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媒介之软肋——公信力缺失近年来电视媒体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失实新闻时有发生、舆论监督有失公允,虚假广告走上荧屏……这些现象的出现,有客观的原因,有主观的因素,有片面追求收视率之过,有单纯讲究回报率之嫌。这些现象的出现导致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大打折扣。下面来看看几个事例:搜索霸主百度卷入“三鹿问题奶粉”屏蔽门事件山西霍宝干河煤矿事故23媒体28名记者领取“封口费”事件《非诚勿扰》找托炒作风波“猜字谜中大奖”类广告风起云涌2008年9月12日,百度涉嫌收取300万元保护费而屏蔽三鹿负面新闻,被卷入震惊全国的“三鹿问题奶粉”事件之中。一直以来,搜索引擎都标榜自家的搜索结果公正客观,而在“三鹿问题奶粉事件”这一导火索的牵引下,网络媒体遭遇了空前的信任危机,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Ʀ2008年9月20日霍州霍宝干河煤矿闷死一矿工事故发生后,9月24日、25日两天,共有23家“媒体”28名记者收受霍宝干河煤矿向记者分发‘封口费’”后经《中国青年报》曝光,引起轩然大波。Ʀ今年曾兴起一波相亲节目大潮: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贵州卫视的《相亲相爱》、东方卫视的《百里挑一》、上海卫视的《相约星期六》、安徽卫视的《缘来是你》、山东卫视的《爱情来敲门》、辽宁卫视的《超级乐八点》......上述相亲节目中为数不少走格调低下路线。《非诚勿扰》尤烈,为了制造影响力而做一些挑战社会伦理道德,后频频曝出其节目的找托真相或节目嘉宾炒作风波。无疑《非诚勿扰》收视率曾一路飙升,但丧失的是江苏卫视这一电视台的公信力。Ʀ“猜一个字: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张着嘴,小口往里藏。”如此低智商的谜语,奖金却有5000块再加一部3G手机。重奖之下必有愚夫愚妇,很多人欣喜地用手机拨打了参与电话。很快,自动语音提示已经接通,每分钟3元,但听到的只是“线路忙,请等待”。而此时,电视台“有奖猜谜”节目却在不断提示:“线路空闲,请赶快拨打。”此后,该节目播出了20分钟,但电话却始终没被接到直播间。事后才发现,自己的手机被扣除了十几元费用。如此之媒体广告,凭什么来让公众坚信其公信力而固守此频道.......Ģ影响着媒介的公信力的因素看政府的“眼色”行事看投资者的“腰包”说话因监督机制的缺席放肆与受众需求脱节作为权威信息的掌握者和控制者,政府拥有大量的信息,但是,长期以来,政府信息不够公开以及政府以不应当产生“负面影响”为由干预和管制新闻等原因,养成了有些媒介“报喜不报忧”的片面报道习惯,甚至在重大的新闻事实面前,也要看政府的“眼色”行事,不敢坚持真理、说真话,媒介的社会公器职能逐渐淡化,从而逐渐失去了公信力。Ʀ在受众被当成“媒体消费者”的今天。我国运营的多数媒体,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表面或背后都有一个经营者或投资者,这些人关注的是他们直接的消费者。媒体的广告来自于收视率和发行量,广告客户要求得很苛刻,媒介必须达到一定的收视率和发行量。而且其受众必须满足广告客户的人口构成。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一对立矛盾,就是记者所代表的公众利益与媒体自身所代表的商业利益和其背后的精英利益集团有时是对立的。矛盾的出现使得公众对媒介的信任在无形中下跌。Ʀ在我国,长期以来缺乏对媒体的监督机制,于是有些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漠视职业道德操守,大搞有偿新闻、虚假报道等媒介不仅没有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而且还破坏了其声誉,影响了媒介的公信力。Ʀ媒介公信力实际上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某种美誉度的延续、叠加和累积,最后表现在受众对于媒介的忠诚度上。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计划体制的影响,媒介竞争意识不强,对受众重视不够,一些媒介不顾及群众的信息需要,把受众作为“发射”信息的“靶子”,这样就造成了媒介报道与群众需求脱节:媒介报道的新闻百姓不爱看,百姓需要的新闻媒介又不能满足。尽管许多媒体重视受众,但仅表现在重视其对媒介的触及率、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由此,媒介公信力也大受影响。Ģ怎样提高媒介的公信力呢为受众提供真实准确的新闻尊重受众,勇于承认错误对受众倾注人文关怀健康传播,引导受众尊重受众的知情权美国全美新闻摄影师协会前会长威廉桑德斯有句名言:“你首先是人类的一分子,其次才是新闻工作者。”媒体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对人,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关注。有些媒体写负面报道的时候,经常用到“民工模样的人”,嘲笑一个人无知,就说他是“农民”,民工跳楼称其为“跳楼秀”。有人文精神的媒体,应当有平民化的姿态,真诚面对采访对象和受众,尊重采访对象和受众;有人文精神的媒体,应当给弱势群体更多的话语权,营造平衡的舆论环境有人文关怀的媒体应当是负责任的媒体,为公众谋利益的媒体。Ʀ任何一家媒体都不能保证杜绝虚假失实报道,或者有损受众感情的文章,关键在于媒体采取怎样的策略。错误出现后,有的媒体认为刊登更正是“家丑外扬”,刊登更正也只是做样子。他们认为更正会削弱媒体的可信度、公信力。事实上,受众调查表明,大多数受众认为更正会减少他们对报纸的疑虑。《纽约时报》刊登的更正比一些地方报纸多得多,但是这并不影响其在受众心目中的权威性。《纽约时报》前发行人苏兹贝格有一次说:“我不认为我们会因为承认错误而失去什么,相反,我们这样只会进一步加强我们的地位。”Ʀ真实是受众对新闻的基本要求。新闻报道的真实准确,是媒介树立权威的关键。受众为了获取准确的信息,总是找他认为权威的媒体。《芝加哥论坛报》总编辑HowardTyner说,准确度关系到报纸的可信性,是报纸生存的关键,“即使最小的失误,都足以让读者离弃我们,人们看到这些不应该出现的错误时,会感到愤怒,尤其当错误总是得不到改正时。Ʀ新闻媒体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和所谓“影响力”而放弃社会责任、道德责任,新闻工作者不能为了“抓人眼球”而成为“狗仔队”、“扒粪者”。大肆传播“四色报道”,迎合人们的低级趣味。记者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和人格,不能人云亦云,有选择地为受众提供信息,对新闻要作价值判断。央视的《同一首歌》虽然是一个综艺节目,但是它并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明星隐私、走光上,而是把镜头对准德艺双馨的演员,以观众为本,走温情、亲情路子,明星与观众互动,博得了观众的喜爱。新闻工作者不能忘记自己的新闻良知、职业道德,媒体不仅仅要适应读者,还要引导读者,引导市场,实现健康传播。Ʀ公众了解事件的主要渠道是媒体,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将公众最想知道的信息告他们,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公众评价媒体公信力的重要尺度。以2003年媒体对“非典”的报道为例。“非典”前期媒体在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发挥环境监测瞭望功能方面严重缺席,扮演了“沉默”的角色。导致小道消息大行其道,在社会中引起恐慌。只有《南方日报》发表了有分量的报道,“流言止于公开”,使受众恐惧的心理得以平静。作为回报,《南方日报》公信力飙升,当日报纸加印了20万份!Ģ公信力研究在媒介生存和发展的进程中一直活跃在我们的视野中,危机公关所涉及的媒介在新闻传播活动更广阔的领域中,其公信力所涵盖的各个要素不同程度上的破坏,使得公信力的重塑与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公信力研究也有助于提高受众的知情权意识,促使他们从自身层面发挥监督媒体及舆论的作用,加强对媒介的社会监督,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促进新闻事业的整体进步。谢谢观赏!
本文标题:媒介公信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49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