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国学教育的传统与现状1
国学教育的传统与现状徐健顺一、国学热到了多少度国学大师走了国学娃娃来了从南怀瑾到中国国学中心关于“国学”与“读经”的争议中华经典诵读二、国学百年之争三种人三条路中不中西不西没信仰有危机一百一十五年以来,中国的历史文化被西方理论阐释了一遍!章太炎:目学变而学……三、中国教育传统的真相一个文人到底会什么?系统国学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没有人格的教育是彻底失败的教育。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国文人不自杀。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今不亦苦乎?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不器。四、利害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四、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五、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是个快乐的人!子曰:吾与点也!六、私塾与官学的教育方式国子监的教学一对一教学混年纪上课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读经”教育的现状课外班、夏令营与寄宿制。教学资质与学校经营。王财贵教授与私塾的复兴。公私学校的“读经”。书院形式行礼读经指读习字练气下棋农耕吃饭与感恩八、“读经”的教学误区吟诵就是解经的种子。没有理解的种子,理解从哪里长出来?当代读经理论:小时背过,长大理解。让我们回到汉诗文的真相。九、古代的吟诵教学:自蒙学始,吟诵就是唯一的诵读方式。老师吟诵三遍,外加少量讲解。老师把自己的理解全部融入吟诵中,一股脑儿传给学生。吟诵以正音、识字。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体会老师的理解。学生在吟诵时加入自己的理解。修身养性,人生一乐。反复吟咏,情通古人。吟诵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听听大教育学家们怎么说在教室内通读,该用宣读法,前面已经说过。讨究完毕以后,学生对于文章的细微曲折之处都弄清楚了,就不妨指名吟诵。或者先由教师吟诵,再令学生仿读。自修的时候,尤其应该吟诵;只要声音低一点,不妨碍他人的自修。原来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的讨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叶圣陶:《〈精读指导举隅〉前言》听听大教育学家们怎么说学校里废了吟这么多年,即使是大学高才生,有了这样成见,也不足怪的。但这也是教学上一个大损失。古文和旧诗、词等都不是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义,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不象白话诗文有时只听人家读或说就能了解欣赏,用不着看。吟好象电影里的“慢镜头”,将那些不自然的语言的口气慢慢显示出来,让人们好捉摸着。桐城派的因声求气说该就是这个意思。钱基博先生给《朗诵法》作序,论因声求气法最详尽,值得参考。他引姚鼐的话:“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又引曾国藩的话:“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这都是很精当的。现在多数学生不能欣赏古文旧诗、词等,又不能写作文言,不会吟也不屑吟恐怕是主要的原因之一。作者虽不主张学生写作文言,但按课程标准说,多数学生的这两种现象似乎不能不算是教学上的大损失。作者主张学校里恢复从前范读的办法,吟、读、说并用。小学的国语教学应该废诵重读,兼学吟和说;大中学也该重读,恢复吟,兼学说。——朱自清《论朗读》听听大教育学家们怎么说令人遗憾的是,吟诵诗和散文已很快变成一种无望的艺术。……立即到野外去,在那些快要消亡的传统灭绝之前进行采集和录音工作,这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赵元任《中文的声调、语调、吟唱、吟诵、朗诵。按声调谱曲的作品和不按声调谱曲的作品》当时之感既托在声音,今日凭藉吟哦背诵,同声相应,还使感情再现。反复吟诵,则真意自见。——俞平伯《略谈诗词的欣赏》凡不是摇头晃脑背诵或者是吟诵一番的,便不能叫做“读书”,充其量也就是“看书”。——南怀瑾《南怀瑾讲演录》我以为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的,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的心灵能借着吟诵的声音达到一种更为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古典诗歌中的兴发感动之特质,也是与吟诵之传统密切结合在一起的。真正想要重振中国吟诵之传统,私意以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付之实践,也就是从童幼年开始就以吟唱的方式诱导孩子们养成吟诵的爱好和习惯。——叶嘉莹《我爱吟诵序》后睹中华吟诵之美钱绍武吟《枯树赋》钱绍武吟《归去来兮辞》戴逸吟《前赤壁赋》赵朴初吟《浪淘沙》臧克家吟《忆中州》刘衍文吟《圆圆曲》文怀沙吟《黍离》叶嘉莹吟《春晓》南怀瑾吟《清明》汉语是旋律型声调语言。古诗文教学应该进行声韵分析。诗文的意义是字义与声韵意义的结合。十、汉诗文的声韵涵义吟是拉长声音,字的声音意义被放大。文体。入声字。韵。汉诗文的声韵分析:格律。声母。开闭口音。声调组合。其他。例一:dēnɡɡuànquèʔlóu登鹳雀楼báiʔrìʔyīshānjìn白日依山尽huánɡhérùʔhǎiliú黄河入海流yùʔqiónɡqiānlǐmùʔ欲穷千里目ɡènɡshànɡyìʔcénɡlóu更上一层楼例二:jìnɡyèsī静夜思chuánɡqiánmínɡyuèʔɡuānɡ床前明月光yíshìdìshànɡshuānɡ疑是地上霜jǔtóuwànɡmínɡyuèʔ举头望明月dītóusīɡùxiānɡ低头思故乡吟咏诗词,诵读文赋;传习雅言之道,养成君子之风;继往圣之绝学,留华夏之文脉;乐何如之?幸甚至哉!谢谢大家,请批评指正!徐健顺信箱:jianshunxu@163.com
本文标题:国学教育的传统与现状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670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