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6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时代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题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反问句,意即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教学目标1、积累生字、词语,复习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2、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3、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4、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5、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作者简介鲁迅(1881_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鲁迅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学习目标1、学会抓住关键词句揣摩品味,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确文章观点及所阐明的事理。2、在对比中明确驳论文的一般行文特点。3、感受鲁迅先生民族感情。读准字音渺miǎo茫诓kuāng骗家谱pǔ脊jǐ梁污蔑miè拜佛fǒ脂zhī粉摧cuī残前仆pū后继倘tǎng若抹mǒ杀笼lǒng罩zhào玄xuán虚慨kǎi叹省xǐng悟切qiè实摧cuī残宰zǎi相学习字词搽chá涂抹。玄虚xuánxū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渺茫miǎománg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麻醉mázuì文中比喻用某种手段使人认识模糊、意志消沉。摧残cuīcán使(政治、经济、文化、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诓骗kuāngpiàn说谎话骗人。怀古伤今huáigǔshāngjīn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今天的事情。埋头苦干máitóukǔgàn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舍身求法shěshēnqiúfǎ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寻求佛法。后来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地大物博dìdàwùbó土地广大,物产丰富。前仆后继qiánpūhòujì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战斗,不怕牺牲。自欺欺人zìqīqīrén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不足为据bùzúwéijù不值得当做根据。为民请命wèimínqǐngmìng替老百姓向掌权的人请求解除他们的痛苦,保全他们的性命。也指替老百姓说话。诬蔑wūmiè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自夸zìkuā自己夸耀自己。省悟xǐngwù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自信zìxìn自己相信自己。自欺zìqī自己欺骗自己。抹杀mǒshā一概不计;完全勾销。倘若tǎngruò连词,表示假设。脂粉zhīfěn胭脂和香粉。分析结构第一部分(1~2段):揭示对方谬误。揭示对方论点及论据,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第二部分(3~5段):直接反驳。驳敌方论证。说明敌方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第三部分(6~8段):间接反驳。用事实证明正面论点的正确从而反驳敌论点。揭示敌论点虚假。第四部分(9段):作出结论。直接驳论点揭示对方论点以偏概全,以表面概实质。自主学习1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2】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1】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2】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3、文章怎样提出批驳的论点的?从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谈起: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国联,再后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亮出批驳的靶子“有人慨叹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4、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1】对方的谬误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2】论据是: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3】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是:“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国难当头,国民党政府官僚和“社会名流”不是号召人民奋起反抗,而是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请菩萨来“解救国难”,多么荒诞,多么愚昧啊!5、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势定基础。6、文章如何驳论证的?(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3)求神拜佛是“自欺”。这些批驳证明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说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这就是批驳的突破口”。7、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起讽刺否定的作用。8、“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9、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危害性是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自主学习21、第6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对批驳敌论点起什么作用?作者从正面树立自己的论点是为了间接反驳敌论点。2、作者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作者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3、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是比喻的说法。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4、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l)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5、作者“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指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6、“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句话批驳敌论证的什么毛病?批驳敌论证以偏概全的毛病。自主学习31、课文最后一段如何总结的?第一句先论论点的前半部分,“中国人”不能看“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却要看“他的筋骨和脊梁”。不能以偏概全。第二句再论论点的后半部分,“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拿出自己的眼光来看地底下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的事实。2、本文按什么样的顺序反驳的?按逐层推进的逻辑顺序反驳的。3、文中有加黑点的两段文字,这是作品发表时被国民党检查官删掉的。想想为什么被删去?因为这两段文字讽刺了当时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行径,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所以不合国民党检查官的胃口被删掉。4、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高度赞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民族解放的斗争,认为这是中国人的主流,是中国未来的希望。5、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辛辣的讽刺是本文语言上的特色。如“他信力”“自欺力”等。6、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因为谬论论据都是被作者给予肯定的事实,谬论论点表面看上去似乎也正确,那么要想驳斥这——观点,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驳论证了。7、你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号召。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动。8、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9、阅读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说出脂粉、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地底下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脂粉指美化、伪装;【2】筋骨和脊梁指精神、品质、人格、操守等;【3】状元宰相指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4】地底下指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暗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巩固练习1、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与同学讨论。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2】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在文中勾画出来。作者主张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2、驳论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反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错误观点,也可以针对错误论据和错误论证过程。读课文第3_5段,看看课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课文第3_5段是通过批驳对方论证来进一步批驳对方的观点的。第3段由信“地”、信“物”、信“国联”推断出这都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从而通过驳论证的方式来驳斥对方的论点。第4、5两段通过批驳对方失掉的是“他信力”而非“自信力”,来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这与第3段同属驳论证。3、仔细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开头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从文理上看,没有这三个“事实”,就成了叙述事实,用上“事实”就成了对对方论据的肯定,为下文揭示对方论据与论点之间缺乏必然联系做铺垫。同时,这三个“事实”也为下文树立了批驳的靶子。【2】“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又怎样的表达效果?运用了仿拟的修辞手法,“他”与“自”一对照,就显出极其深刻的讽刺意义,犀利而又生动地指出反动当局的自欺欺人。【3】文章最后一句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与上文中的哪句话相呼应?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①这句话与文章开头“公开的文字”相呼应;②要判断中国人有没有失掉自信力,不要去相信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的文章,要自己去观察,以辨是非。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1】“中国的脊梁”这个比喻好在哪里?模仿这个语段的句式,用排比和比喻这两种修辞手法写一段话。这个比喻的好处:①赞扬了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②强调了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巨大作用;③说明他们才是我们民族的中坚力量,才能代表我们的民族。仿写的话:我心目中的今天中国“脊梁式”人物,是坚决“说真话”的“世纪老人”巴金先生,是郎咸平,中国唯一的一位替百姓说话的经济学家,是李承鹏,关注民生,足球评论和杂文都堪称经典的人……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诠释着当代中国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带给人们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他们确实是今天中国的脊梁。【2】文中提到了四种“中国的脊梁”,你知道历史上哪些人物具有这样的品行?课外查找资料,搜集相关的人物事迹,与同学进行交流。①“埋头苦干的人”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张衡、詹天佑等人。②“拼命硬干的人”、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③“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屈原、关汉卿、海瑞、包公等人。④“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5、请以“逆境是否有利于人成长”为论题,组织一次小型辩论会,学习如何确立自己的观点和反驳对方的观点。主持人:今天我们辩论的主题是“逆境是否有利于人成长”。好,下面我们请正方的代表发言。正方:逆境有利于人的成长。因为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和增长的。逆境能够锻炼人坚毅的性格,增长才干。反方:逆境不利于人的成长。因为逆境最主要是条件艰苦,缺少食物,缺少信息,对人的成长有很大的限制,所以不利于人的成长。正方:有很多名人都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孟子就曾经说过:“故天将降
本文标题:6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858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