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公文类》精选专项试题练习【19】(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公文类》精选专项试题练习【19】(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1.文言文阅读(6分)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1)徐喷以烟(2)鞭数十【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2分)A.故时有物外之趣B.昂首观之C.使之冲烟而飞鸣D.驱之别院【小题3】翻译句子。(2分)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答案】【小题1】(1)徐:慢慢地(2)鞭:鞭打(每字1分,共2分)【小题2】A2分【小题3】(我)心里把它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关注主语补出、私、拟、及倒装句式,2分)【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鞭”作动词,要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凭借所掌握的古文知识,了解“之”有哪几种常用用法,根据句意判断各句中“之”的含义,判断答案。A句“之”为“的”,助词,其余的均是代词用法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3】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私”“拟”,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课内文言文阅读(共8分,每题2分)阅读下面两则寓言,回答问题。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小题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马无故亡而入胡暮而果大亡其财B.其邻人之父亦云对子骂父,则是无礼C.马无故亡而入胡此独以跛之故D.不筑,必将有盗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小题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丁壮者引弦而战而疑邻人之父B.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此之谓乎C.此独以跛之故以为顺流下矣D.近塞之人,有善术者其邻人之父亦云【小题3】“智子疑邻”的根本原因是()A.因为坏墙正与“邻父”家紧邻,只可能是他偷的。B.因为儿子这么说是一种高明的预见,“邻父”则是贼喊捉贼。C.根本原因是持相同看法的两人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D.因为别人不知道他家的围墙坏了,只有儿子和“邻父”知道。【小题4】对两则寓言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智子疑邻》通过“其子”与“邻人之父”提出相同意见却有不同结果和遭遇的对比,围绕“雨”展开情节,表现中心。B.《塞翁失马》紧扣“失马”“得马”这一主线,通过四次转变,两对比较,寓意内蕴于故事中。C.《智子疑邻》告诉人们听取意见应该听正确的,不要因亲疏而有所偏废,要尊重事实的道理。D.《塞翁失马》告诉人们:一时受到损失,说不定反而因祸得福。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不可将世上的事物一概而论,要辩证地看待事物。【答案】【小题1】C【小题2】D【小题3】C【小题4】A【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A项中前一个“亡”是“逃跑”,后一个“亡”是“丢失”;B项中前一个“父”读fǔ是指老人,后一个“父”是父亲。D项中的“将”,前一个是“将要”,后一个是“带领”的意思。所以选C。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A项中“而”,前一个是“顺接连词,不译;或者也可以理解为修饰关系,不译”。后一个“而”是转折连词,却。B项中的“其”,前面一个是“代词,邻人”,后一个是“大概,表推测语气”;C项中的“以”,前一个是“因为”,后一个是“与为连用,认为”。所以选D,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3】试题分析:此题问的是根本原因,何谓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就是事件背后的因素(非表面的)深层次的原因,所以AB是直接原因,D项文中就没涉及到。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4】试题分析:本文并不是围绕“雨”展开情节的,“雨”导致了墙坏,墙坏为盗贼的进出提供了条件,引出后面的情节。所以本文围绕“天雨墙坏”展开情节。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2分)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②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小题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请写出一位与吴均有相同情怀和志趣的古代名人,并结合其相关文章简要分析。(3分)【答案】【小题1】示例:①飞奔的马②向高处伸展评分:每空1分,共2分。【小题2】示例:(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评分:3分,意思对即可。【小题3】示例:陶渊明,《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达了与《朱元思书》相同的志趣思想:超脱尘俗,热爱自然。评分:人名1分,分析2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①“奔”是个古今异义字。古义:指飞奔的马。例句:猛浪若奔;今义:奔跑,飞奔。②“轩”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伸展。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意思的能力。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这句中的关键词有“千(表示多,下文的‘百’也是言其多)”、“转(同‘啭’,鸟婉转地叫。这里指蝉鸣)”、“无绝(就是‘不绝’,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最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小题3】试题分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一句的意思是“(像老鹰飞到天上一样)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留恋、向往之情,对官场世俗和追名逐利之徒的鄙夷,以及避世隐居的高洁志趣。本题可以从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功名利禄之徒的鄙弃两个角度来写一位与吴均有相同情怀和志趣的古代名人并对其某一代表作作简要分析即可。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理解,并举例分析的能力。点评:本题不难。只要列举合理,文章内容分析正确,语言流畅,书写认真即可。陶渊明是个著名的淡泊名利,超脱尘俗,热爱自然的隐士,可以以他为例来阐述。4.文言文阅读是时,朝廷大开选举①,或有诈伪阶资②者,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泄③,胄④据法断流⑤以奏之。太宗曰:“朕初下敕⑥,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卿欲卖狱乎?”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⑦,臣不敢亏法⑧。”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窃⑨为陛下惜之。”太宗曰:“朕法⑩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选自《贞观政要》)【注释】①选举:检举。②诈伪阶资:谎报官阶与资历。③事泄:干的坏事败露。④胄(zhòu):戴胄,唐初大臣。⑤断流:断,判案;流,流放,充军。⑥敕(chì):帝王的诏书、命令。⑦所司:主管司法的部门。⑧亏法:枉法。⑨窃:私下。⑩法:运用法律。【小题1】用“/”线划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正确停顿(只划一处)。(1分)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的字。(3分)①俄()②狱()③忿()【小题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小题4】对于戴胄执法办案一事,太宗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答案】【小题1】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小题2】①不久②案件③生气,愤怒【小题3】法令是国家用来将最大信用公诸天下的;帝王的言语,只不过是一时喜欢或者愤怒的发泄罢了。【小题4】前:愤怒,疑惑不解;后:心悦诚服。【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语句的意思,看看句子中各个词语的成分,“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乃”,“是”的意思,后面的部分是它的宾语。这样分析之后,根据语意停顿也就出来了,“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语句朗读停顿的能力。点评:句子的断句实际是对句子意思的理解的考查。画停顿时,首先要看一下句子是什么意思,根据句意把句子画开。一般情况下,句子的主谓之间、动宾之间、长的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转折词语之前、发语词之后、古二今一的词之间要停顿。【小题2】试题分析:“俄“根据语境可知,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在课内文言文中也有接触,即为不久。“狱”也是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的重点的古今异义字,即为案件。“忿”在句中即为“怒,愤怒”。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文言文考查一定想到课内,另外还要根据语境加以推断。【小题3】试题分析:“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首先要根据前后文章内容读一下,注意句子的停顿,会停顿就能基本理解句子的意思。具体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所以”“耳”等。“所以”是“用来”的意思,“耳”是句末的语气词,译为“罢了”。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
本文标题: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公文类》精选专项试题练习【19】(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180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