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 基层医疗机构消毒技术知识培训
2019/8/161基层医疗机构消毒隔离知识培训2019/8/162本次培训主要学习三个方面的内容:1、基层医疗机构消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2、基层医疗机构常用消毒技术;3、医疗机构消毒的法制化管理。2019/8/163为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监管,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自2013年3月起,开展为期1年的基层医疗机构集中整顿工作,枣庄市卫生局也制定了《枣庄市2013年基层医疗机构集中整顿工作实施方案》,从5月份开始到现在全市一共检查各类基层医疗机构2100余家,从检查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大部分是在消毒隔离方面存在的问题。2019/8/164一、基层医疗机构在消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医疗机构管理者、医护人员对医院消毒感染不够重视。表现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消毒感染管理意识淡薄,对消毒感染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常以工作忙为借口,不重视消毒感染控制工作,不重视消毒感染硬件设备建设,普遍存在着硬件设施简陋,布局不合理,消毒设备落后等问题,消毒灭菌质量难以保证,医源性感染隐患较大。2019/8/1652、医护人员消毒知识匮乏。主要表现在:①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知识贫乏;②使用低效消毒剂浸泡需达到灭菌的医疗器械;③消毒时间短,消毒剂浓度偏低;④消毒方法不正确;⑤对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剂未开展监测,盛装消毒剂容器未定期灭菌更换;⑥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不按要求配戴手套、口罩、帽子、防护眼罩和防护面具等,忽视自身的防护。2019/8/166个人防护不到位2019/8/1673、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注射器)现象突出。最主要的现象是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加药,进入口腔的诊疗器械未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甚至重复使用一次性口腔诊疗器械。存在的危险性: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加药可以增加感染和输液反应,重复使用一次性口腔器械可引起交叉感染,造成传染病传播。2019/8/168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2019/8/169输液剂中的微粒来源有橡胶塞屑、炭粒、碳酸钙、氧化锌、粘土、纸屑、纤维素、玻璃屑、细菌、药物微晶等。微粒进入人体,其危害是严重而持久的,包括血管栓塞、肉芽肿、过敏反应、癌变反应、热原反应、静脉炎、血小板减少。抽药的空针也不能反复多次使用,因使用次数越多微粒的数量也越多。来源主要有空气中的细菌、空气中的灰尘、橡胶塞上的橡胶塞屑、液体中微粒沉积。2019/8/1610在临床上单独使用输液静滴治疗疾病的情况很少,应用最普通的是用输液作其它药物的溶媒或稀释液,而输液加其它药物后带入微粒污染的情况也很普遍,同样具有极大的危害。据文献报道加药后输液中有肉眼可见的微粒者占73.5%。现加药用注射器针头一般为12号或16号,由于针头粗,穿刺瓶塞易引起瓶塞屑脱落,造成微粒明显增多,穿刺胶塞次数越多,引入微粒越多。2019/8/1611案例:辽宁东港丙肝感染事件为重大责任事故——事故直接责任人已被司法机关立案安徽涡阳丙肝疫情疑为不安全注射引发美国牙医违规7000人或接触HIV等病毒2019/8/1612二、基层医疗机构常用消毒技术2019/8/1613新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年4月5日发布,2012年8月1日起实施。2019/8/1614•1范围2术语3定义4管理要求•5消毒、灭菌基本原则•6清洗与清洁•7常用消毒与灭菌方法•8高度危险性物品的灭菌•9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10低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11朊病毒、气性坏疽和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消毒•12皮肤与粘膜消毒•13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14清洁用品的消毒•附录A清洁、消毒与灭菌的效果监测附录B消毒试验用试剂和培养基配方附录C常用消毒与灭菌方法2019/8/1615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消毒的管理要求;•消毒与灭菌的基本原则;•清洗与清洁、消毒与灭菌方法;•清洁、消毒与灭菌的效果监测等。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019/8/16162术语和定义【清洁】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清洗】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消毒】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灭菌】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2019/8/1617物品分类定义•斯伯尔丁分类法:•1968年E.H.Spaulding根据医疗器械污染后使用所致感染的危险性大小及在患者使用之间的消毒或灭菌要求,将医疗器械分三类.•高度危险性物品•中度危险性物品•低度危险性物品2019/8/1618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高度危险性物品•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2019/8/1619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中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2019/8/1620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被褥、墙面、地面、痰盂(杯)和便器等。低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2019/8/1621消毒水平定义高水平消毒•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包括:含氯制剂、二氧化氯、邻苯二甲醛、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臭氧、碘酊等。2019/8/1622包括:碘类消毒剂(碘伏、氯已定碘等)醇类和氯已定的复方、酚类等消毒剂醇类和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中水平消毒•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分枝杆菌。2019/8/1623如:季铵盐类消毒剂(苯扎溴铵等)双胍类消毒剂(氯已定)等。低水平消毒•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方法及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2019/8/16244管理要求4.3医疗机构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应符合以下要求:•a)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B)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4.4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应对消毒产品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存档备案。2019/8/16255消毒、灭菌基本原则5.1基本要求•5.1.1重复作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先进行清洁,再进行消毒灭菌。•5.1.2被阮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执行本规范第11章的规定。•5.1.3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5.1.4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5.1.5医疗机构消毒工作中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相应标准技术规范,并应遵循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2019/8/16265.2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5.2.1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的方法:a)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b)中度危险性物品,应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c)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作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2019/8/16275.2.2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a)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b)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c)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方法。•d)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e)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2019/8/16285.2.3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a)耐高温、耐湿的诊疗器械和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b)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或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等。•c)物体表面消毒,应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宜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擦拭或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多孔材料表面宜采用浸泡或喷雾消毒法。2019/8/16296清洗与清洁6.1适用范围【清洗】适用于所有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洁】适用于各类物体表面。6.2清洗与清洁方法•6.2.1清洗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由消毒供应中心及时回收后,进行分类、清洗、干燥和检查保养。•6.2.2清洁治疗车、诊疗工作台、仪器设备台面、床头柜、新生儿暖箱等物体表面使用清洁布巾或消毒布巾擦拭。擦拭不同患者单元的物品之间应更换布巾。各种擦拭布巾及保洁手套应分区域使用,用后统一清洗消毒,干燥备用。2019/8/16306.3注意事项•6.3.1有管腔和表面不光滑的物品,应用清洁剂浸泡后手工仔细刷洗或超声清洗。能拆卸的复杂物品应拆开后清洗。•6.3.2清洗用水、清洁剂等地要求遵循WS310.1的规定。•6.3.3手工清洗工具如毛刷等每天使用后,应进行清洁、消毒。•6.3.4内镜、口腔器械的清洗应遵循国家的有关规定。•6.3.5对于含有小量血液或体液等物质的溅污,可先清洁再进行消毒;对于大量的溅污,应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然后再清洗和消毒。•6.3.6用于清洁物体表面的布巾应每次使用后进行清洗消毒,干燥备用。2019/8/16319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9.1消毒方法•9.1.1中度危险性物品如口腔护理用具等耐热、耐湿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的物品如体温计(肛表或口表)、氧气面罩、麻醉面罩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中水平消毒。•9.1.2通过管道间接与浅表体腔黏膜接触的器具如氧气湿化瓶、胃肠减压器、吸引器、引流瓶等的消毒方法如下:•a)耐高温、耐湿的管道与引流瓶应首选湿热消毒;•b)不耐高温的部分可采用中效或高效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等以上的消毒剂浸泡消毒;•c)呼吸机和麻醉机的螺纹管及配件宜采用清洗消毒机进行清洗与消毒;•d)无条件的医院,呼吸机和麻醉机的螺纹管及配件可采用高效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等以上的消毒剂浸泡消毒。2019/8/16329.2注意事项:•9.2.1待消毒物品在消毒灭菌前应充分清洗干净。•9.2.2管道中有血迹等有机物污染时,应采用超声波和医用清洗剂浸泡清洗。清洗后的物品应及时进行消毒。•9.2.3使用中的消毒剂应监测其浓度,在有效期内使用。2019/8/163310低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10.1诊疗用品的清洁与消毒•诊疗用品如血压计袖带、听诊器等,保持清洁,遇有污染应及时先清洁,后采用中、低效的消毒剂进行消毒。2019/8/163412皮肤与黏膜消毒12.1皮肤消毒•12.1.1.2消毒范围•肌肉、皮下及静脉注射、针灸部位、各种诊疗性穿刺等消毒方法主要是涂擦,以注射或穿刺部位为中心,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共2次,消毒皮肤面积应≥5cm×5cm.•中心静脉导管如短期中心静脉导管、PICC、植入式血管通路的消毒范围直径应﹥15cm,至少应大于敷料面积(10cm×12cm)。2019/8/163512皮肤与黏膜消毒•12.1.1.1消毒方法•12.1.1.1.1用浸有碘伏消毒液原液的无菌棉球或其他替代物品局部擦拭2遍,作用时间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12.1.1.1.2使用碘酊原液直接涂擦皮肤表面2遍以上,作用时间1min~3min,待稍干后再用70%~80%乙醇(体积分数)脱碘。•12.1.1.1.3使用有效含量≥2g/L氯己定-乙醇(70%,体积分数)溶液局部擦拭2~3遍,作用时间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12.1
本文标题:基层医疗机构消毒技术知识培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86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