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述职报告 > 佛大体育学院(武术理论)
第一章武术概述定义: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它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形成的内容丰富精深、社会价值广泛、文化色彩浓厚的我国特有的体育文化形态,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武术的形成与发展1.武术起源于狩猎和战争,是搏斗技术与经验的总结人类在早期与大自然的生存斗争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掌握了一些防卫技术,为武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一节2.“武术”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文选》中,但不具有今天武术概念所具有的含义,文中诗句为“偃闭武术,阐扬文令”3.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中国,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曾一度出现了提倡“国粹”的思潮,武术被誉为“国术”,与“国画”“国画”“国乐”“国药”相匹配。新中国成立之后,正式确立为体育运动项目,明确称为“武术”二、历代武术的发展(2)秦汉时期盛行角抵、手搏、击剑等。(3)唐代始行武举制,成为一种文化形式。(4)宋元时期民间结社组织为主体,如“弓箭社等。(5)明清武术大发展,各种流派林立,拳种分呈,著书立说。(1)商周时期出现了“武舞”三、武术原本是一种传统技击术游侠剑客、镖师、江湖卖艺看家护院、拳师武术在古代并不是作为体育形态出现的。四、武术的体育属性1.武术在民间流传的属性主要以自卫、健身、修性、娱乐为目的2.近代武术的属性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确立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属于民族传统体育类。五、武术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1.武术的民族文化不断吸取传统哲学、伦理学、养生学、兵法学、中医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观念,使理论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注重内外兼修、德艺兼备,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第二节武术的内容和分类一、按照运动形式分类武术运动按照运动形式分类可分为:1.套路运动2.搏斗运动1、套路运动套路运动是指以技击动作为内容,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为依据编成的整套练习。(一)单练1、拳术(长拳、南拳、太极拳、八卦掌等)2、器械(长器械、短器械、双器械、软器械)(二)对练(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三)集体表演(6人以上的徒手或器械的套路演练)。2、搏斗运动搏斗运动是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较技的实战练习形式。(1)散打(2)推手(3)短兵(4)长兵二、按照功能分类武术运动按照功能分类,可分为:1.竞技武术2.健身武术3.学校武术4.实用武术第三节武术的特点通过对武术概念的讨论我们明确了两个最主要的特点,即武术技术上的技击特点和文化色彩上的民族特点1技术上的技击特点*对抗练习*套路练习*单人练习*多人联系*拳种丰富*器械多样2文化上的民族特点*刚健有为的民族文化精神*注重和谐*注重形神兼备*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既重外练又重内练*多种拳种并存第二章武术与传统文化武术植根于中国传统之沃土,蕴含中国传统哲理之奥妙,摄养生之精髓,集技击之大成,融传统医学之理,显武术运动之美,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血源关系。第一节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精神力量。二、尚武对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与作用(一)武术对现代人良好竞争意识的培养(二)武术对现代人建立正确人生观与和谐人际关系的影响(三)武术对培养现代人意志品质的作用第二节尚武崇德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内涵“尚武”指倡导与参与武术锻练,以求强身健体,自强不息,培养勇于面对现实的竞争意识。“崇德”指推崇道德修养,诚信正直,谦和忍让,见义勇为,尊守社会公德。一、武德与武礼武德,即武术道德。武礼,即武术的礼节,如“抱拳礼”。二、传统武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活处事、择徒拜师、授艺习武、施武用武。三、武德的当代价值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做守法公民。第三节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一、武术的主要文化特征(一)“兼容并包”的文化特征:各宗教、门派、拳种融合(二)“道德至上”的文化特征:未习武先习德(三)“宗教中心”的文化特征:家族观念、传习限制(四)“务实精神和恒久意识”的文化特征:艺无止境(五)“崇尚权威”的文化特征:掌门人、创始人(六)“追求中和”的文化特征:儒、道、佛家思想主宰武术二、武术与传统文化(一)武术与中国哲学:阴阳学说、五行生克等(二)武术与兵家:《孙子兵法》习武思想准则(三)武术与传统美学:融运动美与修养美为一体(四)武术与传统医学:拳起与易,理成于医(五)武术与宗教:少林武术(佛)、行意拳、八卦掌(道)(六)武术与艺术:杂技、舞蹈、文学第三章武术技法分析第一节防身自卫知识与技法分析一、防身自卫概述二、人体主要结构与薄弱部位1、人体骨骼与主要关节颈、肩、肘、腕、指、膝、踝关节2、人体容易受伤的溥弱部位眼睛、鼻部、耳部、颈部、后脑、胸腹部、裆部、胫部3、经络学说与穴位三、防身自卫的技法特点和注意事项(一)防身自卫的技法特点1、动作简练,实用性强2、手法多变,攻防兼备3、抓住战机,快速准确4、击打要害,一招制胜5、不畏强暴,斗智斗勇(二)防身自卫注意事项1、防身自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2、临危不惧,审时度势,出其不意,有理有节,防卫得当。第二节套路演练技法分析一、长拳概述长拳长拳的运动特点表现为撑拔舒展、势正招圆、快速有力、灵活多变、窜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腿法较多、节奏鲜明、气势磅礴。二、长拳技法特点1.手要快捷2.眼要明锐3.身要灵活4.步要稳固5.精要充沛6.气要下沉7.力要顺达8.功要纯青9.四击合法10.以形喻势长拳的内容:基本功基本动作单练套路对练套路单练套路规定套路—统一编制的竞赛套路。自选套路—根据个人身体素质和技术风格创编的套路长拳的传统技法有:(1)“四击”是指踢、打、摔、拿。(2)”八法“是指手、眼、身、步、精神、气、力、功。其要求是:拳如流星眼似电,腰如蛇形步赛粘,精神充沛气宜沉,力要顺达功要纯。(3)“十二形”是比喻长拳运动特色: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站如松、立如鸡、转如轮、折如弓、快如风、缓如鹰、轻如叶、重如铁。第四章太极拳太极拳概述:太极拳是一种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理论来解释拳理并命名的传统拳术。陈王庭(1600—1680)(1)吸收了戚继光的长拳三十二式。(2)结合导引养生术。(3)中医经络学说。陈式(陈王庭)、杨式(杨露禅)、武式(武禹襄)、吴式(吴鉴全)、孙式(孙禄堂)国家体委组织创编:二十四式、四十二式等各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一、太极拳身体基本知识要求(1)头部(2)上肢(3)躯干部(4)下肢二、太极拳运动特点(1)体松心静(2)缓慢柔和(3)动作、呼吸和意念相配合三、太极拳的技击特点(1)柔化刚发(2)松活弹抖(3)避实击虚主要技法:棚、捋、挤、按、采、捩、肘、靠四、太极拳的健身原理(1)太极拳的动作姿势有利于气血运行舒展圆活的放松姿势使肌肉运动富有节奏,加强血液及淋巴循环(2)太极拳的技术特点有利于新陈代谢运动量适中的有氧运动,调节血压,按摩脏腑(3)太极拳的动作与意念的协调配合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保健心静、用意、协调平衡、调节神经(4)太极拳健身的科学性要求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渐追求“以意运气、以气运身”的境界。第五章武术主要器械技法分析(一)刀术特点:短器械之一,以缠头裹脑、劈、砍、撩、挂等刀法为主,可呈现出勇猛骠悍、雄壮有力的形象,故有“刀如猛虎”之说。(二)剑术特点:短器械之一,以劈、刺、点、崩、云等剑法为主。其特点是;手腕灵活,身法轻快多变,姿势潇洒优美,剑法丰富流畅,有“剑似飞凤”之美喻。(三)棍术特点:长器械之一,主要以抡、劈、扫、拨、舞花等棍法为主。其特点是:快速勇猛,刚劲有力,呼呼生风,有“棍打一大片”的功较。一、近代武术发展概况1910年上海成立“精武会”1928年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中央“国术馆”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第11届奥运会表演近代中国时局动荡,战火不断,在这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武术虽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在“强种强国”理念的号召下,武术曾一度兴盛,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1924至1935年历届全运会上武术都被列为正式竞赛项目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的发展(一)武术管理体制的形成与完善现代体育文化形态的特征就是高度的社会化和组织化。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运动的发展同样表现为高度的组织化,使得武术大踏步的走出国门并迅速在世界上推广开来。1952年设立了民族形式体育研究会。1956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武术协会。1986年在北京成立了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1994年下发了《国家体委武术协会更名为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通知》三、武术竞赛体系的形成与完善1953年11月在天津举行了以武术为主要内容的竞赛大会。1985年国家体委颁布、实施了武术运动员等级标准。1990年第11届亚运会起武术成为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1998年第13届(泰国)亚运会上散手列为正式竞赛项目四、武术在学校的普及与推广1956年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就有武术内容。1987年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把武术列为基本教材。全国体育院系均把武术列为必修课程,纷纷开设武术选修课。教育部在制定本科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时把武术类列为六类主干课程之一。五、武术的社会化与市场化发展1983年全国有各类武术辅导站3570多个,1987年各种武术馆、校有1万多个,全国习武人数多达6千万。1997年国家体委颁布实施“中国武术段位制”,将武术段位定为三级九段,初级一、二、三段,中级四、五、六段,高级七、八、九段,中国武术段位制的实施无疑使全民的武术锻练更为规范。1987年国家体委提出了“开发武术资源”的口号和“以武养武”的思路,“武术搭台,经贸唱戏”,使武术运动的社会化与市场化的道路越走越宽阔。六、武术在国际间的传播与交流把武术推向世界,扩大中国武术在海外的影响,对显示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和力量,发展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都有深远的意义。1985年8月在西安举行第一届国际武术邀请赛。1990年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成立。1991年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每四年一次。1999年6月国际奥委会通过决议,承认国际武术联合会为“被承认的联合会”。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七、武术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1952年国家体委设立了民族形式体育研究会。1983年至1986年全国开展大规模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查明全国拳种129个。1986年成立了中国武术研究院。1987年成立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1997年武术学科首先在上海体院招收武术博士研究生。目前武术科学研究正向多学科、多层次的立体型研究深入发展,武术的理论体系框架和技术体系的理论建设已见成效。线的运用箭尾为起点箭头为止点箭身为动作的运行路线左虚右实
本文标题:佛大体育学院(武术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24978 .html