素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匹氨西林氨苄西林:PO,IV,对G+作用青霉素G;对G-较强;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伤寒和副伤寒以及泌尿和胆道感染。阿莫西林:PO,对肺炎双球菌和肠球菌、沙门菌属作用强,对呼吸道感染疗效好;对幽门螺杆菌作用强,可用于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半合成青霉素抗绿脓杆菌青霉素:IV羧苄西林、替卡西林、呋苄西林、阿洛西林、哌拉西林、美洛西林主要用于治疗烧伤继发绿脓杆菌感染,绿脓杆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引起的尿路感染,胆道感染和败血症。主要作用于G-菌的青霉素美西林、匹美西林、替莫西林本类药物对G-杆菌作用强,但对绿脓杆菌无效,对G+作用弱,为抑菌药,可与其他PBPs抗菌药合用可提高疗效。用于G-菌导致的尿路、胆道和呼吸道感染。半合成青霉素第三节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青霉素相比主要特点广谱过敏反应少对β-内酰胺酶稳定【化学结构】基本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NHNSR2OR1OABCOO-分类第一代头孢拉定,头孢唑啉,头孢氨苄第二代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第三代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定,头孢哌酮,头孢克肟。第四代头孢吡肟,头孢匹罗第一代头孢特点主要用于产青霉素酶金葡菌及其他G+菌,作用强于二、三代,对G-菌效果差,对绿脓杆菌无效,易为β-内酰胺酶破坏有一定肾毒性第二代头孢特点对G+菌作用小于或等于第一代对G-菌有效,但作用弱于第三代,部分对厌氧菌有效,对绿脓杆菌无效对β-内酰胺酶较稳定肾毒性弱于第一代第三代头孢特点对G+菌作用弱于第一、二代对G-菌作用强,对厌氧菌、绿脓杆菌有效,其中头孢他定对绿脓杆菌作用最强对G+、G-菌产生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对肾基本无毒性第四代头孢特点抗菌谱更广对G-菌作用更强,对厌氧菌、绿脓杆菌作用更强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体内过程】吸收多数不耐酸,需注射,头孢羟氨苄、头孢氨苄、头孢克洛可口服分布头孢呋辛及三代头孢可分布于前列腺、透过BBB三代头孢可透入房水、胆汁: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曲松t1/2长清除:主要原形经肾排泄【临床应用】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用于耐青霉素G金葡菌感染,但非首选,头孢唑啉为第一代中最常用品种。主要用于轻中度呼吸和尿路感染。第二代头孢菌素中应用较多的有头孢呋辛和头孢孟多,口服品种有头孢克洛。主要用于肺炎、胆道感染、菌血症、尿路感染等。【临床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用于多种G+、G-所致的尿路感染及危及生命的败血症,脑膜炎、骨髓炎、肺炎等,头孢他定抗绿脓杆菌活性最强,头孢哌酮效果亦好。第四代头孢菌素主要用于肠杆菌、沙雷菌属、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引起的中度和重度感染。【不良反应】较少而轻微过敏反应:5-10%青霉素过敏者对头孢菌素过敏。静脉注射可发生静脉炎,口服可引起胃肠反应。肾毒性:一二代较强二重感染:第三、四代低凝血酶原血症:头孢孟多、头孢哌酮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细菌内膜结合的专一靶位为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inbindingprotein,PBP),由于这些靶位能与同位素标记的青霉素共价结合而得名。PBPs具有酶活性,在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参与肽聚糖的合成。高分子量PBP1a、PBP1b、PBP2、PBP3为细菌生长所必需,PBP1a、PBP1b为转肽酶和转糖苷酶,催化多聚糖链延伸及肽聚糖交联。PBP2、PBP3为转肽酶,PBP2启动新生肽聚糖插入延伸位点,PBP3特异作用于横隔形成;低分子量PBP4、PBP5、PBP6ab、PBP6b及PBP7为非细菌生长所必需,多为D-羧肽酶,能使五肽侧链末端D-丙氨酸水解生成四肽张慧芳林赴田;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9月;第4卷第18期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进展本章要求掌握:青霉素G的抗菌作用机制和作用特点、抗菌谱、临床应用、过敏反应及防治;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特点。熟悉:青霉素G的体内过程、理化性质、细菌耐药机制;半合成青霉素的抗菌作用特点及临床用途了解:普鲁卡因青霉素G及苄星青霉素的特点及应用;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物及特点思考题四代头孢菌素的特点?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分类?
本文标题:34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448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