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七年级上册历史非选择题精选
一、当今,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在历史上也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1、列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对世界农业发展做出的贡献。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会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已经会种植粟、蔬菜。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蔬菜的国家。2、商鞅变法中,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是什么?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西汉初,汉高祖及其继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经济?达到了怎样的在“治世”局面?•西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具体表现在轻徭薄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出现了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丰衣足食的“文景之治”的局面。4、列举汉代提高劳动效率的两种农具。安装了犁壁的耕犁、楼车5、通过以上探究,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富强离不开劳动人民的聪敏智慧和辛勤劳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统治者要顺应潮流,坚持改革的方针不动摇;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统治者要重视人才,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农业是民生之本,无论到何时都要重视农业的发展。•二、1936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毛泽东以豪迈的情怀,写下了《沁园春.雪》。其中有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请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词中的“秦皇”“汉武”分别指谁?•秦始皇汉武帝•2、他们对地方时怎样分别进行管理的?•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3、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他们的作法有什么不同?•秦始皇派蒙恬修筑长城,防御匈奴。•汉武帝时国立强盛,大规模用兵抗击匈奴。•4、为加强思想控制,他们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请用一两句话概括“秦皇”“汉武”的丰功伟绩。•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汉武帝时期实现了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的大一统,开创了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民南迁•1、在我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2、对当今的民工潮,你有什么看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素质;农民进城打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国家应该采取措施维护城市的稳定,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避免出现农村荒芜景象。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战国时期什么人之口?意思是什么?——商鞅;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不必效法古代。[2]这一理论属于哪家学派?代表哪个阶级?——法家、地主阶级。[3]他在哪国实现了这一理论?有何历史影响?——秦国、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4].材料表明商鞅的什么思想?——根据时代变化,时代需要进行改革,变法的思想.。•[5].根据这一思想,商鞅采取了什么行动?包括哪些具体措施——进行了变法行动。具体措施,废除原来土地的疆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6].表明了商鞅的什么态度?结果如何?——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旧势力进行斗争的坚决态度。结果得到秦孝公的支持而进行了变法.•[7].谈谈变法的作用是什么?——通过变法,秦国废除了奴隶制度,建立起了封建制度,封建经济得到发展,部队战斗力加强,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8]你能分析一下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吗?——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和变法措施符合秦国国情以及地主阶级的要求;变法的过程中执行得非常坚决(说话算数,威信很高;秦孝公的信任、重用.•[9]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我们要象商鞅那样,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10]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结合当今改革开放,说一说,一场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哪些条件?•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发展;改革要有良好的环境。•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这是谁说的话?体现了他的什么主张?——孔子。体现了他主张学生应该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要谦虚好学。•[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含义是什么?——学过的知识时常温习,不是也快乐吗?•[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求学生要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诉我们什么样道理?——要谦虚好学。•[5]这三句话对你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孔子的三段话,教育我们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具有老老实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6]我们应怎样评价他?③孔子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7]他(儒家)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他的思想对后世有何影响?——核心是“仁“,反对苛政的任意刑,倡导以德治国。影响:他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8]儒家何时开始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西汉汉武帝采纳的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9]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是什么?——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有益的教学经验和学习方法(因材施教、温故知新、老老实实、谦虚好学)。•[10]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不足体现在哪里?——因其认为学习耕田种菜没有出息,反映了其鄙视农业生产,歧视体力劳动的思想,这是不正确的。•3.“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①此话是谁说的?他是什么时期哪一学派的人物所说?他是谁的第子?——孟子、战国、儒家、孔子。•②他怎样看等当时的诸混战?——他看到期战争的残酷,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反对一切战争。•③他提出了怎样治国方略?——“民贵群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要持续利用自然资源。•④这段话是什么意思?②按时进山伐树,森林资源才能持续利用。•⑤有人说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早倡导者”,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你的理由。——同意。•因为他主张不要过分捕捞,按时进山伐树,森林资源才能持续利用。这和今天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致的。•⑥这一观点有什么现实意义?③今天,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我们仍应遵循这一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资源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不断再生,否则就会破坏环境,使资源枯竭,最终给我们的建设造成破坏。因此,这一观点不仅正确,而且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①这是是什么时期哪一位思想家的言论?——春秋时期,老子。•②这段话是什么意思?——从灾祸中吸取教训,可以得到幸福;在幸福中丧失警惕,就潜伏着灾难。•③引文反映了这位思想家的什么思想?——老子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5.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①郭沫若所说的是什么事件?——“焚书坑儒”。•②这件事是秦始皇接受了谁的建议?——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只有哪些书不烧?②李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只有医药、卜筮和种树的书不烧。•③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件事?——“焚书坑儒”是在秦朝刚刚完成统一后不久,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对巩固国家的统一有一定的作用,但手段是极其野蛮、粗暴的,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6、“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P41•①秦王是指谁?他扫六合后自称什么——嬴政、秦始皇。•②“秦王扫六合”是在什么时间灭掉哪六诸侯国?——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陆续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③什么战役后,东方六国无法抗拒秦的进攻?——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④秦扫六合后,建立了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⑤秦的统一,对今天我国的统一大业的实现有何启示?——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心愿。我们要坚定不移在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但也不承诺放弃武力;我们要坚决反对“台独”积极推进两岸交往,争取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统一大业。•7.“在造纸术发明以前,我国通常用竹木简或帛作为书写材料……,纸的造价低,携带方便”•[1].我国的纸发明于何时?——西汉前期•[2].后来谁改进了造纸术?蔡伦在造纸术方面的贡献是什么?——蔡伦;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3].纸的发明有什么重大意义?——(1)便利了人们的书写和记载;(2)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3)有利于世界人类文化的传播。•8。“……陵墓里有骑步兵俑七千多种,武士俑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神态……”•[1].材料中的“陵墓”指的是谁的陵墓?——秦始皇.•[2].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雕塑艺术?其杰作是什么?该杰作被誉为什么?——秦汉时期;秦始皇陵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10.“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惟二人得还”•[1].材料中提到的“骞”指的是谁?——张骞•[2].他初行时间及目的是什么?——时间是:公元前138年,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3].材料是如何反映此次出使的艰难的?——开始出发时一百多人,十三年之后,只有二人生还。•[4].他出使西域对世界的重要贡献是什么?——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5]张骞出使西域是在哪个皇帝时期?——汉武帝•[6]张骞出使西域成功的同时,也沟通了哪条中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11.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1)上文中“皇帝”指谁?——北魏孝文帝。•(2)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3)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迁都洛阳;穿汉服;改用汉姓;同汉族通婚•(4)请站在中华民族立场上对这位皇帝的改革进行评价。——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大家庭。•12.材料一:不到长城非好汉。--毛泽东材料二:秦代修筑长城开始于公元前214年,由大将蒙恬主持。整个工程是在原来赵、秦、燕旧长城基础上修缮增筑而成。据估计,当时全国有2000万人口,秦始皇征调青壮年男子三十万,……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占全国人口的15%。当时全国青壮年男子仅有三四百万。(1)材料一说明了长城在中华民族历史中有什么地位?——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中华民族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秦朝当时的徭役非常繁重•(3)后人对于秦始皇的评价有着不同的说法。有人说秦始皇功大于过,有人说秦始皇过大于功。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是因为:1.他统一六国,结束战乱。2.他制定一套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影响深远。3.他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经济文化发展和国家统一。4.北御匈奴,修建长城;(修建灵渠,开发南疆)。•说他是个暴君,是因为:1.他下令“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2.他修建阿房宫和长城等,给人民带来繁重的劳役负担;统治时期,赋税沉重,刑罚严酷。•13.其一:“壮士悲歌出塞频,中原萧瑟半无人。”汉武帝时连年对匈奴用兵,也给西汉带来了经济萧条,国库空虚的困扰。-----宋·王安石《汉武帝诗》其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和亲。将士解甲归田。边塞出现农牧业兴旺发展的和平景象。-----唐·张仲素《王昭君》•⑴汉匈之间的战与和分别给两族人民带
本文标题:七年级上册历史非选择题精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044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