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中央银行学课件5章 货币政策目标
第五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第一节货币政策的作用•一、货币政策的内涵•(一)定义•央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与措施的总和。•(二)功能•1、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保持币值稳定•2、促进经济稳定增长•3、促进充分就业,实现社会稳定•4、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5、保持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二、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货币政策能影响货币供求,货币供求均衡能决定社会总供求的均衡。社会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制约货币供给形成社会总需求•货币均衡是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的前提条件•社会总供求均衡是货币均衡的表现形态•三、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一)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指货币供给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经济变量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定,而不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指货币供给主要不是由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定,而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现在一般认为,货币供给既有内生性,又有外生性。•通过货币乘数进行分析。•货币供给决定公式:•Ms=m·B即m=Ms/B•其中,Ms为货币供给量,m为货币乘数,B为基础货币•而基础货币B=C+R(C为流通中的现金即通货,R为存款准备金)•货币供给量Ms=C+D(D为全部存款)•所以•式中,C/D为现金占存款的比率,由社会公众决定。•R/D为准备金占存款的比率,即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率由央行决定,超额准备金率由商业银行决定。基础货币B主要由央行决定。•更具体分析:•R=(r+e)D(r为法定准备率,e为超额准备率)•D=F+T+S(F为活期存款,T为定期存款,S为储蓄存款)DRDCDCRCDCBMms//1/•所以,•式中,现金比率c、活期存款比率f、定期存款比率t、储蓄存款比率s、法定准备率r、超额准备率e、基础货币B,共七个因素决定了货币供给量。•其中,r和B主要由央行决定,其他因素主要由社会公众决定,但也会受到央行政策的影响。•结论:货币供给即是内生变量,也是外生变量。))(()///)((/////))((stfercstfcDSDTDFerDCDSDTDFDCSTFerCSTFCBMms•(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1、对产出、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影响(AD-AS模型)•2、对经济波动的影响•逆风向行事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抑制经济的剧烈波动•3、对金融稳定的影响•适当的货币政策有利于金融的稳定AD-AS模型价格总水平AD3AD4AD2P4AD1P3P2E2P1E1Q1Q2Q3Q4•(三)有关货币政策效应的理论分歧•1、古典学派的观点•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前提是(1)充分就业均衡、(2)供给创造需求(萨伊定律)•萨伊(1767-1832):法国著名经济学家。突出贡献是其财富生产理论和萨伊定律。•货币面纱论:认为经济运行包括实物经济和货币两部分,经济理论分析实际变量(产量等)的决定,货币分析价格水平(货币数量论),两者之间并无联系,货币只是实际经济脸上的一层面纱。•因为市场能自动调节,能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短期内产出水平是确定的,货币政策和所有政府干预都是无效的。•2、早期凯恩斯主义者的观点•摒弃了充分就业的假定,认为失业才是正常状态。•摒弃了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面纱论,把货币作为经济的一个内在因素和动力。•摒弃了货币数量变动直接引起物价水平同比例变动的传统观点,认为货币量对物价的影响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凯恩斯的半通货膨胀理论:凯恩斯认为,在达到充分就业前,货币数量增加不具有十足的通货膨胀性,而是一方面增加就业量和产量,一方面也使物价逐渐上涨,但幅度较小,凯恩斯称此情况为“半通货膨胀”。他认为充分就业很难出现,所以真正的通货膨胀很难出现。•3、菲利普斯曲线•认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负相关关系。•4、弗里德曼的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LPh∏2E3∏1E2Ph2u1E1Ph1Ph0•5、卢卡斯(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无效性命题•理性预期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它是从货币主义中分化出来的。•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根据过去价格变化的资料,在进入市场之前就对价格做出预期,这样,他们的决策是有根据的。市场会发生一些偶然情况,成为干扰因素,但可以事先计算它的概率分布,因此可以选出最小风险的方案,以预防不利后果的侵害。例如在确定房租,债券利息,议定工资,规定供给价格时,都可把未来价格波动估计进去,订的高一些,以防止因通货膨胀而降低实际收入。因此合理预期起了加速通货膨胀的作用。同时,由于政府对经济信息的反应不如公众那样灵活及时,所以政府的决策不可能像个人决策那样灵活,因此政府的任何一项稳定经济的措施,都会被公众的合理预期所抵消,成为无效措施,迫使政府放弃实行。因此,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国家干预经济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效的。要保时经济稳定,就应该听任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所以,一般认为理性预期学派是比货币学派更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6、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有效论•认为由于现实中信息的不完全和非对称,即使理性预期也难与政府行为完全一致,所以即使公众完全预期到货币政策的变动,价格也不可能完全调整,货币政策仍然有效。第二节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一、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最终目标:是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在一段较长的时期所要达到的目标。操作目标:接近货币政策工具的金融变量,直接受工具影响,对工具的变动较为灵敏。中介目标:介于最终目标与操作目标之间,是为实现最终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测和调整的指标。政公开市场操作操准备金中货币供应量最币值稳定策再贴现率作基础货币介长期利率和汇率终充分就业工法定准备率目货币市场利率目银行信贷规模目经济增长具标标标国际收支平衡•二、货币政策目标•(一)币值稳定•(二)经济增长•(三)充分就业•(四)国际收支平衡•(五)金融稳定•三、货币政策目标的统一性与矛盾性•1、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通常为正相关关系•2、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通常为负相关关系•3、稳定币值与国际收支平衡:•(1)国际收支逆差与通胀并存时,稳定物价与平衡国际收支不矛盾。•因为:通货膨胀央行紧缩总需求下降、利率上升进口减少,资本流入•(2)顺差与通货紧缩并存时,不矛盾。•(3)逆差与通货紧缩并存时,发生冲突。•(4)顺差与通货膨胀并存时,发生冲突。•四、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单目标论:因目标之间的矛盾性,只能选择单一目标•双目标论:应同时兼顾稳定币值和经济增长两大目标•多目标论:各个宏观经济目标都重要,应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选择•1986:发展经济、稳定货币、提高经济效益•1995: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第三节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一、选择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与条件•(一)主要标准•1、相关性•2、可测性•3、可控性•4、抗干扰性•(二)客观条件•必须与特定条件下的经济与金融环境相适应•二、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分析•(一)货币供应量•优点:(1)其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2)央行有较强的控制力。•(3)与货币政策意图紧密联系。•(4)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混淆。•不足:(1)确定哪种口径的货币供给作为中介指标?(2)央行的控制不是绝对的,货币供给有内生性,也有外生性。(二)利率优点:(1)利率能较好地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求关系(2)央行能较为有效地控制利率(3)央行对于利率变动的数据易于掌握(4)作用力大,影响面广缺点:(1)可测性方面存在不足。如:①央行所掌握的是名义利率数据。②利率作为借贷成本能影响投资,但利率并不能代表真实的成本。③非公开市场的资料很难得到,各种利率的权重也难以准确计量。(2)可控性方面存在不足。如:①央行很难控制预期利率。②利率作用的发挥还取决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三)货币供给量和利率能否同时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1)货币供应量与利率各有优劣。(2)不能同时将两者都作为中介目标,因为货币量目标与利率目标之间存在矛盾。利率利率Md2Md2I2MdMdIMd1IMd1目标利率I1M货币供给Ms1MMs2货币供给三、可供选择的操作指标分析1、准备金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变动是银行信用扩张或收缩的前提。2、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就是央行的货币性负债总额。流通中的现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准备金存款法定超额
本文标题:中央银行学课件5章 货币政策目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251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