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高考历史选做题的一般原则【人教版】
历史选做题的一般原则1.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2.改革的分类◎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从性质看:奴隶制的改革、封建制的改革、资本主义改革、社会主义改革。2.改革的分类A.奴隶制改革:(对奴隶制的完善)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B.封建性质的改革:(1)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的改革: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2.改革的分类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2)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英国议会改革美国罗斯福新政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内容上来划分,还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调整社会内部矛盾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2)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一、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3.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一、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1.改革的原因(背景)历史上重要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一、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1.改革的原因(背景)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如: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增加财政收入减少、国贫兵弱等;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状况一、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2.改革的结果:①成功:特殊的改革阶段转变成不间断的调整,即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②失败:改革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中止或转化为革命;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③改革停留在表面层次,不愿触及社会矛盾的根源,以致不断改变策略。改革成为时断时续,时而前进,时而倒退的胶着状态,这种改革一般不会成功。一、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3.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一、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4、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势在必行)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一、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4、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⑤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一、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5.评价改革的原则:(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一、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6.改革的艰巨性和多样性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一、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7.对几次改革的比较对改革的比较,应该从组成改革的诸要素进行比较,如原因、领导者、目的、任务、主要内容、性质、失败(成功)原因、进步性、局限性等等方面。东西方调整社会内部矛盾的改革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原因增设大量官僚机构造成冗官;扩充军队造成冗兵;养兵养官、战争赔款造成冗费,出现积贫;削弱分散军权、对辽西夏战争连年战败造成积弱。政治:马木路克导致政局动荡;经济:社会生产遭到破坏;矛盾尖锐:农民平民斗争不断;外患:英、法对埃及的争夺。目的巩固封建统治、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抵御外来侵略,富国强兵主要内容经济上采用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军事上实施保甲法、将兵法;教育上改革科举制度,贯彻择优录取原则。经济:引进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厂,保护民族工业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改革行政制度军事:改革军事制度,创办军校,大力发展海军性质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富国强兵的改革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富国强兵的改革失败原因①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遭到激烈反对;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③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及宋神宗的病死;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封建土地私有制经济上存在资金匮乏、经营不善的问题;军事上为进行对外战争,征收苛重赋役,并采取强制手段征兵,给人民带来苦难;政治上由于阿里的专制残暴,激化了矛盾、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改革的致命内伤;从外部形势来看,外来干涉导致失败。进步性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使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发展。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推进了近代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国力和军事实力,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危害百姓的利益,最后没有摆脱失败的命运。未能涉及对政治体制的根本性改造,由于阿里的专制残暴,给人民带来苦难,引起人民反抗,动摇了阿里的统治,导致改革最终失败。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对比表项目明治维新农奴制改革不同点原因美英殖民侵略民族危机加剧克里木战争的失败领导者天皇名义下中下级武士倒幕派领导沙皇为首贵族地主领导目的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维护沙皇统治贵族地主利益任务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实现近代化废除农奴制主要内容政治上废藩置县、四民平等经济上土地改革、殖产兴业文化上文明开化、教育改革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经济上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需要赎买组织上仍受到村社制度束缚相同点时代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推动下,出现统治危机性质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结果都开始了近代化,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社会背景①人民的反抗(2)新兴地主、商人不满(3)统治阶级内部(大名、中下武士)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幕府统治被武力推翻。(1)封建危机严重(2)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顽固势力较强大。领导力量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资产阶级力量较弱,仅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顽固派力量强大。具体措施推翻幕府后明治政府,发布的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大力推行。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无实权和顽固派强大,无法推行。国际环境(1)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2)西方各国忙于本国事物以及英法正帮助清政府镇压革命运动,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1)发生在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成为列强瓜分对象(2)帝国主义决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二、中外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总则: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尤其要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时,必须抓住主要之点,从而做出功大于过或过大于功的正确评价。二、中外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一)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只有明确标准,才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二、中外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二)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前提1.严格的历史性以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为突破口,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些错误倾向:①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古人,如认为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的观点是反动的等等;②对历史人物的局限性估计不足,不妥当地拔高、颂扬古人,把古人现代化;③把古人与今人简单类比,牵强附会。中外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二)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前提2.科学的阶级性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看历史人物的出身,更要看历史人物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对哪个阶级有利,同时还应注意历史人物的复杂性。绝不能简单化,唯成分论,一刀切。如对封建统治阶级中的历史人物全盘否定,对农民阶级中的历史人物完全肯定(这是中学生评价人物时最容易犯的错误)。二、中外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二)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前提3.充分的全面性评价历史人物,要用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因此,评价历史人物要用矛盾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要重视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注意以下两点:①评价历史人物应注意其个性特点,如品质、气节、修养、性格等。当然,个性特点并不是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主要标准是看历史人物对历史所起的作用。二、中外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二、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前提3.充分的全面性②应注意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历史人物行动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往往并不一致。如,秦始皇建立郡县制为的是使他的统治“传之万世”,但客观上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为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胁,却加强了民族间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只有以客观效果为主要依据,同时结合主观动机,才能对人物进行辩证的全面的分析。如果只片面强调效果,而忽略主观动机,也将陷入形而上学的漩涡。二、中外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三)评价历史人物的两种基本方法1.分阶段评价对历史人物可根据其一生活动的主要阶段进行评价。如梁启超,历史教材主要介绍了三个阶段的活动情况:①维新变法时期:宣传变法,参与变法,应肯定;②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坚持保皇立场,反对革命,应否定;③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期:发表文章,反对袁世凯称帝,应肯定。二、中外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三)评价
本文标题:高考历史选做题的一般原则【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677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