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期末考试卷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期末考试卷(一)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有一个最佳答案,请把这个最佳答案前的英文字母写在答题纸题号对应的位置上,每题1分,共15分)1、哲学基本问题是指(A)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运动和物质的关系问题C、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为(A)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业3、矛盾是指(B)A、人们思维中违反逻辑规则造成的前后不一致B、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C、在事物中能够排除的不一致性D、由于主观原因造成事物的自相冲突4、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的哲学思想是(B)A、规律是普遍的B、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规律是固定不变的D、规律是事物的必然的联系5、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最能说明这句话所包含的哲学道理的是(D)A、事物都是联系的B、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C、事物是质与量的统一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6、下列关于辩证否定的命题中,不正确的是(D)A、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B、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C、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D、辩证否定不改变事物的质,只是量上的扩张7、“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是说(B)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D、生产力要同生产关系相适应8、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B)A、是否合乎逻辑B、实践C、大多数人的意见D、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9、商品经济是(C)A、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B、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C、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D、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10、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A)A、劳动力成为商品B、生产资料可以买卖C、货币是一般等价物D、货币是一般社会财富的代表11、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包括(B)A、物质补偿和精神补偿B、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C、有形补偿和无形补偿D、商品补偿和货币补偿12、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的统治主要实现方式是(B)A、投资兴办企业B、参与制C、资本积累D、暴力掠夺213、经济全球化从本质上看是(B)A、贸易全球化B、资源配置国际化C、生产全球化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调整14、空想社会主义“提供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具备(A)A、科学的品格B、实践的力量C、现实的意义D、科学的和实践的品格15、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称为(C)A、资本主义社会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社会主义社会D、后资本主义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前的英文字母写在答题纸题号对应的位置上,多选少选不得分,每题2分,共10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为(ABD)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论D、科学社会主义2、下列关于真理的表述正确的有(ABCD)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B、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C、真理具有绝对性D、真理具有相对性3、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AC)A、生产使用价值B、形成价值C、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D、创造剩余价值4、影响资本周转速度最关键的因素(AD)A、周转时间B、离市场的远近C、不变资本的节约D、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5、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临着(CD)A、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B、资本主义必然灭亡C、巩固政权的任务D、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每个要点1.5分)答:(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线。(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2、简述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答:(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分)(2)、认识的发展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4分)3、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每个要点2分)答:(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3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4、和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生了哪些新变化?(第一个要点2分,其它每个要点1分)答:(1)生产资料所有制有了新变化。(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有了新的变化。(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发生了新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发生了新变化。(5)政治制度有了新变化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每个要点2分)答:(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四、材料分析题(每题15分,共45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1、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l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其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床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请回答下列问题:(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7分)(2)、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谈谈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8分)答:(1)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超了这个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河水东流,石兽顺流东下,这是常理,但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庙僧的失当之处在于离开了一定的条件,抽象的对待常理,因而判断失误。(2)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我们要看到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因此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4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办法解决矛盾。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思维定势的束缚,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见解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加以辩证地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角度的或从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2、以下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一些论述:材料1: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问题、失业问题、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状态去。材料2:科学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甚至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材料3: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请回答:(1)、材料1看待科学技术的观点错在哪里?(4分)(2)、材料2看待科学技术的观点错在哪里?(4分)(3)、结合材料1、材料2、材料3,谈谈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科学技术?(7分)答:(1)材料1的观点是盲目悲观主义,片面夸大了科学技术的弊端;这种观点不能正确评价和分析科学技术的作用,不能对实际起到正确的引导。(2)材料2的观点是盲目乐观主义,片面夸大了科学技术的作用,这种观点也不能正确评价和分析科学技术的作用,不能对实际起到正确的引导。(3)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科学技术是进步的力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并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而各国都很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科学技术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问题”(人口问题,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扩展,森林面积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等等)突出,要关注度的把握。但不能将这些问题看做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结果。“全球问题”是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失调以及人和自然的冲突,它体现了科学和价值之间的矛盾,科学技术能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完全取决于人类自己。3、以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一些论述:材料1:“出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使用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材料2:“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为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佩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材料3:“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或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5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请回答:(1)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5分)(2)生产要素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什么?(5分)(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了什么?(5分)答:(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尽管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价值的源泉。(2)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批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赞同威廉?佩第所讲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它们认为,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市场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财富即使用价值。(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区别:价值创造与抽象劳动相关联,财富生产与具体劳动相关联;前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后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不能把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混为一谈。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期末考试卷(二)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有一个最佳答案,请把这个最佳答案前的英文字母写在答题纸题号对应的位置上,每题1分,共15分)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A、工业革命B、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A)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寓言故事体现了(A)A、联系的观点B、发展观点C、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D、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观点4、“心想事成”的观点是(B)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能动反映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5、矛盾指的是(C)A、同一B、斗争C、对立统一D、自相矛盾6、物质是指(D)A、是自然的一切现象B、由元素组成的构成物体的最小单元C、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D、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7、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D)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期末考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880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