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0级中文2班304、305、306合作字子山。祖籍南阳新野(今属河南)。父庾肩吾,南朝著名作家。庾信十五岁时,为太子萧统东宫讲读。后随父赴荆州于萧绎幕下任湘东国常侍。后肩吾回建康为太子中庶子,信父子与徐摛父子常出入禁中,为东宫抄撰学士,受萧纲宠信,其诗文号“徐庾体”。侯景之乱时,他任建康令,兵败逃往江陵。梁元帝江陵即位后,派他出使西魏。出使期间,梁元帝为西魏所灭,庾信被迫羁留长安,历仕西魏、北周。尽管位居高官,心情非常痛苦,最终老死北方。庾信的生平简介: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容止颓然,有过人者。父肩吾,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记。东海徐摛为右卫率。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累迁通直散骑常侍,聘于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还为东宫学士,领建康令。庾信的一生,以出使西魏并从此流寓北方为标志分为两个时期,其文学创作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庾信前期作品主要是奉和、应制之作,题材基本不出花鸟风月、醇酒美人、歌声舞影、闺房器物的范围。庾信的宫体诗歌作为宫体诗的代表,备受后人指责论者多指斥其宫体诗歌格调淫靡、内容空虚,是亡国之音,这些评价因人因时而异,有些论点往往有失偏颇庾信19-36岁时在东宫任职,担任宫廷文学侍臣。在其位则谋其政,作为宫廷文学侍臣,这一时期的作品比如:《春赋》、《七夕赋》、《灯赋》、《对烛赋》、《镜赋》、《奉和初秋》、《舞媚娘》、《杨柳歌》、《奉和山池》《鸳鸯赋》、《荡子赋》、《燕歌行》、《乌夜啼》、《和咏舞》……朝来户前照镜。含笑盈盈自看。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秪疑落花慢去。复道春风不还。少年唯有欢乐。饮酒那得留残。《舞媚娘》乐宫多遐豫,望苑暂回舆。鸣笳陵绝浪,飞盖历通渠。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疏。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馀。《奉和山池》此诗为庾信在南朝梁担任文德省学士、作为皇太子萧纲侍从时,和萧纲的《山池》诗之作,主要写游赏皇家池苑的场面和所见之景色。前六句写游幸场面,对句工稳而力避富丽;后六句写山池景色,笔致精巧而清新入微。虽是和作,却并未落入一般宫廷应制诗华贵刻板的俗套。押韵:舆、渠、疏、鱼、馀,押“v”的韵虚实相生的手法,客观的实景写空灵的情性。庾信前期诗歌主要是奉和应制之作,题材多局限于宫廷生活,内容浅薄。其诗歌总体上显示着绮丽浮艳的风格,但是他的有些诗也有清新之句。同时在永明新体诗的影响下,他的诗在描摹物象、锤炼字句、声律运用、诗境创造等写作技巧方面,还是有一定的贡献。在以“宫体诗”创作为时尚的梁代文坛,庾信以其创作的“清”、“巧”、“新”、“变”上的成就成为领军人物之一。与徐陵的创作并称为“徐庾体”,文名还因屡次出使西魏而见之于北朝。从“徐庾体”到“穷南北之胜,集六朝之大成。”庾信后期文学庾信后期屈仕北朝,生活和心态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宫廷走向了现实,文学创作也倾入了所谓的“相关之思”的沉郁感情。诗歌主要是抒写故国之思、国破家亡之感与孤独寂寞的羁旅漂泊之情。因此,其后期诗歌显得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感情深厚而真挚。在南北朝文风的融合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并最终成就了“穷南北之胜,集六朝之大成。”的地位。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望渭水》、《拟咏怀》二十七首、《同卢记室从军》、《伏闻游猎》、《寄王琳》、《重别周尚书》、《山斋》、《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小园赋》、《竹杖赋》、《邛竹杖赋》、《枯树赋》、《伤心赋》、《象戏赋》、《哀江南赋》诗歌特点:1.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切的情感。形成原因:遭逢亡国之变,经历沧桑,对故国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2.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更成熟。形成原因:经历过南北文学的熏陶,既有齐梁文学的声律对偶,又接受了北朝文学的劲健之风。3.内容大多是伤感时变,忧嗟身世和对韶华已逝的失志之恸。形成原因:历经丧乱,思想有所转变,体验了人生忧患,常沉没于思乡之情,对南朝君臣的行径反思。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拟咏怀》(十八)《拟咏怀》(二六)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关门临白秋,城影入黄河。秋风别苏武,寒风送荆轲。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此诗是诗人入北周后拟阮籍的《咏怀》之作,诗中用了三个历史故事。“秋风”句用《汉书•苏武传》故事,苏武出使匈奴,被拘于北海牧羊,历时几十年,至昭帝时始得归汉。友人李陵兵败降匈奴,前来相送,与苏武诀别,起舞悲歌。“寒冰”句用《战国策•燕策》中荆轲易水诀别之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为变徽之声,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谁言”一联引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兵败,被困于垓下,夜闻四面楚歌,知大势已去,与帐中与虞姬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诗中的前两个典故,暗喻诗人自己入北周而难返梁之悲,后一个典故则是暗喻梁朝的腐败,都不是直接表达情志,但令人感而可知,确实达到了言少意多,含而不露的艺术效果。说到庾信,必须提到他的赋,其中以《哀江南赋》最为闻名。《哀江南赋》中作者以其独特格局,陈述梁朝的成败兴亡、梁朝腐朽无能,侯景之乱和江陵之祸的前因后果。文字真实、凄惋而深刻。其格律严整而略带疏放,文笔流畅而亲切感人,并如实地记录了历史的真相,有“赋史”之称。为什么一提起骈文,大家都想到王勃和滕王阁序,而不是庾信?•骈文、骈赋,可与鲍照并举,代表了南北朝骈文、骈赋的最高成就。•庾信《马射赋》有“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与春旗一色”王勃那两句就是借用来的,庾信子山是用对比蕴藉身世之感。与喜庆热闹的芝盖青旗相对的是落花和伤感的杨柳,不正是自身写照么?而且想象空间丰富,意味隽永。反观王勃之句,意境大则大矣,可惜余味不足。庾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庾信早年是个宫体诗人,他当时的作品内容空洞,风格华靡,但技巧相当纯熟。流落北方后,他的创作风格一变而为沉郁、苍凉。作品的内容除了乡关之思,还有乱离的现实以及对早年生活的追悔。“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这些话概括了庾信后期创作的特点。•诗歌,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对唐诗有重要影响。•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庾子山集》题辞:史评庾诗“绮艳”,杜工部又称其“清新”、“老成”。此六字者,诗家难兼,子山备之。•“穷南北之胜”,融合了南北文化,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的诗风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南北朝集大成者—庾信在体裁方面,他诗、赋、文皆工;在风格和技巧方面,他融南北文学之长,至后期而臻于老成,他的作品代表了当时同类创作的最高成就。庾信把南方的文学技巧带到北方,促进了南北文风的融和,推动了北方的文学创作。庾信的作品也为唐代作家树立了典范,受到他们的推崇与模仿。庾信对诗体的发展也有贡献。他有《寄王琳》等五十余首五言四句小诗,对五言绝句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又有《秋夜望单于雁飞》等诗,已是唐人七绝的雏形。谢谢观看
本文标题:庾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55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